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
概念及其英译探究
任东升高玉霞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国家翻译实践论,作为具有“中国学派”的翻译思想,旨在解释集国家行为、话语实践、传 播行为于一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围绕国家翻译实践的相关研究,为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须从基础术语建设做起。本文解析“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中 “国家”的内涵,并比照分析不同英文译法之得失,提出从能指到内涵都匹配的英语译法,以促进 “国家翻译实践”术语走进国际学术视野。
关键词:国家翻译实践;翻译史;关键术语;国家;英译法
Connotation of uGuojia" in Chinese Reference to
“Guojia Fanyi Shijian”and Its English Version
R E N D ongsheng GAO Yuxia
Abstract: The idea “Guojia fanyi shijian”,or 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 (STP) in English,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s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s conceptualized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hich integrate such national efforts as state ac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 based on this term is prepared for the writing of history of 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 and it is fundamental to defin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key terminology for its legitimization as a cornerstone for building up the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18BYY01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费”(201961050)的阶段性成果。nation和nationality的区别
作者简介:任东升,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宗教翻译、国家翻译实践研究。
高玉霞,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涉海英语翻译、国家翻译实践史
研究。
146
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概念及其英译探究
concerned scholarship. In the hope of enabling 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 to be accepted as a ter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connotation of “guojia” in reference to “guojia fanyi shijian”,followed by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s its English version, so as to work out an English term which matches its Chinese expression with respect to connotation and reference.
Key words: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 ( STP ) ;translation history; key term;“ guojia ” ;English version
〇.引言
我们基于对世界范围内以国家为主体的规模化、机构性、制度化翻译实践的详尽 考察,依照“主体+行为”模式推演出的“国家翻译实践”概念,逐渐发展为一套渐趋 成熟的概念体系,即“国家翻译实践论”。该理论有助于解释集国家行为、话语实践、传播行为于一体的翻译实践活动。随着国家翻译实践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家翻译实 践概念体系的建构基本完成,但作为翻译研究“中国学派”的典型代表,相关概念要走 向国际,为中国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建构添砖加瓦,需要考虑其中国特内涵的对外准 确传达。因此,对国家翻译实践论中的核心概念“国家”进行辨析,并讨论其翻译,不 仅关涉到该理论的准确性和合
法性,而且对于其对外传播,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译学 话语体系意义重大。
在《国家翻译实践初探》一文中,我们从翻译研究的内视角出发,将“国家翻译实 践”翻译为“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该译法符合中国当前国家翻译实践展现出 的“全民性”和“全民族性”特征,也体现出翻译研究的人文性特点。但随着国家翻译 实践研究的深人,尤其是从翻译研究的外视角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翻译实践时,“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的译法是否仍然适用值得商榷。对于没有深人进行国 家翻译实践研究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只要把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引人到国家翻译实 践研究中便可解决问题。但对于对英语“国家”和中国文化当中的“国家”概念有所 研究的人来说,稍作思考便会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汉语“国家翻译实践”中的 “国家”究竟对应英语当中的哪个词,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民族国家"(nation),还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国家"(state),抑或是与领土密切相关的地理国家(country)? “国家翻译实践”应该译为“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还是 “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抑或其他译法?本文就“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关键术语“国家”加以解析,并 分析各不同译法优劣,尝试提出更为恰当的译文。
1.国家翻译实践论中的“国家”
国家是国家翻译实践论的核心概念,而“国家问题是一个最复杂最闲难的问题”
p r 147
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
(列宁,1972:41 )。若对“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会犯混淆概念甚至偷换 概念的逻辑错误,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体系的解释力和科学性,影响国 家翻译实践史实的界定,而且也会影响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导致国 家翻译实践论从一开始就丧失逻辑严密性和科学合理性。
