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
【摘 要】巴兹尔·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他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语言的差距会造成学业成绩的差距,会造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这一理论为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警惕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语码理论 教育过程公平 语言教学
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1] 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
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2] 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
平。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basic语言是解释型语言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