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与人类
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核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研究生姓名_______黄凤娇
学 号 80401805
专业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学
班级 2008级研究生一班
撰写日期 2009年6月1日
浅谈核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摘要:
核伦理是极富时代特征的科技伦理新名词,它集中体现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冲突与矛盾。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类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核工业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得核技术陷入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从人类整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核武器是不道德的,而和平利用则是核技术发展的伦理要求。
关键词:核技术 伦理道德
浅谈核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20世纪年代核技术以武器的形式出现,使国际社会对核技术发展的伦理关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面对核武器的惊世威力,军事、技术专家和社会学者大多认为核技术的暴力倾向已经发挥到了极至,要利用和发展好核技术,核伦理问题便会有较大程度的解决。年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周年纪念。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的悼念活动中,一些市民手持鲜花和蜡烛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死难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核电发展历史上是
一次非常严重的事故,尽管它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它给核电蒙上的阴影,至今还没有消除。随着核技术进一步地朝着民用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新一轮的严峻问题表明,核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和形态延伸着其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威力与核武器的暴力倾向比较起来毫不逊,对人类安全造成的冲击并不亚于核技术作为核武器的形式对人类造成的己有的和潜在的危害。此时,核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纠缠更加复杂,核伦理层面的问题也更加尖锐。因此,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看,核技术自身的发展与伦理道德体系的制约所迸发出来的问题理应受到人类的密切关注,核技术发展中折射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必须得以妥善解决,并且刻不容缓。
科学的本意旨在为人类谋福利,核能产生应用后,为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核技术也越来越为众多的国家所运用,成为这个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世界发展的动力之源。然而不幸的是,在曾是充满战火和尔虞我诈的世界上,在六、七十年前“核”刚从实验室崭露头角的时候,就被人们拖入了战争的深渊,败坏了核能的声誉。人们通过步入核时代之时,就把核与灾难和恐怖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核能出世时的形象残酷,不少人对其抱有偏见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核能在时起时落的反核声浪中几经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尽管如此,核能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面对一次次的能源危机,战后至今,世界上
很多国家的能源构成中,核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核能已经在为人类造福了。
一、核的产生
1932年以前,人类对于原子中坚硬的核心还是一筹莫展,仅仅用带电粒子去轰击,无论如何都只能做些核擅变之类的科学游戏。但是,犯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这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在囚徒生活中就已经开始做实验的英国科学家,发现中子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人们发现不带电的中性粒子,能够穿透原子核,这项发现当即为人类打开紧锁在核内的巨大能量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这是人们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年以后,费米、西拉德及其同事们—这些由于受法西斯分子或纳粹学生迫害而流亡美国的科学家们,于年在芝加哥大学的运动场上,第一次用反应堆实现了人工的核链式反应。
二、核技术研发的动力分析和伦理危机
核技术的发展如果从年发现放射性现象算起,已历时一百多年,但真正的大发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开始的。在二战爆发的前夕,再没有什么事情比抢在纳粹分子之前研制成更为紧迫了。非常明确地看到了这件事情的是匈牙利血统的美国物理学
家·西拉德,他说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便上书罗斯福,建议政府介入,着手研制。由于年英国在原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罗斯福下定决心,并于年月批准了计划庞大的工程机构,名为“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全面开展了制造计划。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该计划进展迅速年确定了分离材料铀的方法同年月,费米、西拉德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并运用这个反应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链式反应到了年,己经有足够的原料和技术制造了,于是制造的工作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秘密进行。直至目前,美国就已经造好了三颗,核时代己经悄然来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原子时代。但是,这个时候正是人类进行历史上最为残酷、最为野蛮的战争年代。很不幸的是,人类的道德状况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进化却远远赶不上科学技术的进化,这也导致了人类遭受核弹袭击与核弹威胁的苦难。虽然直接结束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它却杀死了许多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无辜的妇女和儿童,不可否认的是,爆炸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幕,是应该引起人们不断进行反思的。但是,政治家们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世界大战虽然结束,核军备竞赛接踵而至。年,苏联爆发了第一颗,威力远远大于广岛年,英国也爆炸了一颗自制的。随着的研制成功,核武器很快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美国
化学家·鲍林说“年来世界出于极大的危险之中,一场核战争会爆发的危险几乎可以肯定将导致人类的灭绝。虽然这种危险的存在尽人皆知,但是我们没有能够采取行动以减少这种危险并使军国主义得以控制。相反,我们已经使得核武器系统和运载它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化,这种不断增长的复杂化增加了这种机会,即一个技术上或心理上的错误将导致一场灾难性的核战争,这场核战争将会带来地球文明时代的结束。”’
