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瑞士信贷危机的分析与思考
相较于以美国为“震中”的硅谷银行等一系列银行风险事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瑞士信贷(以下简称“瑞信”)的经营失败,对我国大中型银行单体机构监管工作更具警示意义。为此,笔者对瑞信危机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风险爆发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就加强银行保险业管理提出有关思考和启示。
一、瑞信危机演变过程梳理
(一)2019年瑞信关键高管爆发冲突并先后离职,严重影响该行声誉和经营。2019年1月,时任瑞信CEO谭天忠(Tidjane Thiam)与时任瑞信财富管理业务负责人伊克巴勒·汗发生肢体冲突,二人早在2018年就因房屋装修和花园景观结下私人仇怨。2019年7月,伊克巴勒离职前往瑞银工作。瑞信高层担忧其可能会挖走关键员工,故而聘请私人安保公司实施监视,后被伊克巴勒发现并引发冲突。受此影响,谭天忠也于2020年2月被迫辞职。关键高管的接连辞职和由此带来的人才流失对瑞信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2019年,瑞信净利润同比增长69%,创下2010年以来新高,
但2020年则同比下跌21.94%,同时,也极大损害了瑞信审慎、负责、中立的企业形象。
(二)2021年瑞信连续遭遇关键客户倒闭造成严重损失,自救措施见效甚微。瑞信一直为美国资产管理公司Archegos提供融资、融券和清算等服务。2021年3月,Archegos发生“世纪大爆仓”,瑞信损失达55
亿美元。瑞信是英国供应链融资公司Greensill的主要资金提供方,除向其提供了1.4亿美元贷款外,还成立了100亿美元供应链金融基金购买Greensill债券。2021年3月,Greensill因高风险经营破产,瑞信损失超30亿美元。此后,瑞信试图通过更换投行部门管理层,对其投行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剥离,出售其证券化产品部门和资产、大规模裁员等方式自救,但未能根本扭转颓势。
(三)2022年接连发生账户信息泄露、等丑闻加剧经营压力,瑞信连续两年大额亏损。2022年2月,瑞信逾1.8万个账户信息被匿名信源泄露给《南德意志报》,并扩散至46家主流媒体,由于账户信息涉嫌协助、腐败和有关其他严重犯罪活动的人员和管理资产,瑞信被提起诉讼。2022年6月底,瑞士最高刑事法庭判决瑞信帮助毒贩罪名成立,赔偿和超过2000万瑞郎,令瑞信形象进一步下降。标普、穆迪、惠誉将瑞信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
负面因素导致瑞信经营压力不断加大,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9.6%、25.1%,净利润分别为-16.5亿、-72.93亿瑞郎。
(四)2023年瑞信承认财务报告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叠加大股东拒绝注资支援,瑞信股价单日跌幅创历史新高。2023年3月14日,瑞信发布2022年财报,并在报告中承认其2021、2022财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在财务报表中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普华永道对该机构内控有效性出具“否定审计意见”,叠加该行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明确表示拒绝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导致市场恐慌情绪爆发。3月15日,瑞信股价跌幅一度接近30%,收跌22.12%,创单日最大跌幅,股价历史首次跌破2瑞郎。
(五)瑞士政府快速采取救助措施,并采取争议手段推动瑞银集团收购瑞信。3月16日,瑞信声明,以优质资产担保形式获得瑞士央行5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虽然短暂拉动该行股价回升,但随着存款大量流出和机构投资者抽出头寸,瑞信实际已不具备正常经营条件。为尽快通过瑞士银行集团收购瑞信的形式完成危机处置,瑞士政府临时修改法律得以绕过瑞信股东大会,并将瑞信价值170亿美元的AT1债券减计为0,引发较大争议和投资者不满。3月19日,瑞士银行集团宣布以30亿瑞郎(约3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瑞信,不足3月17日收盘时瑞信市值的一半,创200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案。
二、瑞信危机背后的原因分析
此轮风险始于俄乌地缘冲突,表面焦点是美欧通货膨胀,深层次逻辑是美元霸权松动,不排除后续发生美元信任危机。同时,欧央行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瑞信流动性快速消耗,加之国际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频发,投资者恐慌情绪不断发酵,进一步加快瑞信风险爆发。
(一)瑞信高管、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对核心业务和盈利能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前瑞信CEO谭天忠于2015—2020年在瑞信任职,实施改革重组计划,将业务重心转移至财富管理,瑞信净利润在2016至2019财年连续四年实现双位数增长。谭天忠与伊克巴勒·汗的先后离职对瑞信经营造成重挫,并开启该行利润表现的下坡路。此后接连发生的多个负面事件导致瑞信出现更严重的人才流失,据市场机构不
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70多名投资和财富管理骨干离职,其中不乏在瑞信工作超过20年的中坚力量,对投行业务造成巨大打击,2022年末瑞信投行业务总资产同比萎缩近50%。
(二)瑞信持续推进轻资本转型,经营模式趋于激进,风险偏好持续抬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瑞信持续开展轻型
化、投行化转型,进行了两次大的机构调整,瑞信资产规模从2009年的1.04万亿美元降至2022年的约7000亿美元,员工数则从4.8万人持续上升至5.15万人。经营模式也更为激进,将追求业绩利润作为其核心发展目标。例如,基于Archegos“较为出的业绩利润”等因素,瑞信不断放宽对其保证金限制条款,Archegos杠杆倍数一度高达300倍。
(三)风险控制严重缺失,风控部门甚至被要求“更加商业化”。近年来,在采取激进经营策略的同时,瑞信不断压缩风险管理队伍和部门权限,且瑞信首席风险官和其他高管敦促风险部门应更加商业化,与前台交易员“保持一致”,风险控制独立性严重缺失,导致瑞信经营风险被长期有意忽视。例如,2019年,纽约对冲基金Malachite Capital破产时,瑞信便损失了约2亿美元,但仍对此类风险选择忽视。
美国硅谷裁员(四)合规管理存在重大漏洞,成为瑞士首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银行。从1.8万个账户信息泄露、涉嫌协助毒贩和贪腐官员等多个事件看,瑞信背景调查、合规管理形同虚设,导致其成
为瑞士历史上首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银行。据瑞信前雇员在审判中表示,瑞信在争取东欧高端客户过程中几乎没有关注任何合规问题。该行在2022年财报中承认其2021、2022财年的财务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也更加反映出合规管理的漏洞百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