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的语用分析
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故意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反语的特点决定它的使用必须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反语的表达机制、表达形式及其语用功能。
标签:反语 修辞方法 语境 语用学
一、引言
交谈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有的人说话直截了当;有的人则委婉含蓄,话中有话;有的人甚至用相反的话语表达意图,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反语,反语是一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表达手法。反语不仅应用于日常对话,它还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中广泛使用。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语用学范围内主要是研究它的表面意义和意欲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语用的角度对反语进行分析。
二、反语的表达机制
(一)反语的会话含义与语境
言语交际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场合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反语的辞里意义和辞外意义完全相反,唯有语境是联系两种意义的桥梁,所以反语的会话含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语境是一种语义功能的作用范围。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种环绕着话语而散开来的语义氛围。这种语义氛围跟一般的外在环境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上下文的语义线索所提供,有的是由一定交际文化与社会文化所提供。
反语的辞里意义和辞面意义有着共同的语义基础,只不过它们常常是反义的,如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等等。它们同属一个范畴,同属一个评价对象,只是评价的结果截然相反而已。辞里意义要借助于辞面意义才能体会到,说话人正是根据汉语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把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结合起来;而听话人则是依据具体语境,透过字面意义最终获取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因此,语境在明确语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1.语境的等值性
语境的等值性是指某个句子变换后能形成另一个等值的句子,且句子的变换是以相同的语义内容为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语义,即通过转换成等值话语能更清晰地显现
其语义特征。反语的使用就是这种等值性的逆向转换,即用含糊不清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话语通过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真正要表达的意图。这种等值性逆向转换也可以明确话语的可接受性,这同会话的礼貌原则是一致的。
2.语境的联想性
人的大脑会对不同语境中的相同语言作出不同的解释,概因语境使然。语境的最佳关联直接影响到大脑中语言信息解码过程中的语义联想,触景生情便是由语境刺激引发的联想所致。最容易引起语义联想的是相似、相反和相关的语言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认知主体在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可以通过联想进行正确的语义匹配,尽可能地正确理解所接受的语言信息。反语就是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引导,诱使听话者通过语境联想而领会话语的真正含义的。
(二)反语会话含义的实现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理论包括4条准则:1.数量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信息,不应含过量信息;2.质量准则,即说真话,不说明知虚假的
话,也不说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即要说与话题有关联的话,要切题;4.方式准则,即说话要明白清楚、简练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歧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像遵守法律那样一丝不苟,有时会出于礼貌、语境或特殊的表达需要而违反合作原则,此时听话者就迫使自己透过话语的表面意思去设法领会隐藏其后的深层含义,这就是会话含义。反语会话含义的理解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它就是通过违反会话的合作原则来实现的。反语的间接含义往往是其命题含义的对立、否定或矛盾。例如:
(1)(已经晚上12点了,女儿要出去玩)
母亲(板着脸):你去吧!(走了就别回来啦!)
女儿:谢谢妈!我走了。
在这里,女儿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没看见妈妈的脸,所以误会了妈妈的意思。表情和动作在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这个会话失效。
三、反语的表达形式
(一)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
胡裕树、黄伯荣、陈垂民等先生认为“正话反说”指的是将积极、肯定的好话用在批评、责备、嘲讽的地方;“反话正说”指的是将消极、否定的坏话用在肯定、赞美、褒扬的地方,即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的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不过,“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不能分别跟“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完全对立,前者的范围更广,后者的范围较窄。例如:
(2)他将帝国主义的侵略,说成“外来者带来了进取性”。看呵,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3)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例(2)就是典型的反话正说,用“进取性”来代替“侵略”,体现了作者对持此种观点的人的讥笑。“正话反说”就像是例(3)中的“狠心贼”,那些女人的男人们并不是真正的“贼”,只是女人们在称呼他们的时候带了主观情绪,因而用上了贬义词。另外,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在打情骂俏时,女人总喜欢说“讨厌,你真坏!”之类的话,其实这是对对方行为的一种羞涩的赞扬,只不过碍于女性的矜持而正话反说。
(二)借指
借指说的是一回事,指的是另一回事,也可以称之为表里不一或指东说西。例如:
(4)传说古代的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未归,家中老母全靠乐羊子妻织布、卖布奉养,婆媳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甚是清苦。一日,婆婆嘴馋,偷杀了邻居家的鸡,乐羊子妻知情后,并未发火。当婆婆把煮得香喷喷的鸡汤端上桌时,乐羊子妻却不动筷子,婆婆问她原因,她伤心地说:“媳妇无能,没能奉养好婆婆,以至饭桌上有了不是自己家的鸡。”边说,边泪如泉涌。(倪培森《巧用诡谐,正话反说》)
例(4)中,乐羊子妻不是直接批评婆婆,而是责怪自己无能,这种指东说西的方法不仅达到了教育婆婆的目的,而且还保留了婆婆的颜面。
四、反语的语用功能
(一)讽刺功能
讽刺是反语修辞使用最多的一种功能,它通过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的强烈对比来实现。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表面上鲁迅先生是在赞美清国留学生的外表是如何的俊美,其实他的语用意义是讽刺这清国留学生的无知和懒惰。
conversation意思(二)礼貌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为了得到尊重,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以求得最佳效果。利奇(G.N.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中未解决的问题。反语语用意义的隐晦表达形式既实现了说话人要表达的不满情绪,也维护了听话者的面子。
(三)凸显功能
由于反语的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截然相反,听话人在理解时有一个推理过程。听话者从辞面意义推理到与之相反的辞里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由此说话人将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特定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解会话含义时,往往会产生比正面表达更加强烈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凸显正是反语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幽默功能
追求幽默的反语就是要反其义而行之,且必须建立在听话人完全理解的基础之上。例如:公车上,女士说:“对不起,踩到您的脚了!”不料,被踩的男士却说:“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我的脚不够苗条。”由此可见,幽默型的反语不仅温暖人心,而且还能调剂人际关系。
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中,反语的不一致性,即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的相悖或矛盾,成为识别反语的标记。反语的识别和理解取决于言语形式、共同的语境以及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因素将最终引导听话者对反语作出正确的理解。反语不仅在口语中频繁使用,而且在书面语中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反语的语用功能的进一步探讨,将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寿永明.反语的表达机制[J].修辞学习,2001,(4).
[3]刘正光.反语理论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涂靖.论反语的本质属性[J].外语教学,2004,(6).
[5]刘焕辉.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J].修辞学习,2007,(2).
(邱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