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化性涎腺炎的研究进展
seifert慢性硬化性涎腺炎(CSS)是一种常累及单侧或双侧下颌下腺,表现为坚韧的痛或无痛性肿块的慢性涎腺炎症,多发于成年男性。其病机可能与基因易患性和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实验室检查示IgG4升高。CSS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富含细胞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具有明显不规则形状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其中以IgG4阳性的浆细胞大量浸润为主要诊断依据。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针对IgG4相关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但其后的复发率较高。该病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其病机、诊断标准和有效地等仍无定论,相信随着该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上述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IgG4相关性涎腺炎;慢性硬化性涎腺炎
慢性硬化性涎腺炎(chronic sclerosing siala\-deitis,CSS)又称为Ktittner瘤,由德国著名医生Ktittner于1896年发现并描述。1977年,Seifert等将Ktittner瘤更名为CSS。
CSS多发于中年男性成人,是一种常累及单侧或双侧下颌下腺,表现为坚韧的痛或无痛性肿块的慢性涎腺炎症。由于其临床特征类似于肿瘤,所以早期将其归类于涎腺炎的瘤样病变;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其可能是IgG4相关性系统性疾病在涎腺的表现。
1 慢性硬化性涎腺炎的发病机制
迄今有关CSS的发病机制分别有水电解质阻塞、涎石阻塞以及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学说,但均未能明确地诠释其发病机制。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CSS是IgG4相关性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IgG4是IgG中一种质量较少的亚型,其在正常血清中仅占IgG质量分数的3%~6%。IgG4有两个特性:一是IgG4无法识别C1q,即不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二是IgG4可以通过与另一IgG4分子交换一个重链和一个轻链(半分子)来改变其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antigen binding,Fab),这使得IgG4具有针对抗原的双特异性。1995年,Yoshida等提出了IgG4相关性疾病的概念;2005年,Kitagawa等认为CSS应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范畴;2010年,Takahashi等宣布IgG4相关性疾病诞生;201 1年,Geyer等提出将CSS与米库利兹病(Mikulicz disease,MD)的涎腺病变统一称为IgG4相关性涎腺炎,而CSS和MD作为后缀出现在括号内,即IgG4相关性涎腺炎(CSS)和IgG4相关性涎腺炎(M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