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玻璃房子到领跑超算我们如何走自己的路观后感怎么写
超级计算机,又称巨型机、高性能计算机。不同于一般个人使用的计算机,超级计算机聚集了数以千计万计甚至更多的处理器,可处理大量的数据和高速运算。
这么厉害的超级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什么呢?上到军用的模拟核试验,下到民用的天气预测,远到太空探索,近到人类基因测序,都有巨大的计算量门槛,要想更快地得到计算结果,只能靠超级计算机。
而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崛起之路,走的并不顺畅。
令人痛心的“玻璃房”
“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就像农民自家没粮,母亲自己没奶喂孩子。”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回忆起中国从美国购买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时,阴郁的说道。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缺乏自研超级计算机的技术。整个国家结束了长时间的动荡,人才流失、技术落后,很难在计算机领域有所突破,更别提超级计算机了。
为进行石油勘测,中国石油工业部花大价钱购买了一台IBM超级计算机。这是中国拥有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但是用起来并没有那么舒心。
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正对中国进行高技术封锁,其中就包括超级计算机。美国虽然卖了超级计算机给中国,但依然严加监视以防核心技术泄密。买来的超级计算机被放在一间玻璃房内,房间钥匙由美方人员保管,中国科学家经过授权才能进入玻璃房,并且得在美方监视下上机操作。超级计算机运算的内容,必须经过美方允许。操作完成后,美方会马上封锁玻璃房。监控日志还要定期上交给美国政府审查。
虽然自己花了钱,但是还要看别人脸才能使用。由于使用这台超级计算机还要收到美方的监控,所以很多机密内容都不能借助这台机器来计算。
起步于“银河”
中国国家层面的超级计算机自研事业始于1978年。
那一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一句“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开启了自研超级计算机的历史进程。
同年,国防科技大学接到了自研超级计算机的任务。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慈云桂在接到任务后立下军令状,六年时间内,研发出运算速度1亿次/秒超级计算机。
1亿次/秒的运算速度对于这个推动中国从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再到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宗师来说也不是一件小事。那时候,慈云桂团队研发的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只要二百万次/秒,距离目标很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从硬件技术到阵列结构,慈云桂团队一点一点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搞了出来。原定的冷液技术研发出现问题,临时改为冷风技术;2.5万条绕接线、12万个饶接点和200多万个焊点都经过研发团队逐一检查再三确认;计算机运算速度提不上去,就自己研发新的阵列结构。
最终,慈云桂团队通过创造性地提出“双向量阵列”结构圆满完成了军令状。而这时,距离六
年之约还有一年的时间。
这台注定载入共和国史册的超级计算机被命名为“银河-I”,它的诞生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级计算机上的技术封锁,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上第3个可以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也为中国在计算机科研领域争了一口气。
源代码观后感400字看到了“曙光”
1986年3月,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值得纪念的时刻。包括杨嘉墀在内的4位科学家上书等中央领导人,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对该建议表示了支持,很快“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出炉,又被称为“863计划”。
在“863计划”中有个单独列出的主题项目306主题,即智能计算机。1990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中心的路线是顺势而为走‘五代机’的路,但在执行过程中306主题专家组发现,日本“五代机”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翻译,这个方向并不是很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经过讨论比较,中心发现美国的研发重点是个人计算机、高速工作站、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继而专家组决定改变技术路线,负责这一主题的智能中心把研究方向从“智能计算机”调整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
也正是这一决定,将“曙光“带到了中国。曙光一号研发过程中,当时智能中心的主任李国杰主导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和科研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