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采》
│2020第
05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一部首次以全景式地展示新中国的外交历史的电视剧《外交风云》,在观众中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这部电视剧以1949年新中国诞生为起点,以1976年第二次会见尼克松、指明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方向为终点,艺术化地勾勒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开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为推动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使新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功。
《外交风云》的编剧马继红在接受记者一次采访时谈到了和周恩来。她说:“我写,主要写他的睿智和胆魄,他看世界,总是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悟得透。我写周恩来,主要写他
的风度和魅力,总理是被世界公认的外交天才,他虚怀若谷的儒雅气质,他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礼,他绵里藏针的谈判艺术……都凸显出超强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参加革命以后,逐步认识到领导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最符合中国国情
《
党
史
博采
》
│2020第
05
期
的,因而在遵义会议及其后推举和支持担任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从此,他自己尽心尽力地处处维护的领袖地位。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所擅长的外交才能,保证了的每一个外交决策的顺利实施。这一点,在他们晚年的外交生涯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打开中美关系,是的决策”
1958年,在接见我驻外大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向所想的是同美国闹成僵局20年,对我们有利。一定要美国梳妆打扮送上门来,使他们感到意外。你不承认,总有一天你会承认的,一百零一年后会承认的。”(孔冬梅著:《改变世界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第52页 以下简称《改变》)
的晚年,特别关注新华社每日编发的摘自外国报刊和广播的两大本《参考资料》,简称“大参考”。 1967年秋天,正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尼克松耐人寻味地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美国民主党领袖
这篇文章的中文译本在“大参考”刊登。看到后,认为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于是就要周恩来也看这篇文章,意在提醒周恩来密切关注美方在中美关系上的动向。
1974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医院会见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周恩来对客人说:“现在我把我们方面的事情告诉你。打开中
美关系,是的决策,他很早就读了尼克松1968年当选以前写的一篇论文。当时我们都未读过,只有注意到了,他告诉了我们,我们才读了。基辛格博士说了公道话。他说,打开大门的,在美方说还是尼克松下的决心。基辛格没有想到,而且当时还有相反的想法,他是后来才跟上的。当然这不是要贬低博士在恢复、发展中美关系中的贡献。他是有一功的。”(《改变》第46页)
中美关系僵持的20余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解冻的迹象。但是到了1969年的时候,有一次无意地说了一句:“美国可能要派基辛格来中国。”(《改变》第51页)
那几年时间,基辛格作为美国的外交专家,后来又成为了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大参考”上。《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中也常出现他的名字。为什么会认为美国政府会派基辛格访华,至少有一个因素是不可否认的,即从大量的资料中条分缕析出来的。尼克松上台后,出自于对美国国家利益考虑,迫切希望改善美中关系。但面临国会强大的势力和国务卿罗杰斯对改善美中关系不甚积极的态度,他所能依靠的只有在对华问题上与他意见一致的基辛格。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
对于这篇演说,《人民日报》写文章点名抨击并报送中央。心领神会了美方发出的信息,他就此评论说:“从1949年起到现在,他们尝到了我们这个愤怒的孤独者给他们的真正的滋味。”他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上批示:照发。
尼克松的演说也应见报。196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尼克松的就职演说。
1969年12月3日,奉尼克松和基辛格指示,美国外交官在华沙设法接触中国外交官,传达美国欲与中国会谈的最新意向。当事人之一,当时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翻译景志成后来回忆:“据说美国国务院曾给斯托塞尔大使下达过一个绝对执行的指令,要他务必利用一切场合尽快地把美方要求恢复中美会谈的信息传递给中国人,即使追中国人到卫生间里也在所不惜。”
19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老朋友、美国记者兼作家斯诺先生,并与他站在一起观看国庆游行队伍。这种姿态表明:中美关系已经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重视。正如斯诺所说:“从不公开做无目的的事。”也说:“我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1970年10月12日,周恩来在外交部“关于接见斯诺的安排建议”上写道:
“建议在最近几天,主席接见斯诺一次。斯诺原定10月15日外出,
如主席同意在最近几天接见,也可推迟斯诺夫妇外出。主席哪天接见,是否让他夫人参加,哪些人陪见,可否照相,均请主席决定示知。”(《改变》第63页)
12月13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周恩来接见斯诺的情况。其内容透露:中国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战线并不排除美国人。这篇文章被新华社编入“大参考”,立刻引起了的注意。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个统一战线,指的就是的“一条线”思想,即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
《党史
博采
》│2020第05
苏联霸权主义。这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国际战略抉择。
