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类线上线下“四化”一体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完成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完成人刘兰明刘文龙宋文光张金磊陈蕊花王军红赵俊梅
一、成果简介
本成果依托国家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职业素养类项目,围绕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李克强总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率先开发全国系列化职业素养类课程资源,打造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线上线下数字化空间,创新职业素养立体化互动养成模式,通过实时化的资源共享、平台运行和管理评价,形成“互联互通、立体开放、辅教助学、即时反馈”的”四化”一体课程资源,培养“德技并修、能做事会做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成果惠及全国32个省(市)120多所职业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等。
(1)系列化:遵循认知规律,率先自主开发素养课程资源
通过类型多样的教材开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线下课程等形式,开发了多方位、适合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特鲜明系列资源。
(2)数字化:融合线上线下,构筑全时空素养养成空间
依托高品质资源,融合大数据分析,形成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精品课程支撑、精品资源共享、网络学习平台交互的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填补了国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云资源空白。
(3)立体化:强化辅教助学,独创互动融合养成模式
通过图、文、音、视频、动画等手段达成资源形式的立体化、通过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公民素质、市场规则、社会精神等实现资源内容的立体化,将职业素养养成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营造渗透学生学习生活各角落、贯穿学生课上课下立体多维的“时时学素养,处处现素养”的生动有趣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项目教学,实现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教学与管理的融合互动养成。
(4)实时化:注重过程管理,实现即时多维学习评价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网络教学平台与移动终端结合起来,即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对自我学习的监控、反馈、评价,促其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实现学生泛在学习。
图1:”四化”一体逻辑图
“四化”一体:通过对职业素养课程资源的建设、互联、管理、应用,实现了资源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实时化”;通过创设职业素养信息平台空间和个性化养成模式,并在即时过程评价反馈中实现“四化”一体,助推学生“德技并修”,成就学生精彩职业人生。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低成效”: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缺乏信息化支撑,应用手段简单化,技术运用不足,效果不佳。
2.“缺资源”:职业素养教育数字化、碎片化资源稀缺,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职业素养教学需求。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管理、分析评价等缺乏系统顶层设计,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平台支撑。
3.“少方法”:职业素养养成信息化教学模式亟待完善,对精品资源开发、整合缺乏统一管理,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各自为战,难以有机融合。
(二)解决问题方法:
1.解决思路
以职业素养类课程为载体,整体设计、系统开发一体化线上线下数字资源及平台,创新全时空网络融合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德育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
2.解决方法
校企共同开发资源。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立足职教实际,学校与企业密切协同,从目
的、任务、载体、平台、渠道、路径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类课程资源进行顶层设计与系列开发。
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线下线下的数字化新形态职业素养课程,并将素养内容融合专业课程标准,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搭建素养养成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全时空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精准考核、精准推送资源。
创建开放互动模式。通过虚拟与现实、课内与课外等多维途径,创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互动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开放融合的育人环境氛围,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设培养。线上编程课排名
资源实时动态调整。融合微课、视频、虚拟现实、口袋书等教学资源,创新评价内容与方法,通过多维即时评价,动态反馈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对资源实时调整,形成资源开发与学生素养养成的良性交互循环。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论应用创新—-创建“四化”一体素养资源开发范式,让资源互联互通
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践行“大课程观”理念,通过整合国家精品资源和教学管理
平台,运用结构树等方法手段,创建了“四化”一体素养资源开发范式。即开发基于知识点的小颗粒度存在的系列课程资源,形成知识表达谱系;创新知识表现形式将各类资源进行数字化呈现,创制素养养成时空;遵循行动逻辑将分散资源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结构化存在,探索能力生成路径;以即时多维过程评价达成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循环,实现自主泛在学习。
(二)技术方法创新—-创设线上线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法,让资源立体开放
开发了全国首门线上线下开放公共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图、文、音、视频、动画等手段,依托PC电脑端与APP移动端,对职业素养类课程资源进行系列深加工,相关成果入选“十二五”国家规划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等。通过指纹识别、二维码等移动信息交互模式的大量使用,实现了线上线下职业素养的快速便捷深度学习。
(三)模式流程创新—-实施五线融合互动素养养成教育,让资源辅教助学
通过多主体育人、个性化实施,再造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过程方法、模式,形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管理”的五线融合的素养养成教育。方法、模式,形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管理”的五线融合的素养养成教育。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应用效果
1.学生职业素养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的局面。学院是北京高职院校最早入选“全国就业50强”的高校。
2.教学生态明显转变,实现师生“善教”“乐学”
成果实施以来,通过“资源+平台+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师对职业素养类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针对性,由“善教”变“乐教”,同时,基于职业素养线上线下的移动学习,依托个性化学习服务,有效提升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知学”变成“乐学”。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我校在《2012—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TOP300》中名列全国第二。
3.教师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该成查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自2012年以来,共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27个一等奖,连续6年累计一等奖在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一。
(二)推广效果
1.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资源全国共享,原创立体数字化教材众多院校采用
原创系列数字化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立项教材,目前建成的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已在全国共享,数字化教材及相关资源全部为全国兄弟院校共享。山东管理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采用,并成为正大集团等企事业作为入职培训教材。
2.素养养成信息化平台及互动模式兄弟院校借鉴
本成果具有切实可操作性和典型示范意义。天津轻工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等60所院校来我校学习经验。团队主持人8次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做相关讲座,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院校宣传和推广经验。
3.社会普遍认同,知名媒体连续追踪报道
通过实施线上线下教学,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智慧管理平台,学生的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多所兄弟院校来学校交流学习,家长和社会普遍反映良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
报》、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高职高专教育网等媒体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交流及相关报道。
五、成果总结
本成果依托国家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职业素养类项目,围绕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李克强总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率先开发全国系列化职业素养类课程资源,打造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线上线下数字化空间,创新职业素养立体化互动养成模式,通过实时化的资源共享、平台运行和管理评价,形成“互联互通、立体开放、辅教助学、即时反馈”的”四化”一体课程资源,培养“德技并修、能做事会做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果惠及全国32个省(市),120多所职业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等。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线上线下课程为引领,以碎片化资源为基础、以泛在学习为手段、以任务驱动教学为载体,有效将线上线下资源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顶层设计、需求导向、资源建设、技术实现、应用推进”。通过”四化”一体课程资源源建设与应用更好地解决了职业素养类课程教与学的难题,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不但让学生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
且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全国兄弟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一)素养教育独特,需要新形态课程资源支撑
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具有生成性、整体性的、养成性、个体性等特点,这就决定职业素养类教学要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一体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类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求。大量企业调研数据显示,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良好沟通能力,由此反思高职院校存在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视不足,素养养成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缺资源”、“少方法”、“低成效”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成效”:职业素养成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缺乏现代信息化支撑,应用手段简单化,技术运用不足,效果不佳。
第二,“缺资源”:职业素养教育数字化、碎片化资源,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职业素养教学需求。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管理、分析评价等缺乏系统顶层设计,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平台支撑。
第三,“少方法”:职业素养养成信息化教学模式亟待完善,对精品资源开发、整合缺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