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灵活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该文探讨了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开展综合评价讨论课,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研究性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创新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理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1)学生已修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选修阶段,学生主体为大三下学期学生;(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完成后,没有后续的课程设计环节;(3)选修的学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相对于考试成绩,学生更看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将课堂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现状
笔者所在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定学分数为4,学时数为64,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教材选用赵嘉蔚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汇编语言、8086微处理器与接口电路,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针对理学院的学生特点,并结合11届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汇编语言清华大学出版社1.1 内容抽象,记忆量大,学生学习兴趣低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名词术语多,讲到的接口芯片数量大,前后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需要进行大量枯燥的记忆工作,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1.2 课程涉及面广,难度大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软件、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在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汇编语言的编程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