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极致、口碑、快——“算得快”其实是“认知迭代”的过程
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现在计算机这样发达了,日常生活中运用要求计算的地方都由计算器代替了,那么“算得快”还有那么重要吗?
我的想法是:“算得快”是很重要,但关键是学会“算得巧”。
一、为什么有的人“算得快”?
记得,我读小学是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数学”不叫“数学”,而叫“算术”。网上查了一下,第一次把“小学算术”更名为“小学数学”是在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算术”与“数学”有何区别呢?
算术是数学的分支,或者说是数学的最初形式,它是关于数的一些运算的基本属性的研究。常用的运算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有时候,更复杂的运算如指数和平方根,也包括在算术运算的范畴内。算术运算要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
数学最早是研究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的学科。在现代,数学又是利用逻辑形式研究现实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简单说来,数学是运算的科学,包括数量运算和图形运算。图形运算就是几何,又包括平面图形运算即平面几何和立体图形运算即立体几何。数量运算,又包括具体数字的运算和代数运算。代数,是指不确定的数,或称未知数,或称符号。代数运算就是符号运算。它是任何具体数字都适用的运算,是具体数字运算的一般化和延伸。具体数字的运算,就是算术。
从这里可以看出,算术是数学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妈妈的算术特别好(我可以写好几篇关于妈妈的文章来说说她的故事了。比如毛笔字写得好,繁体字认得多,我学中文自学考试的时候,凡是不认识的繁体字,就请教我妈妈,她几乎不加思索就认识了。我之所以“妈妈”,而不是叫“母亲”,也是从小习惯这种称谓的缘故)。主要表现为口算和打算盘这两样,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先说口算。基本上整数、小数不是特别难的两位数以内的四则运算,不用草稿,全靠“心算”,口里念着什么口诀之类的东西,眨眼的功夫,就报出得数!举个例子吧,你看见以前菜市场卖肉、卖菜的那些师傅吧,你买了几斤几两,全部不用计算器和草稿纸的,一律口算,
瞬间算出,我妈妈就是那样子算出的。
再说打算盘,加减乘除熟练得不得了。特别是两、三位数乘法与除法,那简直是一个“神”,噼噼啪啪,一会儿就算好了。我记得我小学时老师也布置回家练习“1加到100二进制转换方法的口诀等于5050”,我慢慢吞吞要很长时间才能打完算盘,还经常出错。而我妈妈呢,那叫一个快啊!而且几乎是盲打的,就是可以不看算盘!仔细观察发现,妈妈打算盘也是有好多口诀,特别是除法的口诀好像很长很多,听不清她在念什么,但她边念边打,很快很准。最近我要做一件事,就是把它打算盘的视频拍下来,这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还有一个本领,现在几乎用不到了,就是16进制与10进制的换算。小时候不知道是这种换算,只知道要把一个老秤(16两制的)称出的重量是几斤、几两、几钱的东西换算成现在的
(十进制)市斤几斤几两,嘴里总是在念着什么口诀,眨眼就算出来了。
后来做了数学老师,就分析那一辈的一些人,为什么能够算得那么快?其实,女孩们是熟练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比如9斤8两,就算10斤多少钱,再算减去2两是多少钱,这样很快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口算,已经不是纯粹的计算了,而是“心算”——调动“心智”来“运算”!
请注意我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心智”,也即“用你的脑子算”,而不是“在你的脑子里算”。这些人在口算时,将计算分割成很多的小过程,要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的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得出正确结果,因此它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通过这样的心智活动,计算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发展了注意力、记忆力(尤其是短时记忆力),也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后面我还将有专文进行分析,这里不再展开)
二是“运算”,这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加进去的“十大核心词”之一。什么是运算与
运算能力?“运算”是运用数学运算定律、法则、性质进行数学计算、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的过程。“运算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它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心智”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标重新强化这一能力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算得快”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死功夫”、“死算”的结果,而是通过“动脑子”、“用技巧”,并不断走向完善与完美的过程。
二、“算得快”是一个“认知迭代”的过程
“迭代”原来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后来在“几何画板”的使用技巧中学会了通过“迭代”而让程序轻松为你做事。
查了一下“百度”中的解释: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最近在罗振宇2016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我也欣喜地看到这一个词的新的运用——“认知迭代”。《时间的朋友》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国家版本的“新常态”、王兴版本的“下半场”、李彦宏版本的“下一幕”,还有马云版本的“五新一平”……面对一个全新的庞然大物,大家都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它。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的认知必须迭代了。……认知税,成了2017的第四只黑天鹅。
不一定。你也可以自己来抢占认知。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回到刚才的主题:为什么“算得快”是“认知迭代”的过程?
我来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吧!有一个人,他可能就在你的身边,他有一个特长,比如她就是特别喜欢记住身边人的生日。你会觉得很惊讶,为什么这个人能够有这么大的本领,记住身边这么多人的生日呢?我来告诉你原因吧。
因为这个人,可能在前面的某一天,她偶尔接触到某一个人的生日,而且给对方报出来了。结果对方觉得很惊讶,就对她说,哎哟,你真厉害,你竟然能记住我的生日,谢谢你!
由于这样的鼓励,后来,她就对记住别人的生日特别留心。于是,对第二个人,她也记了他的生日,对第三个人也是这样……就这样,她他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通过调动自己的思维、记忆、想象……也即调动自己的全部的能够记住别人生日的“核心素养”来做这一件事。他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磨砺自己的这一项本领,第二个是得到了别人的鼓励与欣赏。于是,渐渐地,他就真的拥有了这项本领或者说这项特别的技能——能够很快、很准确地记住身边每个人的生日!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少,比如有人特别喜欢帮人修理东西,有人特别喜欢记住别人的名字,有人特别喜欢通过生肖来推断别人的年龄,有人特别喜欢帮人看手相或“算命”之类,有人能够帮你用“中医”治病,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