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敬鹏林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讲师
数字技术给当代电影美学带来的影响
敬鹏林
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市530023
【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给当代电影制作和传播带来了便利,还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
表现手法,拓展了电影艺术表现的美学空间。它不仅能将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在银幕上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假定的真实,丰富电影表现的可能性,还能让观众沉潜在无与伦比的视听感受中无法自拔,帮助电影艺术放大了其原有的“造梦”功能,完成其娱乐大众的终极使命。显然,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当代电影制作水平的高速发展,还突破了传统电影美学的边界,带来了电影美学发展上的一次深层变革。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技术美学真实性假定性娱乐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8)04-0001-04
鉴于数字技术的使用便捷性和易创造性,当代电影制作早已开始大范围运用二进制数字代码形式来对原始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记录、保存和转制。在制作方面,电影工作者们除了使用传统的模型和特效化妆之外,也开始大量使用电脑图形技术、数字影像合成与处理技术等多种现代数字技术对声、画进行重新拆分和编码,并以此制作神奇的视听特效。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影成像必须要完全借助摄影机来完成的惯例,使影像全部可以在计算机中设计完成,给电影工作者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从此,电影工作者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根据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原始图像进行修改、合成甚至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设计制作出一些原本没有拍摄且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并能让观众信以为真。这种神奇的数字技术无疑给科幻片、灾难片、魔幻片、恐怖片等拍摄难度较大、想象力较丰富的类型影片添加了腾飞的翅膀。它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传统电影突
-
有个叫什么代码的电影-1
破了银幕在前的单一空间感,创造出了置身场景中的逼真幻象,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一场宏伟的影视奇观开始逐渐占据我们的银屏,成为当下最火的一股电影创作潮流,以至于有人振臂高呼:“数字化浪潮就是电影艺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1],那么,这次技术革命又给电影美学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传播、放映等流程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创作方式,而且延展了传统的电影美学边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了电影的真实性
在很长的时间里,真实性一直都是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它主要包含影像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两个方面。所谓影像的真实主要源于它的纪实功能,尤其是在电影诞生初期,以真实生活为场景,强调对生活的模仿和复原。在很大程度上,电影就是延伸了照相功能,是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而所谓假定的真实则是艺术的真实,它不强调事物外在形态与逻辑规律,而强调经过艺术塑造后的“拟像”在受众中的心理接受是否真实。数字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就突破了电影复原物质现实这一功能,而塑造了一种假定的真实。它让观众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并且似乎真的“听到”某种“事实”,由此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上的逼真体验。这种人为制造的幻象并非真实存在,属于“真实的虚构”,是观众心理上的可能“现实”,是经过数字技术加工后的“为影像而影像”。它消融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使原本的虚拟幻境显得比真实更真实。因此,当艾默里奇在被人们称为“最后的灾难片”《2012》中“把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毁灭性自然现象打包呈
现”[2]在观众面前时,那些无法从电影中抽离出来的观众便无比坚信“世界末日”真的来了。而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众多形态各异的史前恐龙纷纷“复活”在观众眼前,它们奔跑,追逐,打闹,同样也让观众目瞪口呆。相对于特效较为明显的3D电影,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的普通2D电影也相较使用传统摄制设备制作的电影更具生活真实感。高品质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也更易让观众接近逼真体验。随着电影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影放映系统的不断改善,电影不仅能在更大程度上还原生活本,还
能拍摄一些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到种种限制而无法实现的场景,使电影超离于生活真实之上,从而让那些从未有过亲身体验的观众能在影院中“真实”地感受身临其境时的心理状态,而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是感觉的延伸”也得到了再次确认。
二、延伸了电影的假定性
自电影诞生以来,蒙太奇手法让影像的真实性一次又一次受到挑战,观众也终于知道什么叫“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这里所谓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即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现实生活做出假定如此的艺术性演绎。它建立在电影的真实性基础之上,要求电影作品暗合其内在本身的逻辑规律,而不强求其一定要遵循生活的原貌,因此《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木乃伊》中的安妃魂灵、《星球大战》《异形》《火星人入侵》中的异种、《指环王》中的咕噜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形怪兽便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他们不是虚拟的现实,而是“现实时空中不可能存在的场景、人物和事物。这些奇异的生物、怪诞的景象以前不曾存在,以后也未必会产生,它们展现出的超验世界是数字技术巧妙的处理或无中生
--2
有的创造。”[3]显然,从表现内容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从根本上拓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还延伸了电影表现假定性的内涵。同时,随着传统电影制作手段和特效技术手段不断地被筛除和淘汰,
