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意与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言语交际是一种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信息都是依赖着言语交际行为来传递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具体的语言运用是非常复杂的,在很多时候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与意图并不能仅仅从字面或是言语本身获取,而是需要人们去推导这些言语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言语字面表达的是一种意思,而实际想要表达的又是另外一种意思,这种潜藏于言语之中又游离于字面之外的意思就是会话含意。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让汉语学习者掌握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真实的交际往往无法避免会话含意的产生,所以汉语学习者应该重视并且学习会话含意的推导,从而能够更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和使用汉语。本文简述会话含意理论内容,并试分析会话含意的推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对外汉语教师以及汉语学习者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会话含意的充分重视。[1]
一、会话含意理论简述
Grice在《逻辑和会话》(1975)这篇论文里引入了“含意”的概念。含意是一个“说出”的暗示、提示或意会。Grice区分了规约含意和非规约含意。规约含意是由话语的规约意义决定的,借助前提和逻辑知识就可以导出。非规约含意是由语境知识包括说话人的身份、说话的时间、场合等几个方面共同决定的。Grice将非规约含意称为“会话含意”。
Grice(1975)认为,言语交际的成功是谈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会话交流正常情况下都是由一串连贯的话语组成的,是每个参与者互相配合,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或至少具有相互认可的谈话方向。这种目标或方向可能是在谈话一开始就被明确,或者是在交谈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总之,言语交际的成功在于交谈者遵照了一些规则,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些规则和这种默契被Grice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了四条具体准则: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其中,前三条准则都是与交谈中“说什么”有关,而最后一条准则是与交谈中“如何说”有关。[2]
但是,这些准则只是约定俗成的规约,并不是严格的语言规则,也不是完全不能违背的。事实上,在实际的交际中,人们正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违反其准则,这样才产生了会话含意。Grice(1975)总结过常见的违反准则的几种情况:1.说话人可能暗中故意地违背了一
个准则;2.说话人可能对执行准则和合作原则表示放弃;3.说话人可能面临着一种冲突;4.说话人可能嘲弄一条准则。一般来说,第4种违反准则的情况会产生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的产生和推导依据下面的这些因素:1.与话语有关的上下文背景;2.合作原则及其准则;3.语词的约定意义及其指称对象;4.其它背景知识;5.参与交谈者都具备上述四方面的知识。此外,Grice(1975)认为,依据这些因素可以推导出的会话含意具有五个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可推导性;4.非规约性;5.不确定性。
二、会话含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conversation意思会话含意理论从提出至今经历了多次的修补与完善,已成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而会话含意理论也对语言学科的自身建设以及语言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启发与指引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可以并且应当合理运用会话含意理论,同时作为目的語的汉语又是一种极具内涵与底蕴的语言,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定要重视会话含意理论,而会话含意理论的运用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诸多教学内容有着重要作用。[3]
1.词语释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而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大量的词语是难以单一、固定地释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导,词语的使用显得灵活而复杂。学习者能否准确获得词语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因为词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如果学习者不能准确理解词语,就很容易对语句、段落乃至篇章产生误解。
(1)词语的感情彩
汉语的词汇从感情彩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类,但是具体的每一个词语并不是全都能固定地划分到相对应的类属,很多词语的感情彩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理解。例如:①自信,通常用作褒义,常用来描述和形容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但在有的时候,也用“自信”一词来讽刺一些人的过度自信或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期末考试你都不复习,你也太自信了吧。”在该语句中,“自信”一词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受话者考试不复习的行为的嘲讽,这是贬义的;②骄傲,通常用作贬义,常用来批判和劝诫人们不谦虚或不踏实的行为。但在有的时候,也用“骄傲”一词来表达人们的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骄傲。”在该语句中,“骄傲”一词实际上表达的是说话者对于自己中国人身份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褒义的;③东西,通常情况下是一个
中性词,用来指代客观物体或是方向。但在有的时候,也用“东西”一词来形容品行不端的人,如“你做了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真是个狗东西。”在该语句中,“狗东西”一词是对受话者的讽刺和谩骂,表达了说话者的愤怒与谴责。
(2)词语的跨文化理解
有一部分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感情彩,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所特有的含义与其他国家的不尽相同,汉语学习者需要加以区分。例如:①龙,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尊贵、吉祥、权力以及神圣的象征,很多带“龙”的词语都是褒义的、赞许的,如“人中之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但是在西方,龙是邪恶与灾难的象征,会给人不好的联想;②狗,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它是低贱,很多带“狗”的词语都是贬义的,常常是用来骂人的,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猪狗不如”等。但是在西方,狗是友好的、忠诚的,是人类的好朋友,会带给人美好的想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