12月18日清晨5点,通知安排斯诺马上到中南海住
处来。
12月18日,在他的书房里和斯诺谈了五个小时,其间边谈边吃了一点简单的餐食。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尼克松早就说要派代表来,他对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解决两国关系问题就得同他谈。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会见一结束,参加这次会见的外交部的王海容和唐闻生迅速向周恩来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将这条消息,精心安排在12月25日77岁诞辰前夕,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同时还配发了10月1日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照片。这天报眼的“语录”选
用的是“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尼克松后来回忆道,同斯诺所谈欢迎他访华的内容,“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所以,几乎就在
这个时期,尼克松对《时代》杂志记者说:“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乒乓外交:一来一往
一直非常倚重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就成为了在外事方面的主要助手。新中国成立后访苏,当涉及到双方的有关条约、协定时,向斯大林表示:“我想叫周恩来总理来一趟。”周恩来到莫斯科以后,又告诉斯大林:“一切由周恩来商谈办理。”后来尼克松来访,只和他谈哲学问题。当尼克松提到中美之间的具体问题时,要他和周恩来去谈。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善于从战略高度来理解的每一个决策,有时也参与其中,同时
更善于作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以高超的技巧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到1971年初,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在20多年中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的国家来说,由于各自国内的情况和两国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哪一方都不愿意在和解的过程中表现出过多的主动,都担心自己方面作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微妙的僵局突破,就成为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
1971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60人从香港登机,启程前往日
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谁也没有料到,中美之间的坚冰就在这个时间点打破了。1972年2月21日在会见尼克松时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现在的来往从打乒乓球算起只有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有两年多了。”
《年谱 1949-1976 第六卷》(以下简称《年谱》)记载:
3月21日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日本名古屋,参加于28日开幕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要身边工作人员每天把各通讯社对代表团的反应逐条地给他讲。( 第373页)
4月7日 晨,让身边工作人员给外交部打电话,告知邀请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此前,“4月3日,外交部、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问题,写报告给周恩来,认为目前时机还不成熟。4日,周恩来对这个报告批示“拟同意”后报送,于6日圈阅退回。7日,作出新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周恩来立即告外交部以电话通
◆1970年10月1日,和斯诺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年12月,在和斯诺的谈
话中,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
党
史博
采
》
│2020第05
期
知在日本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对外宣布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8日晨,周恩来在请示报告上批注: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三十一届国际比赛的消息。”(第374页)《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载明:
“4月7日本日,根据作出的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嘱告外交部以电话通知在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对外宣布正式邀请美国队访华。”“晚,接见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援外工作会议代表,就对外政策问题发表长篇讲话……从1971年开始,开展了新的外交攻势,首先从乒乓球队开始。我今天请这么多人来,就是为了让大家胆子大一点;但胆子大,不是搞极左。”(第449页-450页)
为了保证的这个打乒乓球的效果,周恩来在百忙中付出大量精力,多次作出指示,涉及到接待美国代表团的每一个环节:从美国代表团入境后的第一餐饭,第一个晚上的文艺演出,直到中美乒乓球队友谊赛的鼓掌,还有在参观游览项目的安排,等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安排与做法,周恩来都向作了汇报。有
关美国代表团在华活动的消息发布,《人民日报》的版面安排,《参考消息》的报道篇幅,都由周恩来掌握。这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让美国客人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让他们亲眼看看中国人是不是西方媒体经常渲染的那种“青面獠牙”的样子。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高潮是4月14日同周恩来的会见。