如果爆发一场核大战,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它对人类、对地球、对生命、对生态系统将会出现什么影响呢科学家们对核试验和核战争带来的环境破坏不断进行研究,最终于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关于“核战争后的世界”的学术讨论会上,美国气象学家萨根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即当核爆炸当量达到亿吨时,它所产生的尘埃云将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造成一个黑幕,遮掩了正常的太阳光的,于是北半球的温度突然降到一℃并终年霜冻。地球上有的地方,辐射量达到伦琴,达到致人于死地的一半。大气被城市大火引起的有毒烟雾所污染,破坏了大气上层的氧化氮带,于是人们暴露在紫外线的辐射之下,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并导致失明。’科学家认为,“核冬天”的出现,可能导致地球生命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毁灭,核技术的滥用要担负起可能对整个人类或地球本身造成伤害的道德责任。“核冬天”不仅是理论,同时也是具有高尚道德含义的政治宣言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道德和政治
上的问题。美国物理学家戴森在《全方位的无限》一书中指出“它即‘核冬天’强迫我们自省不论我们由核武器所获得的利益有多少,都会被其危害给抵消掉而这种难以挽救的危机,无论如何都是不允许存在的。”因此,我们不仅反对核战争,而且反对核军备竞赛不仅反对使用核武器,而且主张彻底销毁核武器。这是人类的道德责任。
三、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和平与伦理的理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然而,与之并行的是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和技术骨干日以继夜地进行核技术研究,成就了核技术的惊人发展。反思“悖论”之下科学家与核技术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如贝尔纳所言,“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它更为急迫。”“受政治强制力的驱使,科学家可能是在被动状态下进行核技术的研发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很多意外性,如科学技术发展的成熟度不够,科学家对技术应用的后果估计不足等,科学家也许会不知情地导致了核技术负效应的产生。但这不能说明,科学家对核技术发展的道义和责任要比政治家或者其他人员少多少。无论如何,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科学家是最初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多数情况下,科学家不仅是核技术研发的第一推动者,
也是核技术应用的思想提供者。那么,这些学者们又有什么责任呢科学家的责任是追求和发现真理,他们不仅仅要提供知识,而且要问一问,提供什么样的知识,用它来做什么科学家对自己的发明创造被滥用,是不是要承担道义责任呢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说“科学自它首次存在时,已对纯科学领域以外的事物发生了重大影响。科学家们在他们对这影响的责任的问题上有着分歧。有人说科学家的社会功能是提供知识,而不是关心知识被用来做什么。我不认为这种看法是对的,特别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科学家也是一位市民,而且是具有特殊技能的市民,有责任去观察—只要他们能够的话—他们的技能是否在符合公众利益下被应用。’,科学家有责任把掌握的科学技术用于为人类的利益服务,防止科学技术被滥用,并且对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后果表示关切,同各式各样滥用科学技术的行为作斗争。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是扬善抑恶,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科学界需要有道德的自律。核技术以及核武器的研发是最能反映科学技术价值分裂的环节。约里奥·居里发现了铀裂变的链式反应,成功的荣耀背后,道义的忧思却令她自责难安。
确切地说,核武器的研制是个划时代的起点,最终促成了科学界对核技术与核武器研制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伦理解析。在“曼哈顿”工程执行期间,由于良心的驱使,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就召开过几次讨论会。最初他们希望发现一些理论缺陷,然后便名正言顺地中止核武器的研制,最后他们希望对核武器的使用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由于一些科学家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道义压力,于是他们就向美国政府进言建议将在无人区演习,以达到震慑日本的目的即可。然而,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腾的“蘑菇云”最终粉碎了科学家们幼稚的想法和规划。最终,在伦理道德上进退两难的他们发起了史无前例的以自律为基础的政治运动。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成立了原子科学家联合会,即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前身。这是致力于结束军备竞赛和避免使用核武器的最早的研究机构,其创办的《原子科学家通报》杂志,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探讨科学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意蕴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爆炸之后,科学家们的伦理意识得到了惊人的觉醒, “科学家应该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危害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生存安全,因此科学成就不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与伦理规范相冲突时,他们应该中断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并公开声明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科学家在做出这种判断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利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然而,由于国内和国
际上均缺乏良好的伦理环境,由科学家们领导的科学界自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理想主义彩,他们能对核技术研发与应用带来多少实质性的限制并不乐观,科学界的自律运动似乎也陷入了无疾而终的境地。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目前科学界的自律机制并不完善,无法有效阻止核技术应用于武器甚至战争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仅靠科学界的道义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其它阶层,特别是政治界应负有更为重要的道义责任。
四、核武器使用的道德困惑
华盛顿基辅意见分歧怀疑核武器的价值合理性不仅存在动机方面的理由,在结果方面也存在足够的例证。在动机方面,核威慑多数情况下与扩张、胁迫、攫取利益并行,因而缺乏道德正当性。“从逻辑上,威慑概念包含报复和拒止这两个概念。”’报复意味着威慑方会针对敌方不合己愿的行动实施惩罚而拒止则是针对敌方可能行动,直接采取严密的防御性措施,如我国古代秦王朝修建万里长城就是典型的拒止性威慑实例。比较而言,拒止性威慑是久远的传统战略思维,以报复和惩罚为内容的威慑思想在出现了核武器这一报复手段后便开始趋向成熟。一般意义上,拒止为主的威慑更接近正义,而扩张性的惩罚威慑往往会导致侵略和强权。但是现实世界中这两种威慑形式往往互相交织,很难清晰界定。例如冷战期间大规模报复思
想和拒止思想在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的核武器获得上和行动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唯有中国的核武器及威慑战略完全出于防御目的。
从后果方面进行分析,核威慑可能会引发诸多负效应和不可预知的危机。二战以来,核威慑下的“恐怖平衡”虽然降低了大国之间爆发直接战争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恐怖平衡”是拒绝战争的有效形式,具有和平的正当价值。尽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明使用核武器是不明智的行为,但是只要存在核武器,只要核国家力图保存核武器并把它作为遏制战争爆发的威慑工具,核战争的危险就不会是零。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一系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会主动放弃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世纪,核威慑仍将是大国军事体系的基石。而核扩散的加剧同样增加了核武器使用与核恐怖行为的可能性。日前,核威慑对战争制约作用是有限的观点,己不存在什么争议。“在核时代,核国家作为侵略者直接参加的战争和军事冲突,美国是次,英国次,法国次,以列次,苏联次,俄罗斯次”。整个世纪,世界上发生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其中次发生在二战以后,这正是技术高速发展、核武器威力倍增的时代。毫无疑问,当核武器威慑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是战乱并没有减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