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本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翻译的角度谈英汉互译时两种语言转换的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形合,意合,翻译策略
1.引言
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分属印欧和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Eugene. A. Nida 1982:16)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成分之间都用适当连接词(connectives)组成复句,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翻译中应该如何处理形合、意合现象?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及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翻译策略作一探析。
2.国内外对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年王力发表的《中国文法学初探》就谈到了英、汉语的形合和意合的现象,这是形
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随后他又解释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英语论文网,我做和尚。”(《红楼梦》)“在西洋语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咱们不能说‘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但是在书中王力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复杂的句子之间的条文语义关系的翻译途径。
19世纪做出卓越贡献的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宏包特,对汉语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没有用意合这个词语,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语言的语法,总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标记和语法规则显示出来的,另一部分是隐藏着的,是假定不借助标记和语法规则可以设想的”,而“在汉语里,跟隐藏的语法相比,明示的语法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
3.形合意合的哲学文化差异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强的战胜欲和征服欲。因此,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传统哲学,主张把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对立起来。16世纪理性主义在欧洲盛行,它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同时主张客体分明,因此,西
方民族在思维形式上具有重个体、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鲜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维模式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讲形式、求结构上的严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般认为,西方的哲学思维总体而言是分析性的,他们习惯于把考察的对象从其所在系统中分离出来,实质原因在于西方哲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系统论传统英语论文网,它着力探究的是名与实、形式与物质之间形而上学的区别,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类概念之间形式逻辑的推理。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依约定形态按逻辑等级各处其所,进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须具有显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从而使英语等西方语言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国地处较为封闭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外部大自然的压力,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汉民族的哲学思维总体而言是综合的,它与中国古典哲学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二为一”的整体观相伴而生。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体现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使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呈现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挈领的综合性特征。整体思维有整合作用,使我们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凭着经验和上下文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因此,中国人重视不同事物间的联系,注重
整体,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现代所说的“宏观调控”、“顾全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也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汉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整体、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词和句法上就是文、质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体、用合一。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汉语这门语言中,就表现在汉语在造句、谋篇上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形态突出外显,思维通过形态变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为言语形式英语论文网,过程一般比较复杂,而汉语则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采取词语直接对接的组合方式体现为言语形式,直接实现思定于言的特点,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驭,呈现出意念主轴的简约性和便捷性。对于这一点,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评论道: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古典汉语具有一种惊人的高雅之美,它抛弃了一切无用的语法关系,只凭语言本身而不必凭借语法形式来充分表达纯粹的思想。他认为汉语的独特长处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突出思想内容,将词与词的联系几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关系之上。
4.形合意合的美学文化差异
古诗词所蕴涵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美学因子,本身就蕴涵着“可意会,难言传”的人文诗性意趣。这些朦胧模糊的诗性意趣必然要求译者在解码和重构的过程中对个性加以张扬,从而让译者潜意识地体现自身的审美倾向,发挥个人的才情秉赋和语言表现力。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凡事都讲求内敛、含蓄。含蓄美,已然成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译者如何去体味,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诗的含蓄美是一大难题。例如: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Autumn
Crows hanging over rugged old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home.(翁显良)
译文二: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creek running.
英汉互译翻译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m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