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性审美价值
2019-09-18
摘要:灾难题材电影是艺术家通过影像的艺术形式对灾难场景和灾难事件的还原以及对抽象形象的隐喻等形式,以此寄托他们内⼼复杂的情感,反映出对中华民族⽂化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宣扬,也反映出了伟⼤的民族精神和⽂化内核,更映射出他们对当时意识形态的不满与痛恨,具有悲剧意识,是对现实社会悲剧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思。在⼀定程度上灾难题材电影也承载着精神的净化和内⼼⾃愈的功能。
关键词:灾难题材电影;悲剧性审美;价值;悲剧意识;艺术特征
1 漫长的⼈⽂艺术传统与特征
古今中外,民族族中的⼈⽂艺术多与民族精神有很⼤的关联,艺术是民族精神的表达,民族精神⼜使艺术具有深厚的传统⽂化底蕴。新中国成⽴以来,中华民族由于长期没有摆脱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其民族思维精神和科学精神匮乏,也使得中国⼈民在灾难⾯前总是采取回避的⽅式来⾯对灾难对⼈们⽆情的摧残,中国⼈民在灾难⾯前变得更加脆弱。在过去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我们会发现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表现出富贵吉祥、美好和平的意象,追求天⼈合⼀。其“轻悲重喜”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在西⽅的艺术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化悲为喜”的价值情怀,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由定律,⼀切都是
因果循环,悲剧对他们来说是对他们⾝⼼和精神的最好的⿎励和警⽰,能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作品解析
2.1 中国式灾难:《⼀九四⼆》中的平民意识
影⽚《⼀九四⼆》是冯⼩刚平民化风格的作品,影⽚讲述的是避灾――逃荒――流亡的灾难过程,冯⼩刚在这部影⽚⾥以平民化的视⾓,在千千万万的灾民中从⽼东家和花枝家两个阶层的家庭⼊⼿,他叙述这场灾难给这两个家庭带来的毁灭以及对他们⼼灵的创伤。在影⽚中东家和花枝这两个家庭也代表着两个阶级,但是在灾难⾯前他们都是平等的,在影⽚中没有所谓的⼈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最真实、最平常的⼈性,平民百姓在灾难⾯前表现出来的痛苦、挣扎、绝望、⾃私,奴性等⼈性弱点。正是对这些⼈性弱点的⽆限放⼤才会让观众更能信任,感同⾝受。信仰和信念虽然只有⼀字之差,但是其内在含义却差之千⾥,在影⽚中灾民们是没有信仰的,但是他们有着⼀种信念,就是活着。影⽚中传教⼠安西满在最开始是有信仰的,他到处为死者唱安葬歌,他在遭受⽇军⼏次轰炸,看到遍地饿殍后,他也开始质疑信仰,质疑上帝,他的信仰也在灾难中动摇。⼴⼤民众没有信仰也没有信念,他们唯⼀相同的就是都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因此贫民⽼百姓在饥荒⾯前都⼀致认为死了好,死了少受罪。因此充分表现出在灾难⾯前⼈们所谓的道德底线、知识信仰都被⽡解,活着才是唯⼀的信念。
2.2 《⾦陵⼗三钗》中的悲剧性救赎
影⽚《⾦陵⼗三钗》讲述的是以南京⼤屠杀为背景的悲惨历史灾难故事,在影⽚中对⽇军在南京的惨绝⼈寰的虐杀和犯下的种种滔天罪⾏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记忆。如果说《⼀九四⼆》是对⼈性的毁灭,那么《⾦陵⼗三钗》是对⼈性的救赎。在影⽚中张艺谋没有刻意地去表现战争的惨烈,⽽是把视⾓对准⼀些普通⽽真实的⼩⼈物,在⽇军的残暴⾏为下,这些⼩⼈物⾝上的⼈性弱点也逐渐显现出来,贪图钱财的⼩⼈物、出卖⾊相的妓⼥、性格单纯⽊讷的⼥学⽣以及贪⽣怕死的汉奸,他们都是真实的⼩⼈物,在战争来临时,他们为了⽣存也是拼命地挣扎。当⽇军把罪恶之⼿伸向⽆辜⽽单纯的⼥学⽣时,这些⼩⼈物⾝上的⼈道主义情怀也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发⽣微妙的转变,最后他们利⽤⾃⼰⾝上的⼈性之光去拯救那些⼥孩。⽽影⽚⾥的秦淮⼥⼦是最具悲剧性的,她们的形象和⼥学⽣形成很⼤的反差,同样是弱者,在战乱⾯前,反倒是这些风尘⼥⼦成为了救世者。秦淮⼥⼦本⾝就是个悲剧,她们内⼼也是单纯的、向往美好的,但是因为出⾝、社会不公才沦落风尘,最后她们在⽇军⾯前⽤她们⼈性的真善美,正义和⽆畏的精神来抵抗⽇军的惨⽆⼈道。影⽚结局也是悲惨的,但也正是这些⼩⼈物⾝上涣散出⼈性的勇敢和坚强给战争中的⼈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3 当代灾难题材电影的审美价值
