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
2.细胞的生命现象
包括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遗传、变异、发育、运动、衰老及死亡等。
3.医学细胞生物学
是研究和探讨人体细胞的 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科学。   
4.细胞(cell)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细胞学(cytology)
是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进化。
6.病毒(virus)
是非细胞形态的的有机体,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7.水
细胞中含量最大(70%),极性小分子,良好溶剂,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场所。
8.蛋白质分子
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依次缩合而形成的多肽链。
9.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具有一定数目和顺序的氨基酸残基之间以肽键为主键或二硫键为副键连接起来的线性多肽链。
10.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连接,使多肽链折曲的结构。分a-螺旋、ß-折叠片层、三股螺旋三种类型。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酯键、离子键、疏水键再行折叠。
1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两条以上呈独立三级结构的肽链借氢键等化学键相互形成更复杂的空间结构。
13.核 酸
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14.DNA的一级结构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5.DNA的二级结构
Watson和 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长链的碱基在双螺旋内侧按碱基配对原则(A=T,G三C)以氢键相连; 相邻碱基对旋转36°,间距0.34nm,一个螺旋包含10个碱基旋转360°,螺距为3.4nm。
16.膜相结构的区域化作用
分隔细胞内各种不同功能的酶,将某一功能有关的酶系统集中在一定区域内,使它们更为有效的发挥功能活性。
17.细胞膜(cell membrane)
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18.生物膜 (biological membrane)
在细胞中,除了质膜外, 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性结构。由于这些膜与质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运作上具有很多共性,把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19.膜脂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active transport20.糖脂
糖脂与鞘磷脂相似,只是头部不同。
21.双亲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
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端,称兼性分子或双亲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
22.膜蛋白
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23.跨膜蛋白
贯穿脂双层,两端露出膜内外。
24.内在膜蛋白
具有双亲性,其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内外表面与水相接触,而疏水区域嵌入膜内,与脂类分子疏水尾部通过疏水键结合。只有在较剧烈的条件下如去垢剂处理才能破坏,故不易分离提纯。
25.膜周边蛋白
都是水溶性蛋白质,多分布在膜的内表面,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极性头部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将其从膜上分离下来。
26.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1972年,Singer 和 Nicolson 总结提出,主要论点:
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
附着在膜表面。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27.旋转扩散
膜蛋白能够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
28.细胞表面
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部位。其结构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以及细胞连接和其它一些特化结构。
29.细胞外被(糖萼)(cell coat ,glycocalyx)
细胞外表的糖链与该细胞分泌出来的糖蛋白等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层外被,称细胞外被或糖萼。
30.胞质溶胶(cytosol)
位于质膜下的一层厚约0.1-0.2µm的黏滞无结构的液体物质,主要含有蛋白质、微丝和微管。
31.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
是为适应某种环境而形成的特殊表面结构,如:微绒毛、褶皱、圆泡、细胞内褶、鞭毛和纤毛等,分别与细胞的吸收、吞饮、物质运输、运动等功能有关。
32.细胞间的连接
是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其作用在于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对于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
33.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表皮细胞间,又称紧密连接或封闭小带。相邻细胞膜点状融合形成封闭链结构,封闭链交织成网状,将相邻细胞紧密连接在一起。
34.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是由一个细胞骨架系统成分与相邻细胞的骨架成分或细胞外基质相连接而成。分布广泛,尤其在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丰富。
34.黏合带
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下方。在细胞周围呈连续的腰带状,间隙约15~20nm,又称中间连接。
35.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中的黏合带下方,是细胞内中间纤维(中间丝)的锚定位点,在细胞间形成纽扣式结构,将相邻细胞铆定在一起,间隙约30nm。
36.半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基面与基膜之间。形状、结构与点状桥粒相似,只是相当于桥粒的一半。
37.通讯连接
包括间隙连接、化学突触及胞间连丝。
38.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普遍存在各种组织细胞中(成熟骨骼肌细胞和循环系统中的血细胞除外)。连接小体(connexin)是缝隙连接的结构单位。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穿膜蛋白质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通道,相邻细胞膜的连接小体一一对接,孔道相通,允许一定分子量的物质通过。
39.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
膜有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一定物质穿越的性能。
40.膜转运蛋白
转运特定类型物质的膜蛋白。
41.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
42.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蛋白质在膜上形成一个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溶质穿越。
43.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自发穿越细胞膜,不需消耗能量。
4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逆着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需消耗能量。
45.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专一膜蛋白分子,使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46.离子通道扩散
快速、特异性强, 由通道蛋白构成的闸门控制间断开放,顺电化学梯度转运物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
47.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不消耗代谢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物质。
48.离子泵
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消耗代谢能。
49.伴随运输 (cotransport)
由Na+-K+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50.钠钾泵
将Na+泵出细胞,造成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
51.葡萄糖特异性载体蛋白
利用Na+ 势能驱动,结合葡萄糖,使之与Na+相伴进入细胞(因此又称共运输或同向协同运输)。
52.单运输
葡萄糖载体蛋白、钠钾泵等载体单纯转运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
53.协同运输
钠钾泵和葡萄糖特异性载体蛋白同时转运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
如果同方向转运物质,称为共运输或同向协同运输。如果相反方向转运两种物质,称为对向运输或逆向协同运输。
54.膜泡运输
大分子及颗粒物质并不直接穿越细胞膜,而是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物质转运,此过程需消耗能量。
55.胞吞作用(endocytosis)
细胞表面发生内陷,由细胞膜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包围成小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运输过程。
56.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指细胞内吞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的过程,如细菌、细胞碎片、无机尘粒等。是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的重要方式。在高等动物和人类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57.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
58.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指细胞内吞大分子溶液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活动;大多数细胞具有吞饮作用。
59.胞饮体(pinosome)
吞饮形成的囊泡。
60.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特异性很强的胞吞作用,大分子与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然后内陷成有被小窝,继之形
成有被小泡,完成物质传送。
61.胞吐作用(exocytosis)
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质膜下方,与质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运输过程。
62.质膜循环
在细胞的内吞与外吐过程中伴随着膜的运动,质膜与细胞内膜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移位、融合或重组,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一现象称质膜循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