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技术
1、什么是WEB2.0?
(1)WEB的发展历史
●3W技术的产生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
●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2)Web 2.0的产生
●Web 2.0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较于Web 1.0或Web 1.5之类的来说的
早期的Web,只是一些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静态HTML页面,这被称作Web 1.0时期。后来,出现了许多动态的Web技术(如CGI、ASP、PHP、JSP),人们开始用这些技术编程,从不断变化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即时生成HTML页面,这被称作Web 1.5,也就是互联网最为热门的时代。
●Web 2.0的概念也开始被提出
但2000年,正处于潮头的互联网一下子步入严冬时节,为生存计,互联网人士被迫思考如何利用已经有的技术和新开发的技术来改造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更为优异的体验。
一时之间,Blog、Wiki、SNS、Tag等网络服务,以及RSS、TrackBack、Ajax等技术开始兴起,Web 2.0的概念也开始被提出并被深入讨论,掀起了一股热潮。
(3)Web1.0和Web2.0的在应用方面的不同点------Web 1.0是为“商务”而设,Web 2.0是为“网民”而设
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并且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人员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因此,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
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
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4)Web1.0和Web2.0技术之间的对比
在网站的架构方面,基于Web 2.0和1.0真正意义上区别不大,关键是用户内容方面的区别。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
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
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
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
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
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
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
Web2.0的技术能够使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2、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博客Blog
(1)博客Blog或Weblog,中文称网志或部落格,或者称为博客
是一种网上一个共享空间,以日记的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个人内容的一种形式。We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
(2)一个博客(blog)就是一个网页
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涉及各行各业。
许多博客(blog)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倾向于个人情感的体现活动。我们输入blog.sina/main/就能够进入Sina的博客系统。
3、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简单的“辛迪加”组织(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1)RSS是什么
也就是“内容提供商”将各种信息用RSS格式打包,“推”送到用户端的本地阅读器软件中。从而可以使得用户不需要了解任何具体技术细节就可以享受RSS技术带来的良多受益。
RSS搭建了信息迅速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发布一个RSS文件后,这个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就能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而且由于这些数据都是标准的XML格式,所以也能在其他的终端和服务中使用。
(2)使用RSS获取信息的前提
先安装一个RSS阅读器,然后将提供RSS服务的网站加入到RSS阅读器的频道即可。大部分RSS阅读器本身也预设了部分RSS频道,如新浪新闻、百度新闻等。
(3)很多门户网站提供RSS信息频道订阅服务
RSS已成为通过Web连锁新闻内容的标准格式。门户网站的业务核心就是提供给用户及时,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RSS技术的时效性,内容全面性,以及可个性定制等特点决定了它是门户网站的必然选择。
比如,在下面的应用中
●在用户不知道有新闻发生时将新闻送到用户面前,帮助用户毫不费力地第一时间了解新人,新事,
新产品,新信息。
●信息源的选择和信息内容的过滤完全由用户自主配置,保证信息的“无垃圾”和“个性化”。
●信息的本地存储和管理功能为用户建立起一个“随身资料库”,毋需上网也可纵览天下风云。
雅虎很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于2004年初率先在“My Yahoo!”中推出了RSS信息频道订阅服务。如:rss.sina/news/index.shtml
我们可以下载RSS阅读器软件
4、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
(1)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
xml技术的主要应用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与博客(BLOG)是同义词,都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方式,并且都需要借助于博客/播客发布程序(通常为第三方提供的博客托管服务,也可以是独立的个人博客/播客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和管理。
(2)产生的技术背景
“播客”这一概念来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其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2004年9月,美国苹果公司发布iPodder,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播客(Podcast)出现的标志。
www.apple/itunes/podcasts/
(3)博客与播客的主要区别
博客所传播的以文字和图片信息为主,而播客传递的则是音频和视频信息(目前播客是以音频信息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播客就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和电视台,
播客与其他音频内容传送的区别在于其订阅模式,它使用RSS 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该技术允许个
人进行创建与发布,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可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如:podcasts.yahoo/
(4)订阅播客节目可以使用相应的播客软件
这种软件可以定期检查并下载新内容,并与用户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同步内容。播客并不强求使用iPod或iTunes; 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拥有适当软件的电脑都可以播放播客节目。
5、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社交网络(SNS)
(1)社交网络(SNS)
SN的中文含义是“社交网络”。顾名思义,它就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朋友认识朋友的形式,迅速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基于信任的朋友圈子。
(2)SN可称为“第二代交友模式”
在这个圈子里,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区别于第一代交友模式的满无目的性。SN可称为“第二代交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结交的都是相对可靠的朋友,由于用户可以搜索的对象都是起朋友的朋友,因而从诚信和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它给了用户更大的信心和保障。
此外,在SN中,不经朋友介绍和用户确认,用户的个人资料是不能被陌生人看到的。因此,对个人的隐私的保障性增强了。
(3)一些商业的SNS网站
如Wealink(上海若邻,从网站介绍看,类似美国的openBC)、douban(一个大家分享交流对书籍、音乐、电影、旅游的看法与亲身体验的网站)等。
我们输入/blog/read.php?bloggerid=166564&blogid=7875将能够看到下面的页面内容。
6、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
(1)Wiki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
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Wiki系统为这个社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2)WIKI概念发明人:Ward Cunningham
WIKI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quick)的意思。
(3)Wiki的英文全称WikiWiki
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4)WIKI可以做什么
WIKI最适合做百科全书、知识库、整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等知识型站点,几个分在不同地区的人利用wiki协同工作共同写一本书等等。Wiki技术已经被较好的用在百科全书、手册/FAQ编写、专题知识库方面。如:www.allwiki/wiki/Wiki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