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函  数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二章《函数》第四节“反函数”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1、体验教学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具有对于知识生成、发展、形成及应用过程的体验和感悟。
  本节课力求体现二期课改的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整节课的概念、例题与练习都以学生讨论、探究、归纳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形成概念、发展规律、获取知识和理解内化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和一般能力,学会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本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研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函数及其性质后,再来接触的一个新概念-----“反函数”。反函数是函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研究是对函数概念和性质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提高。它是从研究两个函数关系的角度产生的函数的,反函数本身也是一个函数。
由于反函数的定义本身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故在本节教学中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函数的三要素的变化角度,认识反函数的特征,揭示反函数的本质,逐步概括出反函数的定义,进而明确求解反函数问题的步骤。当然学生在具体求解指定函数的反函数时,可能会遇到反解x时正负的选择问题及求原来函数的值域问题,教学中要预以足够的重视。
为了突破“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与“反函数与原函数的相互关系”这一难点,在本节教学中采用由课本上前面的例题(本章第一节“函数”部分给出的3个对应,并且是3个从A到B的函数)来加深对反函数定义的理解,这样便于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反函数概念的建立,对研究原函数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对将要学习研究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等函数之间图象与性质的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弄清反函数的概念,探索与原函数的相互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之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并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学重点]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五、[教学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六、[教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函数中解出 ,而式子是函数吗?为什么?谁是谁的函数?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函数的三要素的变化角度认识反函数的特征,揭示将要学习的反函数的本质。
(二)、新课讨论:
1、反函数的定义:见课本第67页。
[师]:同学们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分析一下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了哪几点?(留出点时间让学生思考)
抽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反函数的定义过程可概括为:       
中                对于任意的,由
反解出                      能确定唯一的与之对应
                  互换   
[师]:简而言之:反函数就是以原函数的值域为定义域,逆法则为法则,定义域为值域的函数。其中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是的负一次方,是为了能体现与的联系与区别而设计的一个法则符号。
2、反函数存在的条件:
在本章第一节“函数”部分给出了以下3个对应,并且是3个从A到B的函数。               
(打出幻灯片2)
观察与思考:这三个函数有反函数吗?为什么?
对应法则:乘2          对应法则:求平方      对应法则:求倒数
B
B
A
A
B
A
1
2
3
请问:这三个函数有反函数吗?为什么?
(在图一中,B中的元素1,3,5在A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所以没有反函数;在图二中,B中的元素1与A中的两个元素1和1对应,故也没有反函数;在图3中,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故存在反函数)
我们知道,函数可以是“多对一”,也可以是“一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多对一”(如图二)没有反函数。“一对一”的时候,如图一,B中存在多余元素,它没有反函数;如图三,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唯一元素与之对应,而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元素与它对应,我们把这种对应称作一一对应。一一对应存在反函数,于是我们得到结论:   
打出幻灯片3)
只有一一对应构成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一般地,单调函数都有反函数。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有反函数?请说明理由。
(1)、            (2)、
反函数计算器
(3)、  (4)、
解:(1)、取,则由=0得出=0,=1,即一个值有两个与之对应,因此不存在反函数。
(2)、取,则,所以,因此不存在反函数。
  (3)、因为对称轴为,它在(1,+)上是增函数,所以存在反函数。
  (4)、取,由得出,所以不存在反函数。
点拔:要说明一个函数没有反函数,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打出幻灯片4)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你能用对应关系 “”与“”分别表示元素之间的关系吗?
   
                                    在图中、①、,  则
②、,  则
③、,  则
④、,  则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式子,能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注:下节课我们再研究这个结论的应用)
[师]:请同学们思考:函数 与反函数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有何联系?
由上图知:的定义域为{1,2,3,4 },值域为{} ,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打出幻灯片5)
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间的关系:
函    数
定  义    域
值      域
对 应 关 系
A
C
C
A
互  反
互              换
互      逆
4、反函数的求法:      (打出幻灯片6)
根据反函数的定义,求反函数的步骤一般分三步:
(1)、反解:将 看成关于的方程,反解出;如果求出的不唯一,要根据条件中x的范围决定取舍,只能取一个。
(2)、交换:交换 x,  y  得出:
(3)、写反函数的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必须由原函数的值域来决定。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页例1,然后教师提问:(3)小题中式子有意义的条件,为什么书上在它的后面又添了限制条件 呢?(因为反函数的定义域应由原函数的值域来决定)
最后教师以(4小题)为例,板书解题步骤及格式。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练习1、2、3、4(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只做4题)。
[设计说明]: ①、将反函数概念的复习巧妙地穿插在探索练习中,安排很自然,不落俗套。  ②、新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在上面的教
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将“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和“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课本前面的例题加深对反函数定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集体讲解,循序渐进地得出结论。
(三)、典例解析:
(打出幻灯片7)
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①、          ②、
③、                        ④、
③分析:求分段函数的反函数时,先在各段求出相应的反函数,再将其合写成一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分段函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