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课基础知识100
1. 最早把书法作为一种专门学科,纳入艺术和技能之列,开创书法教学先例的朝代是周朝。
2. 周朝建立初期,便将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所谓“六艺”,就是古时所称的“_ 礼、乐、射、御、书、数”,并用六艺为启蒙学童以及教养国子的主要课程,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3. 十九世纪末叶,在县小屯村(殷商故都遗址)发掘出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       
4. “楷书”又叫   正书 。经过了晋、南北朝,至隋唐逐步发展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平时人们常说的“碑”和“唐碑”都属于 楷书      畴。
5.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               
6.    临池    是学习书法的别称,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
7. 硬笔书法是以硬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铅笔、书法笔、记号笔等)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  线条书写和造型  艺术。
8. 硬笔行书,俗称连笔字,除书写工具不同外,和毛笔行书一样,实质上是介于                楷书与草书  之间的一种书体。
9. 行书书写时,笔画省简不多,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叫做 行楷          ;省简较多,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则称为 行草               
10. 行书是楷书的草化,“行者,流行或行走之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
11. 行书以其变化灵活的笔画、结体和布局,给人以流动潇洒之感,具有很大的  实用,        价值和  艺术          价值。
12.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写毛笔字,执笔在指,运笔在腕;写硬笔字,执笔在            ,运笔也在           
13. 行书的运笔较为迅速,各笔画之间讲究相互呼应,这就出现了细若游丝、若断若连的痕迹,即所谓的             
14. 硬笔,主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和书法笔,以           
                  为宜。
15. 钢笔水有纯蓝、蓝黑和碳素墨水之分。一般说来,      墨水浓度适宜,质纯正,不易褪,效果较好。
16. 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有利于写好字,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写字正确的坐姿应该是:                               
17. 学习硬笔书法离不开临摹。摹帖注重结构,临帖偏重笔意。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先  摹帖  ,后  临帖,先求  形似,再求  神似  ,循序渐进,形神兼备。
18. 汉字形体的最小书写单位是  笔画。写字时,由落笔到抬笔,叫做 一笔 或  一画 
19.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挑、钩、折。练好笔画是写好字的基本功。
20. 先写撇笔,再折笔用力向右上挑出,叫做   撇折挑        
100种不同的字体21. 偏旁部首是汉字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分的话,大致是位于左旁或右旁的叫做   偏旁,位于字头或字底的叫做  部首       
22. 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隔纸描写的方法叫  摹帖 ,比照着字帖写叫             
23. 摹临字帖要做到“三到”,即  .眼到、心到,手到                 
24.  有的人单字写得还可以,但组成篇章就难看了。这里的问题是不善于处理字与字、词与词的关系,不善于把握    行气         
25.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需要签名,古人称之为  花押          ,是很重的事情。
26. 把名签好,把字写得流畅、生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为追求效率,签名以   行草书        为宜。
27. 姓和名大小相等均一,笔画中规中矩的签名法叫做  均衡法       
28. 硬笔书法借鉴毛笔书法不能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应该根据硬笔独有的特性来扬长避短。毛笔书法以用笔 为上,结体 次之;而钢笔书法与此相反,以 结体为上, 用笔 次之。
29. 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主要区别是  笔头性质不同,执笔方法不同,笔法风格不同。
30.  行书是由  楷书      演化而来的,但比  楷书    书写简便、流畅。
31. 我国汉代的代表性书法是  汉隶         
32. “楷书四大家”分别是颜真卿、柳公权、孟頫  和欧阳询。 
33. 米芾,人称“米颠”,是“宋四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         《蜀素帖》、    《苕溪帖》等。
34.  中国书法的觉醒时期是            时期。
35.  晋时期书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  王羲之
36. “书圣”王羲之的    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 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 字体挺拔,笔势奔放,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38. 《九成宫醴泉帖》是既为“初唐四大家”之一又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   欧阳询        的楷书作品,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之为          体。
39. 唐代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  颠       的雅称。
40. 史称“草圣”的怀素是    代的书法家, 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
41. 宋代行书“四大家”是指    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42. 成语“颜筋柳骨”中的两个书法家分别是    颜真卿和柳公权               
43. 乾隆非常喜欢的“三希堂法帖”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            《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44. 元朝鲜于枢把轼的  寒食诗帖  称为 “天下第三行书”。
45. 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其中的“杜子美”和“颜鲁公”分别是指___杜甫,颜真卿_
46. 清代帖学流行,台阁体盛极一时,行书的面貌显得千篇一律,而最有创造精神的当推“八怪”之一的题写“难得糊涂”的    板桥     
47. 陆机是西晋时期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  平复帖        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48. 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在某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会被后人冠以称号。如草圣    、乐圣  龟年茶圣  陆羽  、画圣 吴道子 、医圣 仲景 、书圣王羲之、史圣 司马迁 、诗圣 杜甫 、曲圣关汉卿、词圣           
49. 一支好的毛笔要具备  尖  齐    圆    健 “四德”。
50. 宣纸产自我国            省宣州。
51. 历代流传下来的好的书法作品,可供人们效法学习的书迹通常称为 法书     
52. “蚕头燕尾”是指隶书横画两端的笔势,起笔处似 蚕头,收笔处似 燕尾,呈向上飞扬的气势。 
53. 章法又称谋篇、布局或布白,是指整幅书法作品的格式,包括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总体视觉效果的表现,以及  提款印章位置的安排         等。
54. 行书作品的书写格式,不外乎  竖式        横式        两种。
55. 题款,也称落款,写在正文前面的,叫  上款;写在正文后面的,叫下款
56.  题款的位置要根据正文书写完毕之后所留下的空白来决定。空白少,题  穷款    ,有时只写书写者的。空白宽绰,则题  富款  ,把正文的出处、书写时间、地点、缘由,甚至创作时的感受和都题在上面。
57. 印章,也称图章,从容上看,可分为名章  闲章  两类。
58. 盖在作品起首处的印章叫引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印章叫压角章               
59. 印文凹进,盖出来后为白字红底,分量重,叫做  白文          ;印文凸出,盖出来的印
为红字白底,分量轻,叫做    朱文           
60. “雅鉴”、“惠正”、“大雅”、“惠存”属于题款 上款敬辞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则属于   下款敬辞         
61. 一幅书法作品章法的三大组成部分主要是  正文格式、题款和印章。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完美和谐的整体。
62. 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及左的竖写方式曾经在我国实行了几千年。横写比竖写更为快捷,阅读也更为方便。1917年,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钱玄同 在《新青年》上首次提出将汉字横写。59.,或 阴文;,或阳文
63. 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笔画数量相同的字应按起笔为                      横、竖、撇、点、折      的顺序来排列。
64. 毛笔的执笔方法通常是“五指执笔法”,硬笔则是 三指虎口执笔法 
65. 写字与书法都要以汉字为基础来书写,都要体现出一定的美感, 但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写字讲求   实用性        ,书法追求    艺术性       
66. 书法作为线条造型艺术,点画的线条美集中表现在字   结体造型  上。
67. 书法作品的神采是指通过作品的   笔法、结字,章法 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书家的思想感情与精神涵。
68. 使用字帖的基本方法是  读帖,摹帖,临帖,背帖 
69. 写字考试是    技能  考试,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
70. 欧阳修说:“学书为      ”。
71. 柳公权说:“用笔在           心    正则笔正。”
72. 前人曾把楷书、行书和草书比喻为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