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学习:走向“2035未来之课”的创新探索——跨界整合课“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纪实与思考
本文约8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摘要
未来之课是对当前课堂的必要性改革,其前提是以助力学生“完整生长”为要义。全景学习正是基于此展开的探索性实践,它通过“在一定场域内实现视域完整,资源统整,效能整全”的全景整合课程来实现完整育人。全景整合课“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的诸多特性正契合学生“完整生长”之需,因而成为“未来之课”创新探索的样本之一。
凡事理应观其本质,譬如“双减”,究其本质乃是国家对“归还孩子完整生长权利”的要求,而这正是教育的原点所在,也是未来教育聚点所在。基于这样的“原点思考”,我们除了要领会“双减”的意涵——“减负删繁”的特质之外,还要看到其背后所要求的“多增”——增加学生在校的生活性、艺术性、创造性。
2021年6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暨全国小学跨界学习研究联盟成立”活动在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举行(笔者为时任校长),学校提供了一场“多增”
型课程的创新探索——全景学习“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跨界整合课。这是一堂由学生、教师志愿者、专家来宾300多人共同探索的“未来之课”,也是一堂“双减”高能之课。
1.全景整合:未来之处
“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这堂课让现场所有人感到出乎意料又沉醉其中,它似乎是一堂游园课、生活课、艺术课、创造课、欢乐课、未来课……总之它的课型用现在的标准很难界定,但是可以说说这堂课的现场所呈现的不同之处。
(1)上课的地方不一样:打破了“以教室为中心”的空间界限。这堂课在学校的“本草小学园”里展开,正所谓“天地之间”,头顶苍穹,身在花丛。
(2)研究的问题不一样: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定式。传统课堂的研究话题大多由教师备课预设,但“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中的319个问题全部来自学生。
(3)上课的师生不一样:打破了“以个体教师为中心”的“班级学习制”。这堂课的执教者可谓“规模宏大”,涉及五年级各学科教师代表,外请了老中医、木工师傅等相关志愿者,总共达20多人。与往日迥异的是,这些教师只是或站或坐在一旁,静待学生有选择的邀请。
(4)学习的工具不一样:从被动呈现到主动选择。整个“本草小学园”里除了桌子上的“笔墨纸砚”、空白“问题卡”和“成果榜”立式黑板之外,电脑、打印机、锯子、锤子、乐器、微型摄像机等工具都静静散落在园子的各处,留待学生选择使用。
(5)课堂的秩序不一样:打破了固有的学习秩序。课堂没有上下课的钟声,其间,学生想喝水就去喝;想如厕就去如厕;想到隔壁团队瞅瞅,也完全可以;想到园子里的本草身边再去寻灵感,尽管自己走。
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更是一个随时随处可以产生问题、展开研究和发生创生的课堂,以及一段令人感受到愉快、美好的时光。或许,这正是全景整合课程的“未来”之处。
2.何为“全景学习”
全景学习,是指通过“全景整合课程”助力学生完整生长的学习路径。全景整合课程则是指“在一定场域内实现视域完整,资源统整,效能整全的整合课程”。具体在“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一课中,体现着这样一个结构:学习境域全域整合——回归自然生活;学习资源高阶整合——回归融通创生;学习过程高能整合——回归自主学习。其具有真实性、开放性、整合性
、自主性、交互性、动态性、情感性、艺术性、创生性等特征,这些特性正是学生完整生长所需要的。
3.全景整合与非全景整合
当前,“跨界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五大学习方式之一,人们已经开始充分意识到“整合”的重要。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学科整体育人、全域整合等非全景整合类型的课程渐渐成为熟词,其中全域整合课程的完整性诉求最为凸显。
但为什么选择“全景整合”而非“全域整合”呢?从文字学看,“域”有疆域、领域、界域等意涵。而“景”,其原始单字的意思是“环境的风光;情况、状况;佩服,敬慕;高,大”。再看它的连词意涵,“景行”是崇高光明的德行,而古代早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显然,两相比较,“景”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更有温度、有力度、有向度。由是,“全景整合课程”的提出更有助于我们朝向“完整生长”这个向度去努力。
“把开放的庭院统整起来,把各门学科教师和工具整合起来,把各种可能的问题生成起来,把现场生成的资源创造起来”是本堂全景整合课的较好现场注释。
1.学习境域全域整合
人们常说沙滩上的沙子与装在瓶子里的沙子虽是同一物质,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后者只是沙子,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前者可以与蓝天大海一同构成一种意境,是一种可以衍生更多资源价值的意义存在,这是后者所不能具备的。因此,完全开放的“本草小学园”课堂,让学习发生于天地之间和日常生活中,全景整合因开放而获得真实感、惊喜感、丰富感、整体感。
就像张凌菲同学所说:“你经历过在中草药的簇拥中上课吗?你尝试过20分钟在本草园里创作一段'三句半’吗?你感受过现场即兴发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认可吗?那就来我们的全景整合课'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好好体验一下吧!”
