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沉浸式虚拟现实(VR>影像语法的变形乔蓉蓉韩国全州大学
〔摘要〕虚拟现实(VR)影像的360°沉浸性是区别于传统影像的新
特征,突破了传统影像局限于视窗的限制,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全新艺术
体系。本文针对虚拟现实影像语法的变形,从视场角和视野的扩张出发,
针对镜头、构图与视角、视点以及摄制人员的位置等方面,探讨了 360°
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中以体验者为中心的影像语法的新特征及应对方案。
〔关键词〕虚拟现实;影像语法;视场角;360。沉浸
Square Screen
图i传统影像四角形屏幕的视野范围
Virtual Reality
图2 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视圩范围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対傳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获得置身于现实情境和场景的感觉,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的360。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作为新兴媒体逐渐覆盖信息市场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虚拟现实影像也正试图在虚拟现实市场实现新的飞跃。
一,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
传统语境下的照片与影像以构图引导观众的视点,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 R)影像作为一种新媒介,以其带给体验者独特的360°沉浸式体验备受瞩目。与虚拟现实实现技术的发展相比,虽然其HMD (头戴式可视设备,HeadMountDisplay)设备持续改进,且画质从高画质改善为超高画质,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近年来更不乏一些好的作品问世,但在理论层面上有待完善,本文以虚拟现实影像语法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试图完善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理论体系化。
传统影像根据拍摄者的意图,使用四角形的屏幕或显示器设定框架(如 图1所示),通过视觉形象的剪裁或舞台演出来完成影像,观者通过摄像机为中介拍摄的图像作为主体,被动性地投入影像获得感动。与此相反,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模拟现实体验体系,以360°全景视野进行能动的情感体验(如图2所示),体验者可以通过动态行为全方位地移动视点, 选择性地关注影像的某个场景,甚至可以参与影像中的事件,虚拟现实影像让体验者“身份化”,在身份和视角上认同于某个角甚至能够操纵视点或者故事情节的发展,体验者不是无身份的凝视者,而是某个“特定的”介入者。观影不再是单向的
线性体验,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虚拟现实影像制作中传统影像的一部分特征被保留下来,但另一部分诸如创作规律、影像语法、叙事形态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却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技术变革中都展现出有另!1于传统影像和3D影像的全新面貌。
二、视场角和视野的扩张
视场角(FO V,fieldofview)是指“视野触及的领域”。人类的平均FOV 为110度,具体来看,人类偏好视野为左右30°,但眼球的活动领域为70° ,头部回转角度为120° ,如果眼睛和头部一起移动,最大左右可确保约190°,并且上下为90°左右的视野。这样的视场角也影响了影像的发展。初创期影像视角(AngleofView)的横向和纵向比率是4:3,无法满足人的视场角。以电视为例,随着HD(high definition)时代的到来,画面扩大到了 16:9,
CHUANM EILCZDAO
82
CHUANMEILUIMDAO 传媒论道
图4 360Q V R影像截图
短时间内将视野区域扩大,因此要更好地体现360° 要部分。
电影则从1.33:1扩大到1.85:1, 2.39:1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H M D的普及,影像变成了完整的360°全景画面,因此,导演需要提前预测和应对360°影像中观影者视线停止的视场角。如图4的两幅360。虚拟现实影像截图中,位于上部的截图能够吸引体验者视线的是中间部分的建筑(A),但下面的影像中则是铜像(B)和阶梯(C)。这起源于人类视场角的大小和360°虚拟现实影像的关系D
虽然人类一次看到的视场角最大为200°左右,但是以位置识别为基础的虚拟现实影像中,体验者不仅可以移动头部,而且身体也可以活动,可以在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视场角是拍摄者需要考虑的重
三、影像语法的变形
1. 鏡头
影像中所指的镜头是指承载影像构成的镜头画面,是构成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传统电影的镜头按照画幅和取景不同,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类别。摄影师利用镜头穿插、组合各种不同的景别,突出表现某种人物情绪或环境特征,以达到影像叙事的目的。
在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中,镜头语言与现有的影像语法完全不同。如果说在现有的影像语法中,镜头是四角形的框架中被摄物体所占据的画面,那么在虚拟现实影像中,镜头的画面就与用户的视场角有关。虚拟现实影像一般用远景(longshot)或全景(fullshot)来表现,这也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部分。
在这里,我们应关注的正是视场角。正如前面所说,人的视场角最大为200°左右,但人们并不总是保持这种角度。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可能是偏爱的30°,也有可能是70°、120°。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如果集中于电视画面,那么周边情况可能就看不到了,这是因为视野随着精力的集中变得越来越窄。因此,在虚拟现实影像中,也是可以运用部分现有的影像语法所使用的镜头语言来体现的。
十大必看的虚拟现实电影2. 构图和视角
在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中,构图(composition)容易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与话剧来做比较,我们可能觉得虚拟现实中所有的构图画面都是完全展开来让观众进行选择的,但在话剧舞台上,导演可以用演员的行动、引导情节的对象等来集中观众的视线,也可以用场景调度为中心的长镜头来意图引导观众,因此在话剧中构图是有意义的。同样,如果在虚拟现实影像中抓不住体验者的视线,那就是失败的演出。
