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
韦政裕 李艳萍 肖观权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南宁,530114)
摘 要:当前,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野生动物基本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之中,为陆栖哺乳动物与地栖鸟类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通过布设相机、制定监测计划,分析了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情况,并根据影像结果,综合分析了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情况、种大小、活动规律等,旨在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红外相机监测;森林动态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规律
中图分类号:S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3)11-0156-03
野生动物监测自动相机技术通过自动相机系统获取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可以更好地得出野生动物物种基础信息,在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当前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得以进一步拓展,尤其在兽类野生动物与鸟类野生动物监测、地栖性鸟类监测与分析中被广泛运用。
当前,我国东北虎、印支虎、雪豹野生动物空间分布格局、活动模式分析中广泛运用了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黑叶猴主要在广西、贵州、重庆等地,其中,广西黑叶猴资源种分布点较多,分布较为零散,缺乏有效的生境廊道,对黑叶猴种的生存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开展广西黑叶猴种资源调查、了解各种独立生存的威胁及其生境状况,有利于进一步建设生境廊道,保证广西黑叶猴甚至整个黑叶猴物种的多样性发展[1]。1 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前期工作
1.1 监测目标
在监测过程中,基于特定的目标进行分析,利用野生动物多样性红外相机技术,可以收集鸟类与兽类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与生活习性,把握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种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得出每个监测区物种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体分布特征等,更好地了解野生动物物种和种活动规律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并完善分布数据库,及时完善物种名录,把握种动态等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开展动物之间相关性的分析,从而全面加强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2]。
1.2 监测规范
当前,广西黑叶猴主要分布在广西11个区县,种数量整体下降,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广西黑叶猴的保护工作。大明山地处广西中部弧形山脉的西翼南段,是桂中南最高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保存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因此,本研究在此开展对于广西黑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红外相机监测,
先布设相机、制定监测计划,继而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
1.3 相机布设方案
一方面,结合具体监测区域与监测内容,确定抽样方法、布设相机、安排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进行影像资料收集与分析,以及影像数据内容的采集与分析,更好地把握野生动物的实际分布情况[3]。
1.4 实地观察方法
结合黑叶猴的实际生长特性,进行观察与监测。黑叶猴栖息地雨季与旱季明显,旱季在10—12月,没有雨水,行走较为顺畅,便于调查。黑叶猴栖息地属于常
作者简介:韦政裕(1977—),男,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保护。
156
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体上落叶树落叶较多,常绿树叶子稀疏,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调查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定位黑叶猴。从实际生长习性来看,每黑叶猴往往具有固定的夜宿地,轮换栖息4~7 d,结合该特征进行调查分析,联合运用痕迹调查法、蹲点统计方法,可以更好地收集黑叶猴的生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4]。
2 调查分析结果
2.1 取样统计
本次研究选取3 025个红外相机工作日,得出463张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照片,其中,54.9%比例为254张可识别兽类独立照片,22.5%比例为104张鸟类有效照片。此外,得出27张家畜家禽照片、18张当地居民照片、12张工作人员照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照片的实际表现情况,0~70 d内,野生动物物种增长情况基本一致,70~140 d内,鸟类物种增长速率大于兽类物种增长速率,
在140 d时,兽类物种照片与鸟类物种照片达到最大值,数据取样较为丰富[5]。
2.2 物种组成情况
监测出鸟类共计3目13科29种,雀形目占比86.21%,有25种;只有1种啄木鸟目,占比3.45%;3种鸡形目动物,分别为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和白鹇,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相对丰富度较为靠前的鸟类有红
腹角雉、紫啸鸫、红腹锦鸡、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等,得出保护区有利于鸟类野生动物的繁殖与生长,红腹角雉比例最高,其次为红腹锦鸡、松鸦、棕噪鹛、红嘴相思鸟等。从兽类物种分析,共计观测出4目9科17种,其中,9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包括猕猴、藏酋猴、黑叶猴、黑熊、中华鬣羚、中华斑羚等,食肉目与偶蹄目占比35.3%。同时,还观测出5种啮齿目动物,相对丰富的动物依次为藏酋猴、毛冠鹿、小麂、隐纹花松鼠、野猪、藏酋猴、毛冠鹿、野猪、黑熊、黑叶猴和猕猴等。
2.3 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对于野生动物的分布影响
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对野生动物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结合红外相机人类活动照片,将人类活动干扰划分为 5 个等级,第Ⅰ等级为无人类照片;第Ⅱ等级为1~3 张人类照片;第Ⅲ等级为4~10张人类照片;第Ⅳ等级为11~20 张人类照片;第Ⅴ等级为超过 20 张人类照片,采集到的人类照片越多,则代表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的影响越大。在本次观测中,干扰等级Ⅳ级的相机点位平均拍摄物种数3.2 个,Ⅴ级平均拍摄物种数 3.4个。2.4 黑叶猴监测结果
在大明山保护区东春河两岸悬崖峭壁发现黑叶猴活动痕迹,在洞穴发现少量黑叶猴粪便;在大明山保护区柑栏河发现一处带有尿迹的洞穴。巡山时听到猕猴叫声,发现遗留短尾猴骨架;至神笔峰,发现动物啃食竹子痕迹,结合黑叶猴的行动特征进行分析,应是猕猴在这一带活动过,啃食特点表现为竹笋折断后取食前端较嫩节,吐出不能嚼碎残渣。结合最终监测结果显示,大明山保护区可能存在少量
黑叶猴,主要分布在铜矿区东春河、柑栏河等区域,种类类型为猕猴、短尾猴。此外,本次监测中,森林郁闭度大,坡陡行走困难,未来,对黑叶猴分布区域的监测工作应当进一步深化[6]。
3 大明山保护区黑叶猴保护的问题分析
大明山分布区记录黑叶猴30只,《广西黑叶猴种数量和分布的调查监测》估测大明山分布区黑叶猴种数量有30只左右。《广西黑叶猴保护行动计划(2016—2020)》的分析显示,广西黑叶猴被分为3个体,包括隆林大哄豹体,大明山及上林体,百德保、靖西、崇左以及隆安体。黑叶猴在大明山及上林区域的准确种数量尚不清楚,因此,对该区域内的黑叶猴种及其栖息地和受威胁因素开展调查工作,意义重大。