“本草小学园”是由原来的小花坛改建而成的,被赋予了超越花园的功能,形成了一个非常规的“五育并举”实践基地,一个天然的“情境场”“天地堂”。它就是真实的生活,是被优化的自然的学习生活,而且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结构。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种植园,更有健康生活理念的聚焦,跨界整合思维的培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自主创造习惯的导引,还有审美文化的观照,等等。因此,“本草小学园”默会了天地化育的精髓,是最大的整合、最大的教育。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孩子慧眼识草,更在于培植仁爱之心、整体哲学观、思维观。
从视域的开放到内容的开放,为的正是抵达育人的“完整”。
2.学习资源高阶整合
“让学”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早已用这个理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演示:给大公鸡喂食——强行掰开嘴硬往里塞,公鸡只叫不吃;放开手,退后几步,大公鸡自己吃起来。
“让学”的前提是“让选择”。这堂课有一个主旨理念,那就是将自主选择权完全还给孩子。这里包括选择问题、选择研究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探究方式、选择志愿教师、选择研究工具,等等。“让选择”的最大功效在于可以自由呼吸,点燃“内驱”。
什么编程课比较好毫无疑问,让教师隐身、让工具现身、让学生显身,是一种资源整合的高阶探索行动,是“让学”的一种方式。比如,整个庭院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但是它们需要经过学生的选择、提取才能成为“工具”,也就是说,工具也成了学习和推动学习的资源。同时,教师的身份再次得到变更,即由指导者转化为伴学者,伴演、伴学、伴创,与学生形成推动彼此完整成长的关系。
如同张姜萌同学写道:“'从自己的问题出发,寻到相应的老师!用我们的本草园的植物作为素材来创作,这真是不一样的课堂啊!’丁尚怡笑眯眯地轻声在我耳边嘀咕着。'那我们一起音乐 吧!’'好啊!好啊!我们一起来给本草园写首歌曲。’说干就干,我和丁尚怡拿着小本子,先在本草园中观察各种药草,如金银花、芍药、石榴,等等。从根到茎,从叶到花,再到果实,一一记录下来。素材有了,我们俩信心满满地回到我们小组,开始我们的歌曲创作。'初夏时节,不少药材都开花了,不如歌名叫《繁花似锦》吧!’”
3.学习过程高能整合
本课的结构若是用俯视的视角看,它并未出离传统结构:总—分—总。但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似乎进行了超乎寻常的改进。
(1)链接:在自主游园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是链接本草园。五年级学生作为本草园的“常驻主人”,因为每天与本草“交往”,彼此早已成为朋友。只是这些特殊的“朋友”因为历史源远、内涵丰富,仍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因此当“问题榜”的招募发出后,每一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迫切需要研究的话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或许并非仅始于本课开课前,也许在每天真切的“交往”观察中早已萌发。
二是链接文化园。主持课程的教师将五年级319个问题点分成8小类,打印在8种颜的彩页纸上并悬挂起来。远远看去,彩的“问题卡”映着碧绿的草木背景,孩子们定睛凝神逐张浏览,像极了“游园猜谜”活动(见图1)。这个画面仿佛是从历史中走出,既陌生又熟悉并美好。此刻的园子已然从物态的本草园转向了内部思考的文化园。同时,这样的归类悬挂,让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问题的比较、遴选与再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