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语言源程序的运行过程
一、概述
在DOS 管理下
键入
源程序编辑程序无语法错误的汇编语言调试过程
二、具体操作过程
1.编辑过程
在计算机“附件”的“记事本”中,用word 编辑汇编语言源程序,比用编辑程序EDLIN 要方便得多。因为使用后者,必须熟记它的各种命令及其功能。使用前者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辑并建立扩展名为ams 的文件
开始→程序→附件→记事本→键入汇编语言源程序(也可用Ctrl+C 及Ctrl+V 拷贝已有程序)→文件→另存为→出现“另存为”窗口→在‘文件名:’处为该文件命名,并切记:将扩展名由.txt 改为.asm →在“另存为”窗口里的“我的电脑”中到含有MASM.EXE 、LINK.EXE 以及DEBUG.EXE 这三个工具的文件夹(如,8086experi ),并双击之→该文件夹名便出现在“保存在:”处→保存(至此,该文件夹中将出现你所编辑的扩展名为asm 的汇编语言源程序。此时的源程序以ASCII 码形式存盘,而非机器码)→关闭记事本。
注意:上述三个工具及用户程序必须在同一文件夹中。
此后,为显示,打印或修改该程序,双击该程序的图标即可。
第二步:在DOS 下运行EDLIN ,以便查并排除源程序中可能存在的语法错误。window 状态→开始→运行→打开:cmd ↙→确定→出现DOS 提示符:C:\……>→指定存有你的程序的文件夹所在盘(如
D 盘)为当前盘 D: ↙→D:\>cd 文件夹名↙→
D:\文件夹名>edlin 文件名.asm ↙
End of input file
* L ↙
显示24条指令
* 25L ↙
显示从第25条指令开始的另24条指令
* E ↙按结束编辑命令E 之前,生成了一个扩展名为$$$的文件;结束编辑状态之后,该文件的扩展名由$$$变为BAK 。
特别指出:即使不用EDLIN 进行编辑,也必须进行此步。否则,若源程序中存在语法错误,下一步进行汇编后,不予提示,也不生成机器码文件,无法进行再下一步的连接,致使程序无法运行。除非源程序中无任何语法错误。
2.汇编过程
D:\文件夹名>masm 文件名;↙
汇编程序负责将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ASM )翻译为二进制的机器码文件(扩展名为.OBJ )。
在汇编过程中,计算机对源程序文件要进行语法检查,若有错误,在汇编结束后,屏幕上将出现错误信息提示,这时需要返回到编辑过程,对有语法错误的语句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源程序需要重新汇编,直到汇编结束时无语法错误为止。注意:汇编过程不能发现程序中的逻辑错误。
汇编结束时,生成扩展名为OBJ 的文件(即CPU 可识别的目标(object )文件,又称机器码文件)。若在编辑阶段中留有任何语法错误未改,则不能生成OBJ 文件,从而无法往下进行。
3.连结过程
D:\文件夹名>Link 文件名;↙
我们学习汇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而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底层的基本工作机理,达到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计算机的目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的编程活动,大都是直接对硬件进行的。我们希望直接对硬件编程,却并不希望用机器码编程。我们用汇编语言编程,就要用到:编辑器(Edit )、编译器(Masm )、连接器(Link )、调试工具(Debug )等工具,而这些工具都是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运行的程序,所以我们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操作系统的环境中进行。而操作系统,使用了许多工具,这势必要牵扯到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我们只是利用这些环境、工具来方便我们的学习,而不希望这些东西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涉及到而又不在本课程学习内容之中的东西,只做简单的解释。此处为选择性操作
连接的作用有以下几个:
●当源程序很大时,可以将它分为多个源程序文件来编译,每个源程序编译成为目
标文件后,再用连接程序将它们连接到一起,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程序中调用了某个库文件中的子程序,需要将这个库文件和该程序生成的目标文
件连接到一起,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一个源程序编译后,得到机器码的目标文件,目标文件中的有些内容还不能直接
用来生成可执行文件,需通过连接程序将这些内容处理为最终的可执行信息。
所以,既便只有一个源程序文件,而又不需要调用某个库中的子程序的情况下,也必须用连接程序对目标文件进行处理,生成可执行文件。
注意,对于连接过程,可执行的目标文件是我们要得到的最终结果。
指示汇编程序如何汇编的指令LINK把汇编产生的目标程序(扩展名为.OBJ)转换为一个可执行文件(扩展名为.EXE)。
如果LINK运行结束时给出错误标志,这时仍需返回到编辑过程,修改源程序后重新汇编、连接,直到LINK运行结束时,不显示错误标志为止。
连接后,若显示:“Warning: no stack segments”,可不予理采。
4.调试过程
D:\文件夹名>debug文件名.exe↙
—
出现调试状态提示符‘—’,表示已进入调试阶段。
这时已存盘的代码段的机器码及其数据段的数据便由硬盘调入了内存,供调试用,但程序尚未执行。CS已自动赋值,但DS和SS、ES(如果用到的话)尚未赋值(这三个段寄存器是通过程序的运行对其赋值的)。
三、DEBUG调试程序的使用
DEBUG调试程序的功能十分强大,在DEBUG的控制下,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命令直接输入汇编源程序,并用相应命令将其汇编成机器语言程序;然后调试并运行该程序,这样免去使用MASM和LINK程序的麻烦,因而调试周期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DEBUG,它能使程序设计人员触及到机器的内部,能观察并修改寄存器和存储单元的内容,能监视目标程序的执行情况,便于操作人员调试程序。
然而由于在DEBUG控制下,只宜编写较小的程序,编写较大程序很不方便,不便于程序的分块设计,它不具备编写大程序所需的编辑功能。因而,人们通常使用DEBUG来调试程序,而很少用DEBUG来编写较大程序。
1.使用DEBUG调试程序的条件
在你所使用的硬盘或软盘上,必须有DEBUG.EXE这个文件。
2.进入与退出DEBUG
在进入DEBUG后,出现提示符“—”。此时CPU各寄存器内容处于初始状态(注意:此时程序尚未执行):
CS:保存程序开始运行段的段基值。
IP:保存第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偏移量。
SS:保存程序段定义语句中组合类型指定作堆栈段的段基值。
SP:保存堆栈底部+1单元的偏移量。
DS、ES:保存程序段前缀的(PSP)的段基值。
标志寄存器:各标志位均为‘0’(复位)状态。
如需退出DEBUG,返回DOS操作系统,可使用:
—Q
3.程序连续运行的命令
(1)在DEBUG下运行时:
-G=CS:0(不返回DOS,显示“Program terminated normally”不保留运行结果)
-G=CS:0,指令INT 21H所在地址(不返回DOS,保留运行结果)
(2)在DOS下运行时:
D:\文件夹名>不带扩展名的文件名(返回DOS)
注意:一旦返回DOS,代码段、数据段以及寄存器内容均消失。
4.反汇编命令U
已装入内存的可执行目标文件,可以用反汇编U命令将其转换成相应的源程序。从而可以出各段寄存器之值,以供调试用。
由第一条指令可知:CS=0B33
从第一、二条指令可看出:DS=0B30
第三、四条指令表明:SS=0B31
每个反汇编命令U只能对33个字节进行反汇编。如有必要,可从断点处(此例的断
点是0B33:0021)继续进行反汇编,为此只需键入命令U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