从监测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明山保护区黑叶猴栖息地破碎化,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广西黑叶猴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23个县市,北纬22°6′~23°42′,东经106°~108°,主要集中在板利省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省级自然保护区、百市隆林县、大新县恩城陆榜村、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广西黑叶猴分布区的东北边缘即大明山,该区域农田纵横,猴被道路、乡村、城镇完全分隔,基因交流受阻,大明山黑叶猴种主要借助于独立进化[7]。
4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野生动物保护的优化对策
4.1 加强森林野生动物监测
第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野外巡视的关注与监测,坚决打击违法狩猎行为,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监测管理,打击买卖黑叶猴行为。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民间调查,设卡检查,控制流通,开展系统的专项治理工作,严禁出售黑叶猴炮制的相关产品。第二,针对部分区域生境破碎化严重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保护区周边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控制旅游规模。旅游业的发展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控制整体旅游规模,增强游人保护意识,
157
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加强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
4.2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相关部门应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容纳功能,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保持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性功能。例如,借助红外相机技术等工具,可以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工作,得出野生动物的基本情况,以此加强并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基于广西大明山实际调查情况,相关部门应深入开展越鲶监测、鸟类监测、小叶罗汉松监测等相关工作内容,得出更为精准的相关数据,获取野生动物物种现状与变化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变动情况以及人为活动情况,分析多项外部因素对物种的影响,由此在保护区开展系统性的保护工作,为黑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基本条件[8]。
4.3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为了给黑叶猴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森林是大明山黑叶猴生存的生态屏障,保护大明山黑叶猴的必要措施之一是恢复低海拔的沟谷热带雨林。结合当前大明山黑叶猴的生活习性以及保护现状,相关部门应在推进采矿、砍伐、水电站建设与管理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更好地满足林地需求,及时消除森林火灾等威胁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因素。
此外,相关部门应运用现代森林管理方式,设置保护区边界标志,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加强林地签约管理,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与社区联合防范森林火灾,有效加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并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严厉打击非法毁林行为。
4.4 强化公众教育
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与推广,使公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保护大明山黑叶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公众保护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的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应对当地居民开展必要的相关培训,通过技术要素的融入,适当改变当地单一经济结构,减少当地民众对石山资源的依赖,进一步改善、丰富当地能源结构,以更好地恢复山体植被,从而提升黑叶猴栖息地质量。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地形情况,制定系统的巡护管理计划,通过适当的监测,把握当前黑叶猴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巡护路线,加强分片巡护管理。针对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可采用集中巡护方式,并加强对相邻片区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更好地恢复栖息地工程,逐步实现相邻片区的连通。
5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为野生动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关部门可以运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加强对野生动物行动轨迹的有效识别与分析,分析物种种密度,把握野生动物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调查分析中,联合运用了多种监测方式,得出了更多动物种类活动信息,不仅可以更好地估算不同物种种密度,而且在得出精准监测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为野生动物管理与维护创造最为有利的环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白冉君,康齐梅,雷开明,等.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2023,44(4):58-67.
[2]  李佳,王秀磊,杨明伟,等.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
享子平台红外相机数据库建设进展[J].生物多样性,2020,28(9):1081-1089.
[3]  胡大志,徐恺,张俊涛,等.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22,43(3):692-703.
[4]  苏宇晗,蔡琼,朱自煜,等.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道路
对野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以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为例[J].兽类学报,2022,42(1):49-57.
[5]  蒋健,巨龙飞,范雅倩,等.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北京松
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分布和日活动节律分析[J].
四川动物,2021,40(4):374-382.
[6]  王珮瑾,黄凯,方浩存,等.基于红外相机的重庆金佛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报[J].四川动物,2022,41(2):207-215.
[7]  王亮,裴鹏祖,任廷锋,等.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冰洞子沟区域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初报[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2):94-100.
[8]  王程亮,王晓卫,李炜,等.红外相机技术监测效率分析——
以陕西佛坪北部山区鸟兽监测为例[J].四川动物,2021,40(3):317-327.
15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