周恩来对美国客人来华访问表示热烈欢迎,请他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美国人民。周恩来指出:“中美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周恩来以非常理解的态度回答了美国代表团成员科恩关于美国青年中流行很广的“嬉皮士”运动的提问。当时“嬉皮士”运动在公众眼里基本上可以和“放荡不羁”划等号。周恩来入情入理的分析和宽容谦和的语气,使美国客人亲身感受到了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的“和而不同”基因,他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周恩来的这番话在十个小时后传到了美国。身在洛杉矶一家花店工作的科恩的母亲同样深受感动。她随即决定向周恩来赠送一束玫瑰花表
示感谢。两天后,一束红玫瑰花通过国际鲜花组织送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处。
美国的舆论界反应热烈,例如《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标题“周(恩来)会见美国队成员;中国人的欢迎十分热烈”。美联社驻东京分社记者罗德里克在随代表团访问后的报道中提到,“普通民众显示出强壮、健康和满足……1971年的中国是激动人心和轰轰烈烈的,而且是一个友善的巨人”。
的当机立断的大手笔,周恩来的高超外交艺术的精心安排,使“乒乓外交”完美地起到了“国之交在
于民相亲”的作用。
4月7日傍晚,当尼克松获悉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后,“又惊又喜”,因为他“从来没有期望中国事务的启动会以乒乓球队的形式来实现”。4月16日,美国代表团结束访华前一天,尼克松发出了更为强烈的信号,暗示在他离任前将访问中国。4月2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团长斯廷霍文在美国宣布,中国乒乓球队已经接受了美国的邀请,将在不久访美。随后两国就官方高层的接触很快达成一致。7月9日至11日,
基辛格成功秘密访华。7月15日,尼克松公开宣布,他将在1972年5月前访华,并最终在1972年2月成为现实。
尼克松结束访华后,1972年4月12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这是作为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回访。周恩来亲自点将被表扬“会办外交”的庄则栋担任团长。中国代表团一抵达第一站底特律,就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然而,这次访问的重头戏,即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会见,差一点就被夭折。《年谱》记载:
“4月18日
圈阅周恩来本日报
◆1971年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体育代表团。
《党史博采》
│2020第
05
送的外交部给美方的紧急口信。周恩来在送阅报告中说:美国有意在16日轰炸海防、河内,使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18日会见尼克松感到为难。现与外交部研究商定,以口信通知美方,拒绝见美总统。上午,约见周恩来,说:我乒乓球队访美系民间来往,去年美队来华时我政府领导人接见,今年我队去美如拒绝美总统接见,会给美人民以失礼印象。美轰炸南北越,矛头指向苏修,实际是撤兵前的争取面子的一手。美人民对此反应也不强烈。我方表态已够。故我乒乓球队在美日程和赠送熊猫,代表团可按原计划进行。乒乓球队安全美方自会照顾,不必再提。周恩来随后修改了外交部致黄华转美方口信的内容,指示立即电告我乒乓球队,18日各项活动包括尼克松接见照常进行。”(《年谱》第432页)
华盛顿时间1972年4月18日,尼克松如期在白宫会见了中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在会见时尼克松对中国客人说,在乒乓球比赛中会有输赢,但“由你们开启的两国民众之间的接触有一个最大赢家,那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的运筹帷幄,周恩来的卓有成效的执行能力,再一次为中美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增添了新的能量。
从基辛格的访华公告到上海公报
“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将中美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1年4月,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生活》杂志发表了斯诺1970年底同的谈话,从而使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姿态公开出现在大街小巷
的书报摊上。美国白宫发言人和尼克
松本人也通过记者招待会再次透露
出访问中国的愿望。
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和斟酌,尼
克松最后决定派遣基辛格作为特使
先行秘密访问北京,为他的访问做准
备工作。
《年谱》记载:“7月 9 日一 11
日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
格秘密访华。三天内,周恩来、叶剑
英等同基辛格进行了六次会谈,着重
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安排等进
行磋商。”
《年谱》还记载:围绕这次会谈,
9日午夜零时和晚10时,与
周恩来谈话两次;10日阅读周恩来
的关于会谈的请示报告;11日上午
9点20分与周恩来谈话;14日晚同
周恩来谈话。
这次会谈一开头,基辛格就说,
尼克松总统仔细阅读了美国《生活》
杂志刊载的与斯诺的谈话。尼
克松有一个信念,强大的发展中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对美国的任何根本利
益都不构成威胁。周恩来表示,欢迎
尼克松总统来中国。中美两国人民是
愿意友好的,邀请你们乒乓球队访华
就是明证。
几轮会谈下来,焦点集中到了关
于宣布尼克松来访的《公报》的措辞
上。美方强调的是“中国邀请”,中
方强调的是应该是“同意邀请”。尼
克松说,如果那样,就像尼克松自己
邀请自己访华。会谈暂停后,中方代
表黄华(周恩来另有重要活动不在)
到中南海向汇报。当听
到基辛格的“就像尼克松自己邀请自
己访华”后,大笑着说,要改要改。
如何改?最后还是由熟悉英文
的周恩来到了破解之法。他提出用
“获悉”(英文为 Knowing of)这个
词。这样就避开了谁主动提出访华的
问题,使美国客人面子上更好看,尽
管后来一些历史学家称是尼克松到
北京是“朝圣”。基辛格投桃报李,主
动在尼克松总统“接受了这一邀请”
前加上“愉快地”这一表示心情状态
的副词,变成了“尼克松总统愉快地
接受了这一邀请”。
黄华回忆,“当周总理向
汇报《公告》最后定稿,谈到尼克松
5月以前来中国时,说,《公
告》一发表,就会引起世界震动,尼
克松可能等不到5月就要来。此后事
实果然如此。”
1971年10月20至26日,基辛
格再度飞赴北京就尼克松访问及联
合公报等问题同中国方面会谈。在短
短的6天时间里,基辛格与周恩来进
行了1O次会谈,在双方团队的艰苦
努力下,事先议程只剩下最艰难的一
项,即确定尼克松访华时和中方的共
同发表的联合公报的草案。
基辛格来中国前,早已集中了美
国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草拟出一份
公报初稿。为了突出尼克松访问的成
就,这份初稿竭尽全力地要把中美之
间的分歧含糊过去,同时用一系列外
交辞令凸显所谓的共同点。
据《年谱》记载,从10月18日
到10月26日,几乎每天要和
周恩来谈话,有时还有中方谈判团队
的其他人员参加。
◆经周恩来修改的联合公报草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