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不如乐学,乐学不如会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语言简洁(当时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义,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html学多久
北宋丞相赵普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到了现代,《论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是孔老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深思。更是中国悠远绵长历史传承下的灿烂的瑰宝,是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论语》第十五篇第三章:子曰:“赐(端木赐,子贡的名)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通“志'',记住)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该章译成現代汉语,其意思是,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勤学不如乐学,乐学不如会学。
毋庸置疑,学习,是生活的组成,是持续的行动,是持久的习惯,是永恒的观念,是一生的事业。
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实际上就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终结。
一般而言,学习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勤学,勤而学之。闻一知一,以勤补拙;其二,乐学,乐而学之。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三,会学,会而学之。从规律和本质出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以期事半功倍。
愚蠢的人好用蛮力,智慧之人善用巧劲。
“一以贯之”,《论语》中“孔子告曾子”章曾出现过。告曾子章中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之”指道,
即以忠恕之道贯穿着它;本章夫子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的“之”指学,即以学习之道贯穿着它。
本章夫子阐述了“勤学乐学,不如会学”之道,只知勤学,不知善学,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普遍的观点以为夫子本章谈论的是学习之法,其实夫子阐明的还是“学习之道”。
万事万物,时时在变,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便是“变”。于是,许多人也穷尽一生追寻着变化,试图总能出奇出新,以新制胜。殊不知,规律和道,亘古不变,永远影响着事物之运行。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真正的智者,往往善于把握事物运行之规律,即事物内在之道,依道而行,循道而为,对事物之发展演变有自己正确之预判,且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人与人的真正差距,或在思维,或在理念,或在格局。日常生活中,须有高度和格局,用联系发展以及辩证的方法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知十,融会贯通,有效高效。
本章夫子所言学习之道,是希望弟子们明白学习之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深层次说,是希
望弟子们学会用规律指导学习与生活,成为生命的智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