1.1汉语语境中的“国家”概念
汉语中“国”与“家”最初是分开的,有区别的。“国,邦也。《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清代段 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周朝宗法制下,“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 卿大夫为立家”(许纪霖,2015),因而“家”最初指大夫的封地国”指诸侯的封地。由卿大夫、诸侯与天子按照宗法分封制联为所谓的“家国天下”,其中“天子代表天下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 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一 文化一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许纪霖,2〇15)。家与国 既不互属,又紧密关联,很早就连用。《老子》十八章中“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 乱,有忠臣”的表述就显示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内亲情和从属于政治领域的为国忠 诚”(解扬,2018:140)的关系。秦汉时代,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政策,建立大一 统国家,以一国而统天下。受儒家“家国同构”思想影响,倡导“公忠为国、爱民爱国、以身许国,强调个人要来公去私,以公克私,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王洁,2〇〇7:45),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关系体系,出现了“家”“国”并提现象,如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引用否卦爻辞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 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说:“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 民者”,明代黄道周的《节寰袁公传》提到:“公(袁可立)乃抗疏曰:‘则民生休戚、人品 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明史》也说:“国家正赖公耳。”可见,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是“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被赋予 了“某种政治道义和情感依赖”(曹胜,2017:62)。也就是说,国家在汉语中不仅具有 政治性,而且含有浓厚的人文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情怀,展现了“古代 中国人特有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梁治平,2015)。
近代以来的“国家”概念与古籍中出现的“国家”一词差距较大。现代汉语中的 “国家”含义是西学东渐后,受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理论影响逐渐形成的,常与“民族”“主权”“国民”“社会”等概念相关联。因而“国”“家”分属不同范畴,国是政治共同 体,家则为血缘团体。“国家”一词只指国,没有家的含义。中国古代家国体制下,常 常把国家看作朝廷(政府);然而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深人,西方政治思想、文化观念 和社会思潮大量涌入,这种国家观念开始受到冲击。1901年,沈翔云在《复张之洞 书》中,对国家与朝廷做了区分,认为国家“即人民集合之区域,以达共同之志愿,居一 定之疆土,组织一定之政治,而有独立无限之主权者也……由此观之,国家之土地、疆148
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慨念及其英译探究
域、庶务、政治、主权,何一非本于吾民,故曰国家者,民众之国家也,非一人之私产也”(沈翔云,1979:238-239)。朝廷指“君主于国家中所占之地位而言,属于一姓也”(沈 翔云,1979:239)这种“以国家属于全民,朝廷不过一姓之私”的看法表明传统的家国 观念开始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所取代,“国”逐渐脱离“家”独立存在,从政治上和道 德上确立了国家的自主地位。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的历史遗产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华 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赵兵,2017)。古代中国的家国天下连续体,内蕴着超越性的 价值内涵,“早已浸润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成为一种共同体文化”(王鸿,2017)。《新华字典》中的“国家”有三层含义:①[state]:长期占有一块固定领土,政治上结 合在一个主权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实体;一种特定形式的政府、政体或政治上组织起来 的社会。②[nation]:由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并且具有或多或少确定的领土和一 个政府的人民的共同体。(1)[«>1111〖17;丨311£1]:由人民共同体所占据的土地1。这也说 明汉语“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词,在内涵上可以把“国家的政治性、民族性、人民性、地理性、领土性等都概括进来”(刘跃进,2013:52)。
1.2国家翻译实践主体之“国家”
国家翻译实践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自发实施的 自主性翻译实践”(任东升
等,2015:93)。对这一概念进行横向解读可以发现“国家 翻译实践是指国家作为翻译主体的实践活动或国家把翻译上升为国家行为的实践活 动”(任东升,2019:69)。国家在国家翻译实践中集策动者、赞助人和主体三种角于 一身。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其主体包括决定主体、发布主体和行为实施 主体。决定主体指“有权行使国家行为决定权的主体”;发布主体指“对外公布国家行为,让大众知悉国家行为存在的主体”;行为实施主体指“有权实施国家行为的主体”(陈秀,2015:32)。具体到国家翻译实践中,三者可分别称为高位主体、中位主体 和低位主体。国家翻译实践的高位主体就是主权国家。国家并不直接实施翻译行为,而是通过委托相关国家组织机构的形式实现。因而,国家在国家翻译实践中处于 名义主体和法律主体地位。国家授权的翻译机构、组织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落实者,属于中位主体。国家翻译实践的低位主体包括国家或国家授权机构聘任的译者、作 者、读者等个体。
从国家翻译实践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出“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中的国家指的是主权国家,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是判断一种翻译实践是否属于国家翻译实践的第一要件。主权国家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家翻译实践与政权、机 构、教权及超国家组织发起的翻译实践的本质不同。
