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中西译史和译论基本知识
12.1复习笔记
第1节中西译史:两个大约两千年
一、中国翻译史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
佛教为中国文化思想上的主流之一,佛经翻译为中国文化上的不朽盛业。自东汉末年历魏、晋、六朝、隋、唐、至赵宋,为时千余年,有不少有影响的译家和译事。如:安世高,释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
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最著名的译家当推徐光启、李之藻、杨延筠、王徵、冯应京和李天经等人。这些人的主要影响和译作,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第三次翻译高潮: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
从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的近代史时期,我国的西学翻译高潮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译家、译作和译论。如: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以及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都发表过一定影响力的译作。就其译作而言,最丰硕当推林纾和严复。
二、西方翻译史
第一次翻译高潮:肇始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开创了西方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字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字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时期涌现的翻译家有:安德罗马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
第二次翻译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3世纪—6世纪)
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强大,《圣经》成了宗教界信奉的经典。但《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圣经翻译到公元4世纪达到高潮,杰罗姆于382年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后期(11世纪—12世纪)
此时,西方开始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频繁接触,出现了大批阿拉伯语著作,特别是伊斯兰教作品译成拉丁语成为热潮。阿拉伯人把从希腊带到巴格达的作品译成阿拉伯语,而众多学者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将这些阿拉伯译本译成了拉丁语。
第四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开始,到了16世纪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翻译活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译事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各个领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期(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的明显特点是,翻译家不仅继续翻译古典作品,而且对近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名著,特别是中国典籍也更多地被译为欧洲各国语言。
第六次翻译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翻译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其实,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从少数专家的事业到很多人都参与的专门职业。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的
发展形势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第2节中国译论的一至八
一、“信”或“似”字
不少人提过这一标准,其中朱光潜这位名家的话最令人信服。他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结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所谓的’信’是对原文的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
二、“化境”二字
这是当代中国社科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三、“信达雅”
这三个字是严复提出来的,作为一种理想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含义和来源为“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四、“忠实,通顺”
是目前中国译界已为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翻译标准,虽做不到完全的“信”和“忠实”,但应该尽力接近,即“极似”。
五、“五失本,三不易”和“五不翻”
英汉互译翻译
这一标准由东晋前秦的高僧道安提出。
1.“五失本”:
(1)经文是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改为汉语语法;
(2)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广大读者,译文要有一定的修饰;
(3)经内论述,往往不厌其烦,尤其颂文更是反复在三,翻译时被删减;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称为“义说”,类似汉语韵文最后总结的“乱辞”,内容重复,译时被删去;
(5)经文中讲完一事,告一段落,要转他事时,又将前话重提,然后再往下说,这些话也被删除。
2.“三不易”:
(1)“圣人”本事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
(2)“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3)释迦摩尼死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却要由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
3.“五不翻”:
(1)神秘语
(2)多义词
(3)中国没有的物名
(4)久已通行的音译
(5)以及为宣扬佛教而需要的场合。
六、“六例”
由北宋僧人赞宁提出。
1.“译字译音”包括四种情况。即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和音字俱不译。
2.“胡语梵言”指的是译经时要分清天竺纯梵语、中国纯华言和亦胡亦梵等不同情况。
3.“重译直译”包括四种情况:
(1)直接从印度传来后直译
(2)经西域传来后从胡语“重译”
(3)从印度传来时经过胡地被夹杂进了胡语后“亦直亦重”
(4)“非直非重”,即虽然夹进了胡语但不翻译
4.“粗言细语”,即佛经分文词有粗俗和细雅之分。
5.“华言雅俗”,指的是汉语中的雅俗问题。
6.“直语密语”,是说在翻译某些佛经句子时,可有两种办法,即“涉俗为直,涉真为密”。
七、“重神似不重形似”
这七字译论是当代翻译家傅雷所主张和实践的,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但这一标准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因为近代以来有不少译论家都提过此类观点,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和朱生豪等人关于艺术作品翻译须“传神”和钱钟书的“化境”说,都与傅雷的这一观点有很大相似之处。
八、“八备”说
出自《辨证论》,这是中国历史上今存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八备”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或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应当具备八项条件或者必须符合的八条要求。译者须对原作有敬爱之心,存心笃敬,虚怀若谷,不汲汲于名利,这四项是就译者的人格修养而言。译者当通经,深究中文,精通原著文字,粗通本国文字学,这四项是就译者的学问修养而言。
第3节中西译论中几条应该牢记的理论
一、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说过;“context is the overriding factor in all translations”。翻译的确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实无规律可言,主要依靠context(上下文,或语境)来理解和表达原作含义和风格,语境比任何理论都重要。
二、尤金·奈达的翻译标准
尤金·奈达曾写出一条广为人知的有关翻译标准、定义或本质的论述:“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et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也就是说,译品不仅要尽量接近原作意思而且要最接近原作风格。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为:
1.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应当和原作同样流畅。
四、语域理论
利用语域(register)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评论。所谓语域,指的是由语言使用场合所决定的语言变体: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书面的和口头的,礼貌的和粗俗的,方言俚语的与共用核心(common core)的,还有各类文体的各类语言。
五、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