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平时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2、叙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过程)。
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s Data Processing Systems,简称EDPS)
这是计算机在事务处理中的应用,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54年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计算为开端。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
数据管理系统有哪些
在60年代,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处理的范围,开始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辅助人们进行工作-。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由于发展到这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比较适合于定型的业务处理,而且对于组织的管理者提供的信息过于机械化,虽然数量很多但内容却不能令人满意。因此70年代初期提出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能够对于组织的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具有友好交互式用户界面的系统。
(4)高层主管信息系统(Ex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EIS)
80年代实现的高层主管信息系统(EIS),强调对于高层主管人员个人决策时的支持。EIS实际上是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DSS,而DSS一般是适用于中低层管理人员。
(5)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y Information Systems,SIS)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术界提出了战略信息系统的概念。怀斯曼(Wiseman)等人主张信息系统不光是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同时也能够支持企业形成竞争战略,使企业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支持形成与实现竞争战略,是SIS与EDPS、DSS或EIS 的重大区别。
第二次作业
答:
1、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社会技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因此,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与该组织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集权程度、组织机构、
它的上下游组织密切相关,这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它的组织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在建设这个人机系统时,会考虑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具有逻辑判断能力、方便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查询等),因此会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会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内容、方法、程序发生一定的变化。
上面的两方面都体现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2、如何理解推行现代管理方法是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在事务处理领域、全面管理领域的应用能提高效率、增强信息共享,但管理信息系统的
作用远不止这些,对于辅助决策制定的定量管理模型(线性规划模型、仿真模型等),手工很难求解,但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很方面地求解,这就使得组织的决策科学化、最优化得以实现,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益。当然,在组织的决策制定中能用上定量管理模型,要求组织具有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相当的科学管理基础。
3、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务流的关系。
以工业企业为例,从原材料运入仓库,由仓库领料到车间进行加工,制成的成品交入成品仓库,最后成品运输出厂,这就形成了一个企业产品生产的“物流”。
“资金流”是伴随着物流而发生的资金流动,如在原材料入库后产生的资金流出,在销售完成后应收款的流入。
在物流、资金流形成的同时,伴随着物流、资金流产生出各类信息,形成了一个信息流。例如,原材料入库形成一张入库单,车间领料有领料单,指导车间进行生产有一张加工的作业计划单,加工结束要填写产品或零件的质量合格单以及生产进度卡,合格产品入库有进库单,等等。
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各项管理活动,各项管理活动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高效,各项管理活动的流程形成“事务流”。例如原材料进厂进行的验收、登记、开票、付款等活动,管理人员作决策时进行的调查研究、协商、讨论等管理活动。
4、计算机越来越便宜,是否意味着目前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上发生的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将计算机应用于辅助管理工作会碰到许多不同于手工管理的问题,比如购买来的管理软件中的管理思想、业务流程、管理方法、职责分工等不同于本组织的现有情况;本组织的基础管理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员工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等不高,部分管理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抵触等等。
计算机价格越来越便宜,使得组织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也能使组织以更少的投入获得预定的计算机硬件配置。但无助于解决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上发生的许多问题。
第三次作业
1、数据处理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个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它表现在:
①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
②无操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的软件。
③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处理时,数据随程序一道送入内存,用完后全部撤出计算机,不能保留。数据大量重复,不能共享。
④文件系统尚未出现,程序员必须自行设计数据的组织方式。
(2)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有了面向应用的数据管理功能,工作方式是分散的非手工的,其表现为:
①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磁带机外,还出现了大容量的硬盘和灵活的软磁盘。输人、输出能力大大加强。
②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的分时系统,出现了专用于商业事务管理的高级语言COBOL,它主要用于文件处理,也可以进行非数值处理。
③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不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修改数据不必修改程序,数据有结构,被组织到文件内,存储在磁带、磁盘上,可以反复使用和保存。文件逻辑结构向存储结构的转换由软件系统自动完成,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得到减轻。
④文件类型已经多样化。由于有了直接存取设备,就有了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等,而且能对排序文件进行多码检索。
⑤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
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①数据冗余度大。文件系统中文件基本上对应于某个应用程序,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不同应用程序所需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不能共享,数据维护困难,一致性难以保证。
②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系统不易扩充。一旦数据逻辑结构改变就必须修改文件结构的定义及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变化也将影响文件的结构。因而文件仍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的需求,使数据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出现了数据库系统,其特点是:
①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不仅描述了数据自身,而且描述了整个组织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
②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由于数据库从组织的整体来看待数据,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一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之间不一致现象。在数据库系统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加以使用,使系统易于扩充(如图3.2所示)。
③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及总体逻辑结构与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从而使得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
保持不变,或者当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局部逻辑结构可以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和描述与应用程序完全分离开。
④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和完整性控制,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资源。
2、简述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用户需求要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的数据库模型;所以称它为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用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表示,也可以用3NF关系表示。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3、简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有:
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卫星信道等。
协议: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如IEEF802.3,802.4,FDDI,A TM等。网络协议具体规定了设备间通信的电气性能、数据组织方式等。
节点: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
链路;是指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
4、简述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通过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合理分布、均衡负荷,从而在不增加系统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2)系统开放性好,在应用需求扩展或改变时,系统功能容易进行相应的扩充或改变,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模优化。
(3)系统购置成本低。客户机/服务器计算在较低成本下所达到的功能超过了传统的小型机,甚至于超过了大型计算机系统所能提供的。
第四次作业
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何在?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共六个阶段。
2、什么是企业流程重组(BPR)?为什么说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涉及到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
BPR是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行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紧密相关,因而,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
3、试述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场合。
结构化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不断地让用户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校准工作方向;在开发策略上强调按照系统的观点“从上到下”完成系统的研制工作,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强调和加强前期工作,强调分析、设计的深入细致,以避免后期返工,造成投资耗费和负社会效益;强调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每个开发阶段的成果都要用文字、图表表达出来,以保证开发维护工作的连续性。
结构化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复杂烦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原型法是针对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主要缺点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快速、廉价的开发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原型方法更多地遵循了人们识事物的规律,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原型方法将模拟的手段引人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
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老一套工作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
原型法不适于开发大的系统。除非做了稳定的需求分析,否则,人们至今仍不知道应该如何生成大系统的原型。其次,原型法开发的时候,测试和文档工作常常容易被忽略。开发者总是倾向于把测试工作简单地推给用户,这使测试工作进行得不彻底,将给系统留下隐患。开发者也容易忽略正式文档的编写,他们认为编写文档太费事,系统又经常需要改变,即使做了文档也会很快地失效。
OO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这是OO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和成就。OO方法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的不一致性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和设计到软件模块结构之间多次转换映射的繁杂过程,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系统开发方法。
但是同原型法一样,OO方法需要一定的软件基础支持才可以应用,另外在大型的MIS 开发中如果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是一开始就自底向上的采用OO方法开发系统,同样也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等问题。所以OO方法和结构化方法目前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因此,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不适合大系统的开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