灾难题材电影创作是艺术家们通过悲剧审美的⾓度把⼈类历史上的各种灾难以电影镜头画⾯的⽅式还
原纪实历史,把受难者的悲剧展现给世⼈,⼀⽅⾯冲击着观者的视感官,另⼀⽅⾯通过冲击观者深藏在内⼼的忧患意识、民族情怀和⼈道主义情怀,激发观者敢于⾯对现实、敢于寻求⾝⼼⾃由的勇⽓、敢于向不公平现实和命运发起反抗的勇⽓。上⽂提到的灾难⽚《⼀九四⼆》《⾦陵⼗三钗》的画⾯令⼈震撼,以悲剧性审美的价值唤起沉睡的⼈性。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作品的重点不是灾难本⾝,它更富于寓意性、警世性、反思和⾃我超越,这也是灾难题材电影的悲剧性审美意义。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灾难题材”常常被⼀些创作者当作是⼀张道德批判的筹码,这种简单粗暴的形式使其变味了。如越来越多的灾难题材的电影艺术创作震撼⼈⼼的画⾯效果,不禁让⼈潸然泪下,但是当我们回头深⼊思考时会发现许多这类电影创作只不过是拿“灾难题材”当作⼀个噱头,作品中已经把⼈类的⽣存与精神的丰富性给剔除掉了,什么宣传⼈道主义都是泛泛之谈,票房⼤卖才是他们的⽬的。这种艺术创作和悲剧性审美是沾不到边的,只是把灾难⽆限放⼤,⽆限刺激⼈的感官,并没有多少悲剧性审美内涵。
灾难题材不是⼀个独⽴的个体,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对⼈⽂艺术和审美艺术的发挥,它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在当今社会⼈们对物质追求的痴迷,使其仅存的理智如⼈性被异化,那么“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理应发挥它的⼈⽂价值,但是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作为创作者要理性看待问题不要被利益拴住,⽽把灾难题材商业化,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能够持久发展需
要我们的理性消费、创作。
4 结语
电影通过“灾难题材”向世⼈发出内⼼的呼喊,这呼喊是对灾难的悲痛,对和平的渴望,对社会、民族的忧虑,也是对世⼈的激励。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这种灾难题材的电影作品除了镜头画⾯感、⾊彩、技术上的成熟与巧妙,它还有很强的寓意性。无限循环题材的电影
灾难题材与寓意性的艺术表现⼿法的巧妙结合给灾难题材电影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类的警世与反思也是对⼈类⼈道主义情怀的呼唤。本⽂通过对灾难⽚《⼀九四⼆》和《⾦陵⼗三钗》的详解,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未来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向,创作者站在⼈道主义的⾓度来创作,从民族⾃⾝出发,向⼈类发起呐喊。艺术家们的这种创作思路把⼈⽂艺术和民族情怀注⼊作品中,也使得我国的电影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参考⽂献:
[1] 刘震云.温故⼀九四⼆[M]. 北京:⼈民⽂学出版社,2009.
[2] 张法.中国⽂化与悲剧意识[M]. 中国⼈民⼤学出版社,1989.
[3]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第2版)[M]. 武汉:华中师范⼤学出版社,2000.
[4] 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 周梦焱.张艺谋经典作品的⼥性主义解读[J]. 电影⽂学,2009(20).
[6] 王丹.故事⼒量的消解――浅析“杂念”太多的《⾦陵⼗三钗》[J]. ⽂学界(理论版),2012(06).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浅析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性审美价值
被举报⽂档地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