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人性·神性
作者:杨东升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
        摘要 《贝奥武夫》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英国民族史诗,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指环》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史都拉·伽纳逊导演的电影《贝奥武夫与格伦德尔》和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的同名电影《贝奥武夫》以不同解读视角对原著重新审视而搬上银幕,对于理解史诗中极为重要的日耳曼命运观、荣誉观以及其中的异教与基督教元素提供了一个新的注解和一个宽阔的视野。
        关键词 《贝奥武夫与格伦德尔》《贝奥武夫》 魔性 人性 神性
       
        引言
       
        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无限循环题材的电影(Beowulf)是欧洲中世纪一部关于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与命运、现实意义十分深刻的英雄史诗,由于该诗为吟游诗人集体创作,成书年代跨度久远等因素,其历史性研究目前尚无定论。然而探索《贝奥武夫》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却是一个动态延续而永无休止的过程。解释学文论大师伽答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存在类似于游戏:艺术作品不是一件摆在那儿的东西,它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至关重要的是。作品显现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的意图而是读者所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史都拉·伽纳逊(Sturla Gunnarsson)导演的电影《贝奥武夫与格伦德尔》和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kis)导演的同名电影《贝奥武甫》将《贝奥武夫》这一史诗题材搬上银幕,对原著都作了不同方面的改编。从除魔主题、宗教元素、表现风格三个方面比较两部电影对于魔性、人性、神性的不同阐释,是揭示史诗《贝奥武夫》不朽艺术价值的一把钥匙。
       
        一、除魔主题的不同演绎
       
        史诗《贝奥武夫》以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集中展现并歌颂了日耳曼民族的传统英雄价值观:力量、勇气、忠诚、慷慨好客、强烈的荣誉观等。相比原著而言,改编的两部影片除刻画英雄外在形象之外,更加侧重于体现日耳曼英雄主义价值观与基督教价值观的冲突,以及除魔故事中人性、魔性、神性的相互激荡下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不安。英雄主义价值观与基督教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前者认为荣誉的获得来自于除魔的行动,而后者认为荣耀只来自来世。武士文化基督文化的不同在于:前者推崇与其哀悼,不如复仇的精神,而后者则倡导对于敌人采取宽恕、消除纠纷、和平共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