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康:二加龙骨汤治“虚弱浮热”二尖瓣狭窄
二加龙骨汤辨证的着眼点在“虚弱浮热”四字,此类病证阳浮不潜,阴亦失藏,与阴虚内热之证大有径庭。
文/曹永康
二加龙骨汤附载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下。陈修园注: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此方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两,名曰二加龙骨汤。 盖以桂性升发,非阴虚火亢所宜。况此证之汗,因虚阳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泻火即是养阴,附子之辛热导火亦是养阴,功同肾气丸。但肾气丸《金匮》中五见,皆从利小便中而治各证,不若此方之泛应曲当;究之偏于阴虚者宜此。”
笔者经过实践,认为陈氏所谓“阴虚”,乃指阳失其守,阴因阳虚之证,阳张于外故浮热,阳不护阴故汗出,此类病证阳浮不潜,阴亦失藏,故曰虚弱浮热。
与阴虚内热之证大有径庭。笔者临证运用此方,着眼在“虚弱浮热”四字,为辨证论治指征。
展开剩余86%
① 辨浮热
浮热有似烘热,以身半以上为著,或面部升火泛红(非颧红)。
患者自觉阵阵烘然热起,按其肌肤反不甚热。
此种热体温计测不到,甚至体温反低(非阴虚低热),烘热起时则心烦汗出肤冷。
阳越阴泄,烘热得暂平。
个别患者汗出后恶寒恶风。
② 脉象
脉浮缓(宽缓)而弱,为阳张于外,气泄于内。
如虚弦而动数不静,为阳气浮动,阴失宁静。
虚弦芤迟,为阳浮于上,阴凝于下。
再者,应注重诊切尺脉,尺脉无力而寸关浮数,为下虚阳浮。
尺部浮露,轻按虚大,重按不实,为阳不敛藏,阴失内守。
③ 辨舌苔
此证多舌质前半红,或舌边红,苔薄白或根苔白微黄。
如舌苔根中白厚,则为阳浮阴凝。
④ 脐腹
小腹属肾,脐主关元。
按脐动气虚跃不息,小腹绵软乏弹力,多属阴虚阳浮。
如小腹板窒欠活力,脐动筑然,则多下寒阳越。
如脐跃应手动数,上及于脘,则为相火失位,阳越上冲。
⑤ 方遣药
二加龙骨汤以白薇配附子,龙骨伍牡蛎为两组主药,按原书四味药用量等同(各三两)。
我据症情变通增损,如浮热而足冷者(或相对地身半以下自觉冷感),则附子用量较重。
如烘热而汗出者,则白薇用量较重。
欲镇浮动之虚阳(浮热心烦头昏)则倚重于龙骨。
欲抑上逆之水气(心悸身振汗出)则倚重于牡蛎。
本方取附子温导浮阳,守而不走,白薇从阴中泄热,寒热互用,导火泄热,不治阴虚而阴自安,配以龙、牡镇潜摄纳,咸降益阴,合为“用阳和阴”之法,其临床效用甚佳。
兹录验案数则,以见一斑。
―、心肾虚衰,阴火上冲
陈某某,男,36岁。1975年7月8日诊。
下肢清冷彻骨,上身烘热如焚,心前区灼热,坦胸以冷毛巾湿敷,巅顶昏痛,心悸气急,头面汗多,面㿠浮亮,脐跳甚急,直至于脘,舌尖满布红点、根苔淡黄而厚,上腭红,脉浮大不耐重按。
心伤于上,肾虚于下,虚阳浮越,阴中之火,陡升无制。气急头汗,有阴阳离决之虞。
故拟导火潜阳,咸寒育阴。
制附片5克,白薇10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元精石20克(先煎),珍珠粉1克(另吞),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晒参10克(另煎冲服),大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五帖。
按:患者为风心二尖瓣双病变,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上海某医院摄片检查:心脏扩大,挤压食道移位呈弯曲狭窄状,部分阻塞,伴食道炎。
时当盛夏,患者上身穿汗衫,下身穿棉毛裤,足着厚纱袜子。
西医告以此乃恶性循环,冷的问题难解决。
服此方10帖,上下身冷热悬殊即见好转,头汗渐少,气急渐平,半月余脱下棉毛裤及厚袜。
唯背脊腰膂阴酸怕冷,原方加鹿角片12克,生龟版12克,继续调治,恙情得平。
二、 水寒血郁,浮阳上冒
胡某某,女,40岁。1986年2月6日诊。
风心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增大,胸闷气短,夜难平卧,左心房区掣痛,动则心悸汗出,面部升火,手足清冷,下肢浮肿,大便溏薄,日解两次,小便量少,舌淡紫苔白根厚,脉弦重按无力。
此为心肾阳虚,水寒血郁,浮阳上冒之证。
拟方导虚阳,清浮热,增血热,化寒水。
制附片10克,白薇6克,龙骨12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炒白芍6克,当归10克,肉桂3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甘草3克,参三七片5片(入煎)。五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