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Information)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交流的知识。(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可以交流的,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的特性
共享性、时效性、事实性、层次性、价值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增值性、不完全性、滞后性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按处理的对象,可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是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MIS)是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DSS)是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管理
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特点:面向管理决策,综合性,人机系统,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战略管理: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
战术管理: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的监控等。
作业管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
(二)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层次结构
按管理职能划分,管理信息系统可由下列子系统构成: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与会计子系统;人事子系统;高层管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MIS开发的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开发顺序、资源分配等。系统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代码设计、系统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程序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解决系统“怎样做”的问题。系统实施: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系统转换。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运行及系统评价。
优点1严格区分系统开发的阶段性2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相结合3用户至上4符合实际,客观性和科学化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6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缺点1开发周期过长2过于理想化
2、原型法
特点: 1、实际可行。原型不是抽象的系统结构模型或理论设计模型,而是可以实际运行的软件系统2、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原型是形成最终系统的基础,通过不断丰富其功能,3最终形成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产品4、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过程: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2.构造初始原型3. 运行、评价、修改原型。4确定最终信息系统。优点1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 2便于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 3降低了系统开发的风险 4能够启发用户需求 5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
缺点1与结构化系统开发相比,原型法不够成熟,不利于控制和管理,对软件开发工具依赖性强2原型法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可能导致系统质量不高,从而增加系统维护的代价。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连接性。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4个阶段:1、基本MRP阶段原理: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计算物料需求计划,以达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2. 闭环MRP阶段原理:以能力满足为前提,实现物料需求计划。
3. MRP-II阶段原理: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
4、ERP阶段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
BSP法的作用1)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子系统的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法的步骤
1)定义企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各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企业各级管理的统一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
定义企业过程的对象——资源及其生命周期。
资源: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计划与控制性资源
资源的生命周期:产生、获得、服务和归宿
2)定义企业过程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定义企业过程的步骤
1识别企业过程: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采用生命周期法识别企业过程;计划与控制性资源按其特点具体分析
2合并、汇总企业过程
3 绘制组织过程矩阵
3)定义数据类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确定各子系统实施的先后顺序。
数据类的概念: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如客户、产品、合同等,都可以成为数据类。
定义数据类的方法:实体法和过程法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确定各子系统实施的先后顺序。
步骤:1绘制过程数据类矩阵2划分子系统3确定子系统4确定子系统的实施顺序
CSF法
就是通过分析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规划。1. CSF法的主要步骤☆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各关键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2. CSF的优点CSF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3. 注意
事项应用CSF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对待开发系统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是否具备。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者对系统开发的态度、管理条件)2)技术上的可行性(软硬件支持、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3)经济上的可行性(开发费用支持、预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经济)
组织结构调查
1、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部门、企业、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织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
2、组织结构调查的内容
详细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业务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调查的方法: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
2、业务流程调查的内容
包括各环节的处理业务、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
形态(报告、单据、屏幕显示等)。
业务流程的描述——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出业务流程中不合理流向。
数据流程分析
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式和计算方法;在收集到的单据、报表上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发生频度、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在收集到的单据、报表上注明各数据项的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
数据流程图:是数据流程调查的结果,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数据流程图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抽象性:表现在它可以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就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数据元素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作进一步完整地描述。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1结构化语言 :※简单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2判断树
3判断表
系统设计内容: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物力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编写系统设计
说明书
代码设计原则:代码的唯一性,可扩充性,代码要易于理解,要尽量避免误解,代码结构不易出错,长代码应分段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分类: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校验码;
数据库的设计就是从现实世界到数据世界的抽象过程,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三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到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即实体-关系模型,其具有三种基本成份:实体、关系(联系)和属性。用E-R图来表示。
逻辑模型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为能被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即关系模型、网状模型或层次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逻辑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
输出设计的任务是使管理信息系统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目的是为了正确及时反映和组成用于管理各部门需要的信息。信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系统的成功与否。系统设计过程与系统实施过程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输入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具体业务要求,确定适当的输入形式,使管理信息系统获取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正确的信息。输入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输入效率,减少输入错误。
系统实施阶段是要继承此前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技术设计转化成为物理实现,是前两个阶段工作成果的结晶。
主要内容: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转换
系统调试的目的是出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系统转换方法: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分段转化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