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前哨
2015年第7期
慕课:新媒体实务教学新路径
◎郭
栋
吴兰兰
2013年教育部首次批复28所高
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2014年批复了20所高校招生;2015又批复29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
[1]
至此,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
设该专业。伴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在“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介的使用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加上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APP 制作和社交媒介管理,因此,对于新媒体实务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全然不适应,探讨社交媒介情境下的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在当前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一、新媒体实务课教学的困境
新媒体实务课探讨的是在社交媒介时代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技术制作,它是和网络新闻业界最接近的一门课程,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却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据统计,当前关于网络新闻实务方面的的教材多达几十余种,出版的日期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以网络新闻编辑类的教材为例,笔者在某网络书店搜索到了近20种该方面的教材,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是教材的内
容滞后表现的很明显,例如,关于网络专题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的教材均花了大量篇幅作了详细的介绍,然而,业界反馈的信息却是“专题是过时的
手法”,“二级页面比一级页面要少80%的用户,在很多时候,做大专题纯属费力不讨好。”[2]而对于近年来风靡
业界的html5动态新闻专题,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在网络新闻写作方面,笔者查阅了几本教材,多是按照传统的写作体例逐一介绍,导语、主体和结尾等写作技法仍被奉为圭臬,对于当前阅读量达10万以上的数据新闻的写作技法完全没有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既有的教材难以适应碎片化、浅层阅读以及悦读时代,行之有效的教材缺失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上课时不依赖某一本教材,而要若干本教材结合讲解,这样就使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受到破坏。另一个结果是抛弃教材,在2015年4月,笔者对某知名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访谈时发现,该专业不订教材。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高校对业界的最新成果缺乏有效的互动,以搜狐新闻手册为例,这本小册子在业界引发的反响非同,然而对于高校从事网络新媒体教学的教师而言,却由于平时和业界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而“望书兴叹”。
第二个困境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标准问题。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从技术教学方面凸显出来,新媒体技术教学是新媒体实务课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内容生产才是合理的。然而,当前的新媒体技术教学情形不容乐观,传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在内容教学方面没问题,但是在技术方面却捉襟见肘,以致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于业界现
[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新媒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滞后:缺乏可行的教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和业界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压缩理论内容,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其中,慕课、翻转课等新型模式对新媒体实务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慕课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社交媒介治理研究———基于微博规制实践的考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014K11
66
All Rights Reserved.
状。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尚能从事传统的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课教师的软肋。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层面的人才标准和专业课对教师的技能需求不甚吻合,以致会出现适应专业教学的师资却不符合学校层面的定位这种现象。当前解决新媒介技术教学的困境呈现出三种路径,一种是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制作能力;另一种是外聘教师;第三是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和该内容相关的课程。笔者以为,技术教学的困境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其根源在于对博士文凭的盲目崇拜以及教师考核机制的僵化,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的考核和其他专业的教师毫无二致,注重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轻视教学实践,这种导向将会使得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愈来愈远离业界实践。
第三个困境是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就导致了和传统新闻教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被形容成“隔山打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学校采取了从新闻一线请资深记者进入课
堂的做法,应该说,此举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短期的效果显著,然而,名家进课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做法受限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高校地处新闻名家汇聚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此举的成本较低,可行性比较大,如果学校地处西北或者其他偏远地区,那么该举措难以形成制度性的机制。另外一个问题是,业界名家进课堂,带来的更多的是“活鱼”,案例新鲜、操作技巧超前,然而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和业界实践的沟通如果持续不顺
畅,还会出现学界和业界相互轻视的
现象。因此,该如何调适这个矛盾也
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的教学困
境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但是,如果
上述问题不解决,还按照传统的教师
台上讲课,学生台下漫不经心甚至靠
刷屏来打发课堂时间的话,那么,该
专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二尧慕课模式对新媒体实务
课的启示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对上述
教学困境的举措,除了压缩理论内
容,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有必
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新
闻实务课进行改革。笔者以为,引入
新举措的根本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
积极性以及强化和缩短同业界的差
距等,其中,慕课、翻转课和研讨课等
几种新型模式对新闻实务课有一定
的启示作用。
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
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oursera
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创
办,报名学生突破150万,来自全球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3]“课程注册人
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
多一门人数16万学生;学习气氛浓
厚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
都可以进来学;使用客观、自动化的
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
考试等,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
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提
