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Talkbox:一个创新者的中国式困境
代码转换作者:暂无
来源:《赢未来》 2013年第9期
    图文 / 陈永恒
    2011年初,诞生前夜,一家名叫GreenTomato的香港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手机语音即时通讯软件,短短三天,这款名叫Talkbox的App就吸引了100多万用户疯狂下载。随后三个月,它迅速风靡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一度拥有600万用户,估值达到10亿美元。但在被风投追着跑的同时,也遭到了雷军、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的模仿,加上不成熟的团队和失败的市场策略,短短一年后,Talkbox就消亡了。
    惊艳登场
    Talkbox的创始人郭秉鑫起初只是想做一款交友App,可交友App怎么做才能创新呢?有一天郭秉鑫开车时收到短信,心想“如果收到短信只用听、回复短信只用说,那该有多好啊。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行车安全”。郭秉鑫觉得,手机发展至今,除了打电话,通讯的功能基本只剩下发短信了,而且文字短信这种方式已经延续了十几年,是不是到了可以变变的时候了。
    郭秉鑫团队一共六个人,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研发经验,主要业务是企业外包服务,帮助客户解决IT方案。虽然有兴趣开发App,但谁也没有经验更没有时间,所以Talkbox的开发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一年。郭秉鑫的想法只是——做一个应用,在应用商店卖给100万用户,然后应用收费0.99美元,搞定!
    没有任何推广,仅凭微博、饭否等圈子好友推荐,Talkbox在2011年1月18日登陆App Store,仅仅3天时间,这款主打语音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下载量就涨到了100万,同时登上了免费社交应用的第一名。在、马来西亚等地,得到许多盲人用户的青睐。情人节和农历年之后,Talkbox彻底火了。
    刚开始Talkbox到好友的方式只是通过Facebook、Twitter,并没有做国内SNS网站的链接。直到在提交App Store完成之后,郭秉鑫回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后来在国内也会有那么多人在使用,我们觉得应该一是比较好玩,二是算很实用,第三大家可以聊,符合中国人扎堆聊天的习惯。”
    一个月之后,风投来了,Talkbox被踩破了门槛。第一个上门的是盛大,紧随其后的还有其他许多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这其中还包括腾讯。“VC的到来对我们的产品是一个肯定,但是反过来,我们也感到很困扰。”郭秉鑫说,那些投资人每天给他打电话,这让他不胜其烦。
    Talkbox是完全本土化的香港团队,成员多为青年极客, 没有任何接触VC的经验,由于上门的人
太多,应付不过来,郭秉鑫一度对VC产生了厌烦情绪。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为了VC,我们就不会做Talkbox了,也不会有这种创新的存在,我们当初做Talkbox仅仅是为了满足开车人,没有过多金钱的考虑,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大佬们的绞杀
    2011年1~6月是即时语音通讯软件发展的重要时期。Talkbox发布三天后,腾讯推出了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当时只有免费互发短信、分享图片等功能。一个月之后,与功能相似的米聊诞生。
    起初和米聊模仿的对象是韩国的Kik,主推功能是免费互发信息和图片。4月9日,米聊推出2.0版本,并且第一次增加语音功能。郭秉鑫说,Talkbox在上挂出了Android版本的发布时间倒计时后不久,米聊的上也出现了相同的版块。“他们抄袭了我们网页的源代码,我们在底层的源代码中有一个错误,他们甚至把错误的地方也抄上去了”。紧接着,5月份,推出了语音功能,从UI到录音方式,很多地方都有Talkbox的影子。
    6月,郭秉鑫参加一次移动互联网大会,遇到好几个主动和他交换名片的人,有的人表示惊讶并报以同情,有的人甚至会异常兴奋,说自己的产品山寨了Talkbox的界面和功能,并把手机拿出来问郭秉鑫自己山寨得怎么样,面对种种窘况,郭秉鑫心里五味杂陈,他操着一口香港味很重的普通话对媒体说:
“我都习惯了。”
    直到今天,郭秉鑫还觉得,如果没有山寨,没有大公司的垄断,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受到创业者顶礼膜拜的人中,一定有他。
    Talkbox到2011年5月的时候也没加入文字功能,郭秉鑫说,“我们只坚持做语音”。
    但是这种对产品坚持的理念并未转换成用户,强大的逐渐显现出“QQ马甲”的威力,国内同类型的语音IM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鼻祖的Talkbox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到2011年底,米聊用户突破2000万,而用户则已超过5000万。
    郭秉鑫不是没有动过和腾讯掰手腕的念头,Talkbox也想过利用通讯录导入的推广方式,建立熟人间的社交网,病毒式地增加用户量。但这需要给用户,确认身份,郭秉鑫说:“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推广成本太高了。”
    拒绝被收购
    与被大佬们纷纷模仿相比,更大的挑战是,郭秉鑫并不了解市场,他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是在中国内地。”但显然雷军知道,马化腾知道,更多的中国创业者知道。
    事实上,在香港成长的郭秉鑫对中国内地互联网市场的确一无所知,他更多接触到的是由Yahoo、Google、Facebook等建构起来的互联网生态。直到腾讯多次他,谈收购事宜,他对腾讯的了解也仅限于QQ和马化腾而已。后来郭秉鑫到一些对内地互联网比较了解的创业者朋友,打听他们对一些公司的看法,才对腾讯有了一些了解。
    因为不了解腾讯,郭秉鑫做出了第二个错误决定, 他替Talkbox选择了盛大作为投资方, 他的理由很简单,“ 不想卖掉Talkbox,盛大是第一家上门的,并且态度很好”。郭秉鑫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没有接受腾讯的收购,已经为这个注定悲情的创新故事埋下了伏笔,他说:“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腾讯的收购,事情肯定不是这样。”但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想必还是,但是至少对郭秉鑫来说,可以赚得盆满钵盈。
    虽然接受了盛大的投资,但是Talkbox产品团队要从之前的公司中剥离出来,投资才可以到账,就是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他们错失了抢夺市场的先机,等到资金到位,米聊、已经先后推出了语音功能,并开始了用户的争夺战。Talkbox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他们抓紧扩张团队,以主题等产品去吸引用户,并优化Android版本,但为时已晚。随着2011年10月增加对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手机号码绑定,继而推出漂流瓶、摇一摇的功能后,Talkbox的用户陆续被“摇”走。辛苦累积起来的五六百万用户从此有减无增。时至今日,用户量已降到百万级别。
    郭秉鑫的第三个教训是,“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如果Talkbox的创新并不是一个沟通工具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没有触碰到大公司的核心业务,可能结果会不同。国内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在讲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时,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或者最引以为傲的优势便是切入垂直细分市场,言外之意也就是绕开了与巨头的竞争,来自香港的郭秉鑫自然不懂这一点,他迎头而上,撞得头破血流。
    郭秉鑫说,“我们当初在App Store上不该把Talkbox放在全球下载,而应该只上美国市场。”果真如此的话,便延缓了中国内地山寨者的脚步。“如果再有什么创新的产品,我们一定不会在国内发布,在国外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的时候,再打回国内市场。”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