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
一、科目一《综合素质》
90设计网综合素质不需要多花时间,刷几套真题即可。因为《综合素质》的选择题难度不大,即使不会用常识思维基本能蒙对。
然后就是材料题,只需要记住以下5个知识点和考点,材料题搞定。至于作文和阅读,大家应该都是有基础的。
1.素质教育的内涵(口诀:提素两全创发展)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口诀:建促放盐)
(1)教师职业角的转变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②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④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教书育人;④关爱学生;⑤终身学习;
二、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科目二的知识点很多很杂,要多花时间来记背
先上知识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
一、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人在教育在)
②历史性:随人类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教育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③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④长期性:在人才培养周期上,时间较长。
⑤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受政治经济制约,但与政治经济不平衡,可超前可滞后)
⑥生产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
tips:相对独立性是常考点,选择题会考到,辨析题也会考到教育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选择题)
1.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诀:培根首提出)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班级授课制。(口诀:纽斯来实现)
3.康德:《教育论》
4.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口诀: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四阶段)
7.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新中心)
8.斯宾塞:《教育论》,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到.....)
教学启示——按照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例如小学学习形象思维,初中学习抽象思维。(任务,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教学启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教学。要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平衡。如,身高这种婴儿期和青春期比其他时期长得快。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个体内部,速度,有快有慢)
教学启示——遵循规律,适时而教,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4.互补性:一方面,机体某一方面的体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补偿。例如,盲人听力好。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及生理机能之间。例如,身残志坚。
教学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突出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体差异,男女不同。教学启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tips:区分不平衡性是速度的快慢,阶段性是不同的阶段。
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内部因素,提高可能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外部因素,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③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④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外部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教育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因素,决定性因素):
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①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分科设置,例如,语数外数理化。是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分科课程:单一学科形式。
4.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合并。
5.学校课程:某个学校。
六、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相统一。
八、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①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②理论联系实际。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⑤循序渐进原则。⑥巩固性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教师口头语言。②谈话法(问答法):老师问,学生答。
③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④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教材。
⑤演示法:教师提供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
⑥参观法: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⑦练习法:
⑧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⑨实习作业法(实习法);⑩实践活动法:参加社会实践。
九、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