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4]其重
要特点是资源丰富,全球范围的一些
高校资源共享,而且成本低廉。复旦
大学2014年4月首门上线Coursera
平台的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全
球选课人数已突破12000人。这门课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
鞭,探讨人、媒介、信息在社会化媒体
环境下的新规律。[5]在国外几大慕课
平台的影响下,清华大学的“学堂在
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
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
(UOOC)等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6]
其中,学堂在线上和网络新闻传播实
务相关的课程多达20多门,二级页
面“广场”栏目则是学习者互动的区
域。“好大学在线”中也有若干课程与
此相关,而入驻“优课”联盟的高校数
量近百家,是几家平台中数量最多的
一家。中国大学的慕课平台显示,截
至2015年5月,进驻该平台的高校
仅有32所,其中北京的高校数量占
21%,长三角高校占19%,西部地区
高校占19%,这32所高校开设了慕
课375门。[7]和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
诸多学科的课程数量相比,这个数字
反映了高校领导者对于新技术的不
敏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课程
中,和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有,大学
计算机、C语言设计、数字电子计算
基础、数据结构等十余门课程,授课
教师清一来自各大名校,听课者参
与的程序很简单,此外还需要“提交作
业、测验、期中考及期末考试”等。高
校扩招使得实验室资源紧缺,学生对
于新技术的学习在课堂上根本无法
完成,但是,目前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
机,因此,关于APP等移动媒体技术的
学习完全可以借助个人的手机完成,
互联网上的商业性质的“慕课网”实用
性更强,如有的网站定位“国内最大的
IT技能学习平台。提供移动端开发、
php开发、web前端、android开发以及
html5等视频教程资源公开课。”[8]以
html5专题制作为例,该页面详细介
绍了“html5热点关注、开发实例、新
特性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而
在应用开发方面,则有40余篇文章
对html5进行了多维度的应用开发介
绍,[9]这种专业水平是传统新闻实务
教师所无法达到的。不过,传统的教
学方法多把师生限制在教室内,重书
本而轻实践,对于当前的教学机制而
言,慕课该占有怎样分量还值得探
讨。如何激发学生在慕课上学习的兴
趣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手机或平板电
脑的娱乐化功能越发凸显,调查显
示,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热
67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年第7期新闻前哨
新闻前哨
2015年第7期
俊不禁,却也热议连连。向来高高在上、程式彩浓厚的央视都在改变语态、改变关注的视角,地面频道更当有危机意识,勤练内功。最后,面对论坛、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也有必要在电视荧屏之外,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就是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参与和互动。
php网站开发是什么专业众所周知,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它改变的不仅是传播方式,更重要在于,它的低成本、高开放、零等级的传播特点,非常方便公众去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引入新媒体
的协作,比较常见的操作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栏目必须设立专属的微博、平台,每天对重点策划和热门话题进行预报与推广,既能达到提前告知、促成收看的效果,又能让受众到一个渠道,表达诉求,及时爆料。二是在栏目的播出环节,还应设置诸如新媒体互动、微言快语之类的固定板块。前者可以在专属平台上,针对自身推出的策划或话题,从网友留言里挑选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边传递丰富多彩的声音,一边给予观众足够的参与感、为自采节目造势。至于后者,微博、是发表意见最活跃的舞台,面对大量值得一说的关注焦点,再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很难完整地一一呈现,微言快语算是比较取巧的形式,简单
抛出话题,再将各家之言精辟播报,保证了时效,更有一定的深度。当然,新媒体向来是一把双刃剑,要驾驭好使其为己所用,善于挑选,严格把关,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唯有如此,方能规避失实、传谣的陷阱,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正面效应。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吸睛的话题,尽管残酷的竞争,貌似将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逼进发展的死角,但新闻始终是一块不可轻易丢弃的阵地,总的来说,用好舆论引导权,打造特品牌,重视主题策划,并恰当地借力新媒体,民生新闻依旧能够成为地面频道在竞争中突围的一面旗帜
。
(湖北广播电视台)
(上接第63页)门活动中,52.6%的用户热衷在线音乐,34.8的用户热衷在线游戏,[10]故而在缺乏压力和监督的情形下,学生很难对枯燥的技术视频教学产生兴趣。笔者以为,课堂之外的学习在未来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学生的新型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新媒介素养也是在这里需要考量的问题。就前者而言,新型的学习习惯减少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能有效克服所授知识的滞后性,能保持对前沿热点领域的关注和学习等,而对后者而言,良好的新媒介素养能减少对新媒介娱乐功能的沉迷,转而对技术和创新等因素进行关注。
对于非一线城市的高校而言,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设置在远离市区的新校区,交通不便,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因此利用慕课这种形式来消除知识获取上鸿沟就显得尤为必要。慕课有助于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得学习的空间
从类似公共空间的教室变得虚拟化,师生之间的传播形式也由人际传播变成大众传播,学习的时间变得可自由支配,对于快节奏的后现代社会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慕课学习并非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对于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而言,慕课为翻转教学形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解构,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下移至学生,信息的获取则主要依靠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而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则变成基于项目的学习,自媒体平台诸如、公号、微博平台为这种项目式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然,采用慕课形式学习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还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学习形式纳入到既有的教育体制中去,即学习者取得了慕课的结业证书和分数,但是所在学校可能并不认可,在上述几个国内慕课平台中,只有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提及学分认定的问题,但是这种认定范围仅限于合作的33所高校,这对于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来说,是个发展的障碍,也是未来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015年3月13日,v/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503/185270.html
[2]搜狐新闻财经中心:《搜狐新闻采编规范》,2015年,第11页
[3]外滩画报:《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 :互联网上的免费大学》,2012年09月20日,www.sina
[4]新闻晚报:《什么是“慕课”》,《新闻晚报》,2013年7月9日,A1叠第12版
[5]杨光:《“好大学在线”:慕课的“中国版”对手》,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5月15日,www.cio360/show-93-90509-1.html
[6]王锦涛:《慕课没有想的那么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hb.people/n/2014/1024/c192237-22703593.html
[7]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MOOC ,/
[8]数据来源于:慕课网简介,www.imooc/
[9]Html5专题,未来web 开发标准的神器,慕课网,www.imooc/subject/html
[10]红船网:《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情况—统计数据和趋势》,2014年11月10日,www.hcyjw/uploads/110731/n56632.html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
6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