电影表演出现了新的表演形式——“虚拟表演”。这种新型的演绎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实景镜头分切表演的方式。它不再给演员足够的环境提示和情绪培养,而是需要演员自己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电影脚本相符合的虚拟空间,并对着空气演对手戏。演员必须根据经验来调整表演动作的幅度和范围,而摄影师的工作也不再是拍摄画面而是捕获图像。在这种情况下,“蓝背景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根据电影脚本加上“虚拟表演”经过后期抠图制作来完成拍摄。除此之外,数字影像合成与处理技术还可以通过影像复制,达到由少到多的效果。通过对同一影像进行复制和修饰,改变画面的运动方向和轨迹,从而创作出更加宏大的场景。这种方法不仅摆脱了现实艺术创作中的局限,还节约了艺术创作成本。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仅用了区区两百人就演绎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显然,现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拓宽了表演假定性的内涵,促使了表演假定性的转向,丰富了电影表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已经可以让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实现了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延伸,不仅实现了电影最初的还原真实的梦想,更制造出了‘超真实’的世界与感觉。”[4]
三、放大了电影的娱乐性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数字时代,娱乐身心是观众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一个基本要求。作
为大众艺术,“电影审美除了思想性、哲理情趣、揭示人性、注重人生的终极关怀外,它还有极强的娱
乐性……人类性、普遍性的愉悦和审美快感在电影审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5]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求放松身心,娱乐心情,因此,观众也越来越注重电影的视听感受。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电影更像是造梦的工具,它可以让受众在无意识的梦境中遗忘现实或者逃避现实,在观影时享受视听震撼,看完电影之后还可以反刍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宣泄和心灵上的抚慰。显然,观众这种先入为主的娱乐观念具有较强的审美功利性。在数字电影时代,观众在明知电影为假的情况下依然走进影院,其期待视野已然发生变化,在心理结构上也多了传统观众少有的“被欺骗”预期,因此,电影对于数字时代的观众来说要最大程度的满足的就是他们的视听快感,而这恰好就是电影娱乐性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在“观众就是上帝,票房就是标准”的商业指挥棒下,顺应消费趋势,强化视听感受,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便成了数字时代商业体验美学的终极目标。“当感官刺激需求成为观影体验‘陌生化’得以生成的主要甚或唯一参数,技术迎合了这个需要,跃然而出成为解决难题的钥匙。当旧故事借助技术轻而易举在强烈感官刺激之下得以诠释和重塑时,观影体验‘陌生化’则被简单而粗暴地达成。”[6]这样,电影借助数字技术轻松地完成了其娱乐大众的艺术使命。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电影的拍摄、制作、传输和放映手段,使电影艺术有了更加多元的呈现,因此,有学者直言:“数字化技术给电影带来继声音、彩
-
-3
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革命,它拓宽了审美的领域,拓展了电影艺术镜像表达的潜力,提供了重塑现实的多种可能性,为电影开拓了艺术创作空间。如此一来,艺术的领域就变得更为广袤了。”[7]在高科技的作用下,电影所创造的影像世界将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人类对话不再受到语言和时空的限制,甚至还可以借助影像、幻觉和各种假定性情景,同山水、花鸟、虫草以及外太空进行各种科学意义上的交流对话。笔者同时认为,电影美学也不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引入而丢失它叙事的功能,从而丧失其讲故事的本质。宏伟的奇观景象,虚幻的“真实存在”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电影艺术。艺术作品从来都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反映生活和众的需要。电影艺术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理应满足观众越来越新的“陌生化”审美需求,因此,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流向与电影美学的发展总体上是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除了为电影制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外,更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审美体验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在科学技术大踏步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成熟的电影产业环境也会拉动电影技术的再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满足观影者日益提高的视听追求,才能将他们牢牢地按在影院座椅上,而不被迅捷、高时效性的新媒体引开注意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电影产业大步向前,丰富了电影美学的呈现方式,还使电影艺术审美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因此,也使当代电影美学研究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随着电影数字技术应用的日臻成熟,电影这一被某些研究人员称为“夕阳艺术”的艺术形式必将创造出的新的审美价值,当然这对电影技术美学研究来说
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数字虚拟时代的电影美学研究”(2017KY146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明.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3.
[2]敬鹏林.“人类正走在一条危险的小径上”——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1(3):76.
[3]裴旖旎.数字技术下电影接受的特质呈现[J].当代电影,2010(9):17-18.
[4]洪艳,陈佩怡.3D电影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
[5]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4.
[6]肖春艳.新世纪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溯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2.
[7]于姗,崔茵.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拓展[J].剧作家,2008(1):150.
责任编辑:孟宪超
--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