因此,我们主张将虚拟现实影像构图的意义放在引导体验者视线的选择上,所以虚拟现实影像拍摄者需要提前判断在360°影像画面中,体验者的视线可能会选择的领域,并加以应对。因此虚拟现实影像
构图的预先设定非常重要。
虚拟现实影像中,视角(angle)也可以展现多种风格。虚拟现实影像不能总是以人的视角拍摄,可根据情况,利用无人机或吊车制作鸟瞰视角,或在地面拍摄,体现仰角影像。这样制作的虚拟现实影像可以让体验者沉浸在直面天空或坐在地面的视场角中。
3. 视点
随着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的出现,虚拟现实常常被认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视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虚拟现实影像都是第一人称视点,虚拟现实就像体验者可以走进360°虚拟空间中一样,虽然可以观看周围影像,但是根据制作内容可以使用第一人称视点,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视点。如虚拟现实过山车中,一般把体验者的视点设置为第一人称,体验者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感受到真实环境中乘坐过山车的感受,并用第一人称视点观看周围变化的景物以便增强沉浸感。但在大部分虚拟现实影像中,体验者虽然存在于360。虚拟空间中,但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观察者”视点来观看影像事件的发展。
83
传统的影像中,观众是不能置身于演出空间的,但在虚拟现实影像中,就如同观众登上舞台观看演出一样,因此虚拟现实制作中必须考虑视点的设置。拍摄时虚拟摄像机的位置将成为体验者的视点,与以往的影像语法相比,拍摄视点简单成为了虚拟现实影像的优点。
4.摄制组工作人贵的位置
拍摄虚拟现实影像时,摄制组工作人员的位置非常重要。传统影像是以主要拍摄对象和背景为中心进行拍摄的,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不必要的元素进人拍摄画面,但是在需要拍摄360°空间的虚拟现实影像上,相 机、麦克风、照明、工作人员等在360°的拍摄空间中是需要隐藏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360°空间内将零散装备和工作人员使用重叠的方法,或者将不必要的因素放在摄像机的视线后方进行拍摄。不可避免的是如果摄影设备和工作人员出现在影像中,那么就需要在后期制作中进行修剪。另外,还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将360°影像进行分割拍摄来解决这个问题。
结语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影像将逐渐转变为体验的形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制作进行的研究,从虚拟现实影像与传统语境下影像的不同出发,围
绕视场角和视野扩张的特点,对镜头、构图和视角、视点以及摄制组工作人员的位置四个方面进行了针对虚拟现实影像语法的具体分析。
目前360°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在国内外已成为影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传统语境下的影像语法在以360°全景画面为特点的虚拟现实影像制作中不再成立。多样的镜头语言、构图与视角、体验者进入影像空间内重新生成的视点、拍摄时工作人员和拍摄设备的位置等都成为虚拟现实影像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另外,用户的视线会停留在360°画面的哪个部分,选择权不在制作者手中,而 是由体验者的主观认识而自由决定的,拍摄者需要用其他手段来引导体验者的视线。且在技术上无法使用推摄、聚焦等技能,因此在后期制作中拼接(stitching)影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虚拟现实影像的艺术语言和制作形式尚不完善,需 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淀,是影像理论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挑战。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 B urdea,G.C.andP.C o if f e t.V ir tu a lr e a lity te c h n o lo g y.Joh nW ile y&Sons.2003.
[2] 黄石.虚拟现实电影的镜头与视觉引导[J].当代电影.2016(12).
[3] D avison,A J-,e t a l.R eal-tim e3DSLAM withwide-a n g le v is io n.2004.37(8).
[4] 李振营,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一阴一阳谓之道。
电影是创作者之道,美感为道之表征。电影镜头中我们所欣赏到的美,美自刚毅与柔美的共生中来,希望从美中诞生,一
部好的影片鲜有如无波之水般静寂,皆是经过两极矛盾之间的冲突迸发而生,战争片尤其是如此。倘若一场战争只有死伤,没有希望,那么这场争斗只不过是一场惨剧,而不是令人沉痛的悲剧。人物形象大多是创作者理想的化身,有着不同的身份,各样的理想,总是代表作者做出抉择,呈 现出一种悲壮之美。“我们被故事吸引,不仅因为它们反映出周遭的生活,也因为它们由内而外将生活点亮。”不容置疑,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这份取舍的目的有其一致的归宿—家庭,没有温情的家庭不过是冰窖,了无生机,是基于爱的情感赋予家庭温度,使其成为诞生美的温床。
本文选取好莱坞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部分战争片,试图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阴柔与阳刚两种银幕美感于战争片中的嬗变,并阐释二者结合之后希望之美对于美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刚柔相济:战争片两性形象的美感体现
形象是电影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导演乃至整个团队的理想,故而战争片若想同时呈现阴柔与阳刚之美,必 同时思虑男女角形象的塑造,单一的人物刻画倾向对于结合两种美感有害无利。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本土掀起反思越战的风潮,电影工业同样受其影响,参与到反对越战的行列当中。这一B寸期不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紧扣“反战”主题,前者有2008年被《帝 国杂志》选为“任何时期最伟大的500部 电影”之一的《第一滴血》系列,后者更是佳作频出:《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出 租车司机》……这些经典佳作至今仍然影响着好莱坞战争片创作。虽然这一时期作品的历史地位固然不可忽视,但就其影像美学构成而言略显单一,过分强调男性的阳刚之气,将男性认作承担战争一切艰险的苦行者,而忽视了女性形象的阴柔之美。
8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