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
教案及讲义数据库设计的意义
授课老师:XXX
第一章绪 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通过此例子让同学们对本教材各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
2、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让同学们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并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3、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寻题目并完成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
1、举简单例子说明数据库设计过程。
2、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文件系统阶段与数据库系统阶段。
3、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及三要素、数据库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的二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教学过程:
本章分3次讲述,每次2课时,主要讲述以下内容介绍如下:
1、举简单例子说明需求分析及表达、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过程。第六章的不少内
容前到此处讲述(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章的学时数增加2学时左右)。
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及相关概念。
2、讲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
1.1 引言
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1、数据(data)
* 高级语言的数据,如PASCAL语言中各种类型数据(常量、变量):integer,real,char,record,file,……
(着重文件类型数据说明)
* 定义:1)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2)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P1)
*目前流行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结构为表。
*数据库的存储:若干表一个库,一张表一个库(文件系统为一个文件一个库)
*对数据库的操作: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可进行数据查询(select)、数据定义(create drop alter)、数据操纵(insert update delete)、数据控制(grant revoke)
3) 从定义上数据库与文件比较:
对照数据库说明: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组织简单)、可共享(共享性差)的数据集合。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低。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BMS)(P7)
*定义(功能解释):DBMS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系统进行恢复。
*对照文件系统:提供的操作简单,主要包括:建立文件、删除文件、读元素、写元素、打开文件、关闭文件等。
*用户与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的接口:
文件系统:系统调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SQL(数据查询、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4、数据库系统:
*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关系数据库及SQL、关系数据库设计(设计理论、具体设计)、数据保护。
*意义:非常实用
*学习方法: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本课程的先决条件。
1.1.2数据管理的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产生:是应数据管理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数据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1、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背景:硬件,没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没有操作系统及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为批处理)
1)数据不保存
2)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应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PASCAL语言文件处理:应用程序中只考虑逻辑结构)
3)数据不共享:数据面向应用,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有大量的冗余数据。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背景:硬件,已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一般成为文件系统;数据处理方式,不仅有了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应用程序按名存取数据,大大节省了程序的编写与维护工作量。
3)数据共享性差。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不同应用程序具有部分相同数据时也必许建立各自的文件,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数据冗余度大。相同数据重复存储、各自管理,给数据的修改与维护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4)数据的独立性低。数据与程序间缺乏独立性:一旦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修改文件结构定义。而应用程序的改变(应用程序改用不同的高级语言)也将引起文件数据结构的改变。
3、数据库系统阶段
产生背景:以文件系统作为数据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于是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及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特点:
1)数据结构化,存取方式灵活
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整体数据的结构化:在描述数据时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文件系统尽管其记录内部有某种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2)数据共享性好,冗余度低
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看待和描述数据,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又能避免数据之间不相容与不一致性。
3)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两方面的映象功能,从而使数据既具有物理独立性又具有逻辑独立性。
数据与程序间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象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编写的,所以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数据与程序间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或物理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象的相应修改可以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统一管理有结构的数据,使数据可以有灵活的使用方式。数据库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
*有以下几方面的控制功能:
1)数据的安全性:指保护数据,防止不合法使用数据造成数据的泄密和破坏,使每个用户只能按规定对某些数据以某种方式进行访问和处理。
2)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即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要求数据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3)并发控制:当多个用户的并发进程同时存取、修改数据时,可能会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构,并使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对多用户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4)数据库恢复:硬件、软件、操作员失误、故意破坏等造成的故障,DBMS必须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1.2 数据模型
1.2.1数据模型的作用、组成要素、概念
1、数据模型的作用:通俗地说是计算机世界对现实世界信息处理的模拟。具体为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的数据和信息。
2、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
1)数据结构:
*现实世界的信息抽象、表示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为所研究对象类型的集合。一类对象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另一类对象与数据间的联系有关。
*例 现实世界的“学生选修课程处理”涉及的信息,抽象、表示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结构
**涉及的对象有
与数据本身有关对象:学生、课程
与数据间联系有关对象:选课
**数据结构(关系数据模型为表,数据及其联系都用表表示)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籍贯)(加属性类型说明)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加属性类型说明)
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加属性类型说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