OSI模型和TCPIP模型异同⽐较
TCP/IP 五层参考模型
五层体系的协议结构是综合了 OSI 和 TCP/IP 优点的⼀种协议,包括应⽤层、传输层、⽹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应⽤层对应OSI 的上三层,下四层和 OSI 相同。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只是为介绍⽹络原理⽽设计的,实际应⽤还是 TCP/IP 四层体系结构。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异同⽐较
相同点
①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都采⽤了层次结构。
② 都能够提供⾯向连接和⽆连接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不同点
① OSI 采⽤的七层模型; TCP/IP 是四层结构。
② TCP/IP 参考模型没有对⽹络接⼝层进⾏细分,只是⼀些概念性的描述; OSI 参考模型对服务和协议
做了明确的区分。
③ OSI 先有模型,后有协议规范,适合于描述各种⽹络;TCP/IP 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模型,不适⽤于⾮ TCP/IP ⽹络。
④ TCP/IP ⼀开始就提出⾯向连接和⽆连接服务,⽽ OSI ⼀开始只强调⾯向连接服务,直到很晚才开始制定⽆连接的服务标准。
tcpip协议pdf⑤ OSI 参考模型虽然被看好,但将⽹络划分为七层,实现起来较困难;相反,TCP/IP 参考模型虽然有许多不尽⼈意的地⽅,但作为⼀种简化的分层结构还是⽐较成功的。
OSI 和 TCP/IP 协议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什么 TCP/IP 去除了表⽰层和会话层
OSI 参考模型在提出时,他们的理想是⾮常好的,但实际上,由于会话层、表⽰层、应⽤层都是在应⽤程序内部实现的,最终产出的是⼀个应⽤数据包,⽽应⽤程序之间是⼏乎⽆法实现代码的抽象共享的,这也就造成 OSI 设想中的应⽤程序维度的分层是⽆法实现的,例如,我们⼏乎不会认为数据的压缩、加密算法算是⼀种协议,⽽会话的概念则更为抽象,难以⽤协议来进⾏描述,所以在后来的 TCP/IP 协议框架的设计中,便将表⽰层和会话层与应⽤层整合在⼀起,让整个过程更为清晰明了。
总结:会话层,表⽰层和应⽤层都是在应⽤程序内部实现的,应⽤程序之间⽆法实现代码的抽象共享,因此应⽤程序维度⽆法实现分层。
数据如何在各层之间传输【数据的封装过程】
在发送主机端,⼀个应⽤层报⽂被传送到运输层。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运输层收取到报⽂并附上附加信息,该⾸部将被接收端的运输层使⽤。应⽤层报⽂和运输层⾸部信息⼀道构成了运输层报⽂段。附加的信息可能包括:允许接收端运输层向上向适当的应⽤程序交付报⽂的信息以及差错检测位信息。该信息让接收端能够判断报⽂中的⽐特是否在途中已被改变。运输层则向⽹络层传递该报⽂段,⽹络层增加了如源和⽬的端系统地址等⽹络层⾸部信息,⽣成了⽹络层数据报。该数据报接下来被传递给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数据包添加发送端 MAC 地址和接收端 MAC 地址后被封装成数据帧,在物理层
数据帧被封装成⽐特流,之后通过传输介质传送到对端。
总结:应⽤层报⽂——>传输层报⽂段(加⾸部-差错检测信息)——>IP数据报(加源地址和⽬的地址)——>MAC帧(加发送端MAC地址和接收端MAC地址)——>⽐特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