2. National Translation P r o g r a m 与 State Translation P r o g r a m 比较
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到底应对应英语中的“1^〇〇”“知也”还是“咖加17”,
,149
英语研究一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
抑或别的译法呢?这需要我们仔细考察汉语“国家”的含义与英语中三个单词的内涵 和外延。
2. 1 C o u n t r y 、S t a t e 、N a t i o n 比较
《牛津英语搭配词典》(英汉双解版)对“
c o u n t r y ”的解释是“a n a r e a o f l a n
d w i t h i t s o w n g o v
e r n m e n t ”(克劳瑟等,2006:332)。与之类似,全球最权威的法律词典《布莱 克法律词典》(B /a c A ^ L a w ) AWo —j )第九版中的“c o u n t r y ”有两个意思:“①A n a t i o n o r p o l i t i c a l s t a t e ; S T A T E . ©T h e t e r r i t o r y o
f s u c h a n a t i o n o r s t a t e M (G a m e r ,2009 :404) 〇 可以看出,“c o u n t r y ”主要强调的是领土,具有明显的地理性。而“国家翻译实践”中 的“国家”并不指地理国家。
“N a t i o n ”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也有两层含义:“①A l a r g e g r o u p o f p e o p l e h a v i n g
a c o m m o n o r i g i n , l a n g u a g e ,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n d u s u . c o n s t i t u t i n g a p o l i t i c a l e n t i t y . W h e n a n a t i o n i s c o i n c i d e n t w i t h a s t a t e , t h e t e r m n a tio n -sta te i s o f t e n u s e d . A l s o t e r m e d n a tio n a lity . (2)A c o m m u n i t y o f p e o p l e i n h a b i t i n g a d e f i n e d t e r r i t o r y a n d o r g a n i z e d u n d e r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g o v e r n m e n t ; a s o v e r e i g n p o l i t i c a l s t a t e . C f . S T A T E ”。(G a m e r ,2009: 1121)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n a t i o n ”也可指国家,但主要指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
(n a t i o n -s t a t e )。此外,“n a t i o n ”具有政治与文化双重内涵,且更强调共同语言、共同传 统、共同历史等文化层面,这一点在约翰•萨尔蒙德(J o h n S a l m o n d )的《法理学》
() —书中也非常明确,他对“ n a t i o n ”的界定如下:
T h e n e a r e s t w e c a n g e t t o a d e f i n i t i o n i s t o s a y t h a t a n a t i o n i s a g r o u p o f p e o p l e b o u n d t o g e t h e r b y c o m m o n h i s t o r y , c o m m o n s e n t i m e n t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s , a n d , u s u a l l y (t h o u g h n o t a l w a y s , a s , f o r e x a m p l e , B e l g i u m o r S w i t z e r l a n d ) b y c o m m o n h e r i t a g e .
(S a l m o n d , 1947: 136)
《布莱克法律词典》中的“s t a t e ”有三层含义:①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a b o d y o f p e o p l e w h o a r e p o l i t i c a l l y o r g a n i z e d ; t h e s y s t e m o f r u l e s b y w h i c h j u r i s d i c t i o n a n d a u t h o r i t y a r e e x e r c i s e d o v e r s u c h a b o d y o f p e o p l e (s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h u r c h a n d s t a t e ). A l s o t e r m e d p o litic a l so ciety . C f . N A T I O N . (2)A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o f s e l f -g o v e r n m e n t w i t h i n a l a r g e r p o l i t i c a l e n t i t y ; e s p . , o n e o f t h e c o n s t i t u e n t p a r t s o f a n a t i o n h a v i n g a f e d e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50 s t a t e s ). [C a s e s : S t a t e s 1. often c a p . ) T h e p e o p l e o f a s t a t e , c o l l e c t i v e l y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t h e p a r t y w r o n g e d b y a c r i m i n a l d e e d ; e s p . , t h e p r o s e c u t i o n a 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h e S t a t e r e s t s i t s c a s e ). (G a m e r ,2009: 1537-1538)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s t a t e ”指国家时,具有明显的政治性。1933年在乌拉圭 蒙特维多召开的第七届美洲国家国际会议(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f A m e r i c a n S t a t e s )上签署的《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M o m m V /e o C o n m z i i o n on 如 aW D a /i e s o /&a £e .〇第一条规定“有确定领土、常住人口、政府以及与其他的主权国家15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