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里的真实与虚构
——以电影《路边野餐》为例十大必看的虚拟现实电影
李 艳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电影《路边野餐》因其独特的诗意电影风格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影片中41分03秒的长镜头,将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梦境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呈现出来,模糊了再现与表现的界限,显示了镜头语言令人赞叹的表达魅力。本文将结合长镜头理论剖析《路边野餐》对长镜头的创新运用,并重新思考长镜头的功能与界限。
关键词:《路边野餐》;长镜头;真实与虚构
2016年,一部国内外广受赞誉的电影《路边野餐》使得毕赣成为电影圈内饱受热议的新人导演。毕赣执导的电影《路边野餐》以41分03秒的长镜头为人称道。其精巧的构思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梦境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呈现出来,模糊了再现与表现的界限,显示了镜头语言令人赞叹的思辨魅力。
1 长镜头与安德烈·巴赞的真实美学
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常被当作两种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而讨论。“一般认为长镜头理论主要强调电影的写实性,即它是写实主义的代表理论”[1],蒙太奇则“强调电影的假定性及其幻觉和造梦功能”[1]。
基于长镜头和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相关性,长镜头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来源于安德烈·巴赞所强调的电影之本质是‘真实的艺术’,注重电影的记录和现实状况自身的揭示功能,所以它往往是指借助摄影机把一定时间内看到的一定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尽量如实地收入画框,常常用深焦距透镜来拍摄长镜头,以保持时空地连续性,突出中、后景的清晰度”[1]。
长镜头理论是巴赞现实主义电影观的体现。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巴赞指出,在电影先驱者的想象中,“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彩和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2]。他提出了三条关于真实的导向性原则:首先是表现对象的真实,“巴赞特别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强调如实展现事物原貌的‘透明性’、暧昧性和影片题的直接现实性”[2]。其次是时间空间的真实,巴赞认为“电影应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现实纵深”。在对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进行分析时,他赞扬了该片“捕捉海豹的著名段落中猎人、冰窟窿和海豹出现在同一镜头中的处理,因为‘蒙太奇’可能会暗示时间,而弗拉哈迪仅限于为我们展示等待的情境……”[2]最后是叙事结构的真实。巴赞强调叙事中事件的完整性应受到尊重,“真实美学的叙事技巧要让人明白事件的连贯性”[2]。
在长镜头理论的相关表述中,“真实”无疑是较为核心的概念。前面所提及的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组成了长镜头理论的重要基础。这三个层面的真实往往要借助场面调度、景深镜头来实现。尽管20世纪60年代末期,巴赞的理论受到了电影符号学等现代电影理论的冲击,国内外还是有不少影评人、理论家、电影导演是安德烈·巴赞的忠实拥趸。然而,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长镜头所记录的完整时空段落,是否等同于真实?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长镜头对虚拟现实场景的作用?据此,本文将以中国导演毕赣的电影作品《路边野餐》为例,对长镜头表现内容的真实性、长镜头表达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深入解析。
2 《路边野餐》中的长镜头:想象与存在的真实擅长使用长镜头的知名导演不胜枚举,而长镜头又总能在这些导演手中融入个性化的气质,成为作者电影的重要标识。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诗意长镜头,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远景长镜头,小津安二郎的低机位长镜头,侯孝贤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等等。珠玉在前,青年导演毕赣在《路边野餐》中呈现的长镜头,又因何能被影迷们青眼相加?对此,在下文中将采用文本细读法展开剖析。
据统计,电影《路边野餐》里超过10秒的长镜
9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