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
用互联网思维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鞠叶春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智慧校园”“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创造着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也改变着学校的办学体系与课程结构。用互联网思维来建设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必须从办学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变。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未来学校;学校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助推着互联网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以新的思维方式培育新时代少年。“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我们教育人要以互联网思维建设学校新未来。
网课程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
思维方式逐渐要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1]
对于学校管理,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办学追求是什么?我们的办学愿景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系列问题,这其实就是在以“互联网思维”思考办学,基于“用户需求”思考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
一、以互联网思维开展顶层设计
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秉承“让教育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和服务。坚持“阳光教育生态校园”的核心理念,让课程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让一切对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的因素都成为课程资源,让课程的优化真正服务学生的成长为落脚点,真正做到“办有境界的教育做有格局的教育人”。
二、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学校课程
学校传统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内容上强调班级授课,注重标准、同步、统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课程已不能满足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社会需求,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注重资源整合。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基本要点,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
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校课程有机整合,校本化的实施,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积极寻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和力量,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梳理与整合,以基础知识、学科思想、科学方法为核心,从时间、内容、形式上的进行整合,夯实知识技能,设置语言与人文、数学与思维、科学与实践、艺术与体健课程。拓展课程面向学生个性与发展需求的特课程和自创课程,丰富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真正把知识根植于课程实践的土壤,满足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宽度的个性需求。设置阳光晨诵、阳光秀场、阳光晨训、阳光社团、兴趣选修、创客空间等拓展课程。综合课程以教师、学生、社区共同开发特主题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体现学校特的主题教育课程,提升情感体验。设置主题教育、班队
活动、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课程。
三、以互联网思维实施学校课程
(一)以用户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将学生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互联网+教育”实施的关键不是“互联网”,而是“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基于“用户需求”在思考教育问题。正如九龙坡区倡导的SCL“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主体学习意识。
(二)以跨界融合推动学校工作
互联网思维倡导“团队协作”“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工作跨界融合,学生学习跨界融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灵活运用“云计算”、“物
联网”等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以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清楚,理解
更加容易。教师们也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的界限,运用互联网手段逐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推动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
(三)以数据思维开展课程评价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主观经验,而是丰富的客观数据。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针对学生发言、老师发言、师生对话等信息,分析课堂讨论模式和师生互动风格,以可视化图表形式呈现分析结果,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
学校开展《学业质量监测综合评价》《班集体发展综合评价》《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评价》《学生家庭、社会表现参与评价》等评价,引入家庭评价、社区评价,注重学生校内、校外
评价一体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地综合评价,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主体意识、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智慧校园”“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创造着教育的一种新形态,对于未来学校建设与发展,我们必须开展“互联网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打破学校固化的组织形态,营造灵活多样、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组织管理结构,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学校。
参考文献:
[1] 岳瑞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5,(7).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2016.9.
[3]曹培杰.重新思考教育信息化,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变革学校教育?教育研究,2016,(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