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生活在网络中还是网络在生活中卜卫
从美国考察“儿童与媒介”回来,很多人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我说是教育者的“教育哲学”。
“这也太抽象了!”
“抽象?”我立刻想起那个小学女校长的故事——她对全校的孩子说,如果你们一年里读完25000本书,我就去吻一头猪。
“这玩笑开大了,谁会去吻猪呢?”
你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下,同一件事会被视为正常的或者荒唐的。美国之行最深的感受正在这里。
1997年末,上海作者严峰和我合作出版了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题目为《生活在网络中》。当时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因为生活在网络中的景象,令人憧憬。
今年5月,到美国中小学考察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却对“生活在网络中”发生了疑问。这句话常常意味着
basic语言被淘汰了吗个人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我们必须要被动地适应互联网社会,不然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美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比中国高得多,但我看到美国儿童并没有生活在网络中,而是网络在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生活仍然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只不过在他们生活中出现了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探索和娱乐工具。
当校长们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孩子们用互联网“做研究”(Do Research)时,我不免感到吃惊
刚到华盛顿,我便得到一份关于美国儿童上网的统计资料。据朱比特传播公司1998年12月所做的估计,1998年美国有2000多万2~12岁的儿童上网,1997年才只有270万,可见速度增长之快。美国家庭的计算机普及率在50%左右,中小学生大都在学校图书馆、教室上网。《纽约时报》1998年10月14日报道了一项关于中小学联网的调查,这项调查表明,1996年美国中小学联网数只占36%,到1997-1998年度,则高达85%,其中,中学和高中联网的学校达91%,联网的小学达82%。在美国,44%的教室有上网设施,平均6.3个学生在教室里拥有一台计算机。
克林顿政府大力倡导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1998年政府为此支出了19亿美元的教育补贴。他们的目标是,每一个中学教室应有五台联网的计算机,小学和幼儿园有三台。
美国学校班级约15人~20人左右,因此平均4~5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在我所看到的学校中,条件较好
的学校已超过了这个标准。一所小学的校长骄傲地告诉我,他们学校已经达到了中学的标准,即每个教室有五台计算机。条件较差的学校正希望通过赞助等其他途径,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旧金山联合校区的计算机研究中心的Ray Porter先生带我参观了
他们的计算机存放库,库房里有几百台捐助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正在装配、升级,准备分送到旧金山校区的各中、小学。他说,旧金山校区的目标高于联邦政府的要求,他们将使每个小学教室有6台计算机。
这么多计算机,这么容易就可以上网冲浪,美国儿童在教室里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做什么?这是我最想问的问题之一。
每到一所学校,无论是高中、中学、小学或学前班,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们学校的孩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做什么”。
在国内,我已经看惯了儿童用计算机学打字,练习用BASIC语言编程,使用教学软件提高考试成绩或上网校,所以当校长们或一本正经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孩子们“做研究”(Do Research)时,我不免感到吃惊。
不止一个校长对我说“Do Research”,无论他们学校的孩子是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或学龄前儿童。
看着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的六七岁的孩子,我想不出做研究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伊里诺斯州的一位小学校长向我解释说: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你是做研究的。你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寻一种方法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做的和你一样。
她带我走进一个小学一年级教室,孩子们正在围着老师听故事。校长对孩子们大声说:这位是中国来的客人,她想知道你们怎样用计算机做研究,谁愿意告诉她。马上站起来两个孩子,跑到计算机前,熟练地操作起计算机,向我解释计算机里可利用的关于恐龙的资料。他们也用互联网研究鸟的各个方面,并会下载一些插图放到自己的小论文中。问他们年龄,两个孩子只有六岁。
在旧金山Spring Valley小学,教师Steve Roth向我介绍了一堂五年级的关于南北战争的课程。
在课程开始之前,有的孩子可能听说过南北战争,有的读过南北战争的书籍,但也有的孩子对南北战争一无所知。教师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上网去寻任何有关南北战争的资料。结果有的孩子发现了南北战争的主要战场和战役,有的孩子到了关于南北战争的音乐,有的孩子则发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女英雄,也有的孩子研究了南北战争时的气候。每个孩子或每个小组将他们的发现整理后打印出来,然后在全班面前朗读,分享这些资源,并一起讨论南北战争的意义等问题。在讨论时孩子们异常活跃。教师并不要求他们背诵南北战争的日期、战役结果等内容,只希望孩子们知道,当他们想了解南北战争时,他们到哪里、怎样去寻这些资料,怎样辨别这些资料是否可靠,以及怎样理解这些资料等。
我想那位校长真说对了,孩子们还真是在做研究,只不过孩子
们通过研究所获得的东西大都是已经确定的知识,而我们专业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东西大都还未形成知识。
这个学校的校长在谈到她的教育哲学(后来我发现,我遇到的校长都喜欢谈自己的教育哲学)时说:“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科学观而不是技术。技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怎么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创造、研究和设计。我们知道有很多计算机语言,也很有用,但是否教计算机语言并不重要。我们希望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头脑,这是最重要的。经过教育,他们应该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
这个班的教师Steve Roth也说,“现在这个时代,有这么多新技术,有这么多信息,你怎么知道它对不对,或有用没用。我们必须了解哪一个更有用和更可靠。这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最后总要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评估,当然也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我们的课程就是要赋予孩子这种能力。”
他拿出班上学生的作业单,进一步讲解说,比如这节课的题目是“著名的妇女”,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不仅是男人,也包括妇女创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作业单左侧列有15位著名妇女的名字,右侧是她们的主要成就,如美国第一个竞选总统的妇女、第一个进入美国国会的黑人妇女、美国女童子军的创建者、美
国红十字会的创建者等等。但左侧的名字和右侧的成就的次序是被打乱的。究竟每个妇女的成就是什么以及这些成就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孩子们用互联网来研究。网上当然有浩如烟海的关于妇女的资料。我曾在《生活在网络中》介绍过不少著名的妇女研究网站,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这么快地检索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完成了作业。
一个孩子拿他的作业给我看。我问他,你觉得这些妇女怎么样?他说,妇女和男人一样伟大。
美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教育至少在理想上是要让儿童成为新技术的主人
