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斯《逻辑与会话》的语用逻辑思考
汪承平
【摘 要】格莱斯把哲学逻辑的方法以最普通的方式融入了对会话一般前提的探讨,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会话隐涵理论、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给我们展示了逻辑推理在会话研究中的应用、可行性和前景。文章剖析格莱斯语用逻辑背景,分析语用逻辑推导的哲学逻辑依据和格莱斯语用逻辑的推导模式,讨论格氏理论的局限性。%By the most common way, Grice has taken the method of philosophical logic analysis into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premise of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at, he advanced 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which has brought forth the Grice's theory. Grice's theory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 inference in the study of conversation, its feasibility and prospec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Gricean pragmatical logic, the philosophical and log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mode of its inference and its own inadequacies as well.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6
【总页数】4页(P112-115)
【关键词】逻辑与会话;语用逻辑;会话隐涵;语用推理
【作 者】汪承平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1
一、引言
从20世纪20~30年代起,根据对自然语言的不同态度,西方哲学家分为两派: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1]。逻辑经验主义学派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尤其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
可证实性原则”,认为自然语言有缺陷,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需要建立人工语言。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罗素和早期的维根斯坦等,他们被称为人工语言学派或者形式语言学派。早期的维根斯坦认为从日常用语直接得出语言逻辑是不可能的,要求建立一种逻辑上完善的思想语言。他还认为,意义的标准是语句的可证实性。
而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哲学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哲学家们背离了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通过研究日常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就能消除哲学中的混乱,该学派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言系统;他们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其代表人物有维斯顿、赖尔、后期的维根斯坦、斯特劳森、奥斯汀等。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语义真值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逻辑语义学中流行的“意义等价于真值条件”的静态语义观。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们大多是数理逻辑学家,他们一般使用经典数理逻辑(主要是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和集合论的方法去分析自然语言的意义,研究面向的是自然语言,但不是自然语言的全部,只是研究其中的陈述句。该学派认为那些可使一个语句为真的条件就
是该语句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就在于获取它的真值条件。即
S is true iff p.
S代表某个句子,p代表句子的真值条件,iff(if and only if)是充分必要条件。例如:“Snow is white”is true iff snow is white
在这里,当我们说snow is white时,我们是对语言外的世界作出陈述,谓词“white”描述的是世界的性质;而当我们说“‘Snow is white'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时,我们是对“snow is white”这个句子做出陈述。谓词“true”是对该语句的描述,因此是个语义概念。因此虽然“S is true iff p”作为真理定义在内容上是恰当的,但这种表述形式却是一种悖论[2](P129)。
conversation意思此外,真值条件逻辑语义学,只是孤立地分析一个句子,没有语境的支持,有时候是不会得出语句的真正含义的。这种语义观将语言表征与世界之间关联的意义看作是静态的关系。这一观点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不过,逻辑语义学的开创者们如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等,对那些他们无法处理的问题,还是坚持一种开放的视野。
三、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语境观到格莱斯的会话逻辑
日常语言哲学家揭示了当时形式逻辑的局限,反对用表达力不强的逻辑系统来描写自然语言运用中的丰富内容,但并非否定逻辑研究的重要性。
维根斯坦后期提出了“语言游戏论”,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活动。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英国日常语言哲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维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认为不需要构造理想的人工语言,而要去研究日常语言的各种实际用法。如该学派的斯特劳森(P·F·Strawson)提出了“预设”与“蕴含”的区别,他还特别强调了分析语言必须考虑语境。
作为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对人工语言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和矛盾性有着深刻的认识。1975年,格莱斯发表了《逻辑与会话 》,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在该文中他首先指出自然语言和形式主义的逻辑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格莱斯看来,逻辑模式可分为形式主义和非形式主义两大类型,前者就是人工语言符号。他认为通过形式手段建立人工语言,用逻辑真值条件来根除日常语言中的模糊与歧义现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日常语言中大量的言外之意以及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等引申意义也是形式手段所无法解释的。形式主义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孤立地研究
语言的意义。
格莱斯所关注并试图揭示的就是体现在自然语言本身的逻辑,即会话中的逻辑,也称为会话逻辑。尽管格莱斯的理论后来更多地被作为一种语用学理论来研究,但就其产生的理论背景来说,原本是作为一种哲学分析活动的逻辑模式而发展起来,应该是语用逻辑的一部分。
语用逻辑学在本质上是现代自然语言逻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语用因素尤其是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的联系。如语用主体如何通过语言有效交际与认知;语境是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是如何逻辑地关联起来的;特定话语结构和内容在语境中是如何必然生成的[3](P61-63)。格莱斯隐涵理论改变了以往真值条件和逻辑符号在语言意义研究中的垄断地位,将语义研究置于实际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很显然这是意义研究的一大进步,因此会话隐涵的推理过程具有逻辑属性。
四、隐涵理论
格莱斯认为日常会话中的话语所传达的意义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言说内容或语义蕴涵即
话语的字面意义;二是话语隐涵或语用含义即话语的言外之意。对于话语的言说内容,格莱斯没有做出严格的说明。我们从
(1a)Rob is riding on a horse.可以推导出
(1b)Rob is riding on an animal.
(1c)Rob is riding on something.
(1d)Rob is doing something.
(1b)、(1c)、(1d)都是从语句(1a)自身推导出来的,它们都是语义蕴涵命题。
再看下面例子:
(2a)不会是美国。
(2b)古巴队将获得冠军。
(2a)并不蕴涵(2b),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2a)自身推导出(2b),但在特定的语
境中,是可以从(2a)推导出(2b)的,这样(2b)就是(2a)的语用含义即隐涵内容。
假定有两个排球迷在讨论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当时形势已经明朗,冠军不是美国队就是古巴队,而古巴队的精湛球技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甲说了(2a),已说了(2b),这实际上有一个语言推理过程,即
或者美国队将获得冠军,或者古巴队将获得冠军。
不是美国队获冠军;所以,古巴队将获冠军。
这一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p∨q)∧﹁p→q
(2a)和(2b)似乎是两句毫不相干的话,由于语境的作用,使它们具有了推导关系。他们不是语义蕴涵,而是话语隐涵。可以看出语义蕴涵不依赖于语境,而话语隐涵依赖语境。
从以上可以看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有以下3个方面的共有知识,才能实现正常交际:
(一)语言知识,或者说一种语法知识。在甲、乙两人观看排球赛时的对话中,乙必须懂得甲所说的“不是美国”是个省略句。首先“美国”是代理省略,省略了“女子排球队”;其次是省略了谓语“将获冠军”。如果不熟悉这种语法,(2a)就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二)非语言知识和信息,或者说一系列百科知识。两位观众如果只有共同的语言知识,仍不能实现准确交流,他们还得有排球比赛和本次比赛情况的共同知识,甚至还要有其他知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