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这几乎是我所看到的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共同特征。洛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指导部部长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我们不教儿童计算机语言。我的教育哲学是:计算机是研究的工具,尤其是在小学。高中生里有兴趣的学生可学习C++语言,但学会利用研究工具比学习专门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
我不由地回想在国内看到的情景——
1996年,我曾经参观某地的素质教育。在一间教室
里,约40个小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正在紧张地进行打字练习。教室的气氛非常紧张,没有人讲话,
没有人问问题,当然也没有人思考,孩子们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手指上。除了“噼哩啪啦”的键盘声,听不到别的声音。当我进入这个教室时,我惟一的感觉就是压抑,甚至失去了与孩子谈话的兴趣。
我也做过若干个儿童电脑比赛的评委。我遗憾地看到,儿童比赛的内容是五笔字型的录入速度、BASIC语言、网页制作技术等,成人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作品大都缺乏基本的兴趣。成人关心的就是技术,即在孩子们的作品里,是否用了声音技术,或者其动画技术达到什么程度等。成年人也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但这种工具大都局限于学习课堂知识,因为课堂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儿童也不需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探索什么,更多的情况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强化灌输知识、强化记忆知识的工具。这种状况常常使我对技术教育的目标发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为儿童开设计算机及其技术课程?
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我将这个问题提给了PARK HILL校区的计算机教育主管Paul Kelly先生。他首先向我介绍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在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但一些相关部门或团体会发布一些指导性或参考性标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是由国际技术教育学会(ISTE)颁布的。各州的学校可以执行,也可不执行,或者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再制定自己的标准。Paul Kelly先生比较认同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这个标准为学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目标。
Paul Kelly先生介绍说,根据这个标准,密苏里州制定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的四个基本目标:学生应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分析和采用信息与思想资料;能在学校内外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大多数教师特别鼓励孩子使用。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朋友关系,也有利于与他们本来不能认识的儿童或成人建立新的联系);能认识和解决问题;以及能建立决策并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可以看到,美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教育至少在理想上是要让儿童成为新技术的主人,他们不希望儿童为新技术及其环境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新技术,而是反复强调儿童面对新技术时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作为人如何利用新技术工具。互联网的确是儿童生活中的互联网,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地生活在网络中,计算机/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计算机教育是要将儿童培养为一个主动的使用者。当他需要利用
计算机或互联网解决问题时,他会使用计算机。如果他不需要,他也可以不使用。
“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
据一些校区的计算机教育主管介绍,大多数孩子平均每天上网一两个小时。户外游戏、伙伴交流、体育运动、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爱好仍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惟一让他们注意的是,有些儿童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看电视的时间。但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好事,因为互联网技术使用是互动的,而看电视是被动的行为。
当然,美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他们的教育哲学、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刻和密切的联系。
在我参观访问的学校或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多人喜欢与你谈教育哲学。每个人的教育哲学有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在美国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这一点深受20世纪教育学家杜威的影响。杜威主张: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在这种哲学影响下,童年并不因其是成年的预备而得到关注,教育者极大地关注童年本身、儿童个人以及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在美国中部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我看到教室后面一条标语:“Childhood is a journey,not a race(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就在这个教室里,一个男孩的桌上插着一个彩气球。我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他的桌子上有气球?老师说,这是她送给他的,因为今天是这个男孩的生日,今天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是他的“big day”。
我想中国的教育者很少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什么是重要的,而经常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确定什么是重要的,在这点上与美国非常不同。当美国的校长们了解到中国一个班级可能有40或50个学生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怎么办?谁来帮助他们?在他们看来,个体差异是必然的,但教育应该对每一个个体有足够的关注,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种教育背景就促使每个教育者去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既然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当我问到美国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大纲或统一考试的问题时,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相当外行的问题。
美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学校制度,没有联邦政府开办的学校(军事院校除外)。在美国,教育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每个州有自己的教育法规。美国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一些州或地方学校官员根据当地的需要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至于计算机课教什么,怎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