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
第1章导言
1. 民族自决:是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
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民族自决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
2. 族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 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
会中某个族集团的现状以及他与别的族集团间的互动关
2. 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集团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集团
自身。
3. 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
4. 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 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
力图解释族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
响和制约族关系的各类因素。
6. 注意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7. 注意实证研究。
8. 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9. 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
10. 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3. 影响族关系的因素分析
1. 体制因素:各族之间在体质肤方面的差异程度。
2. 人口因素:各族集团人口的相对规模。
3. 社会制度因素:传统社会制度的异同。
4. 经济结构因素:经济活动类型的异同。
5. 族分层因素:各族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位置的差异。
6. 文化因素:文化、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异。
7. 宗教因素:各族在宗教信仰上的异同可能会影响族之间
的相互认同程度。
8. 心理因素:各族之间的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距离。
9. 人文生态环境因素。
10. 历史因素:历史上族集团之间的关系对现今关系的影响。
11. 政策因素:政府各项政策对族关系的影响。
12. 偶发因素:个别事件对族关系的影响。
13. 媒体因素:大众传媒对精英分子和民众族意识和族关系
变化的影响。
14. 外部因素:国外政治、宗教势力对该国内部族关系变化的
影响。
15. 主导族:主流族对待其他族的宽容度。
第2章关于“民族”和“族”的定义
1. 斯大林对于“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中与“民族”相关的词汇
(1)“race”组成人类的一种体,种族之间的差异纯粹属于生理上的不同并且通过遗传的体质特征表现出来
(2) “ethnicity”族
(3) “nationality”民族国籍
(4)“nation”民族
3.  “族”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P24-26
第三章族意识(书)
1.  “族”是人类社会体层次划分的种类之一
1.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生活于各类社会“体”之中。
2. 族意识是后天形成的
3. “族意识”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建构”
4. 体种类的多元性
5. 体意识的多层次性
6. “民族”和“族”是两个核心认同层面
7. 体与族的称谓
8. 族意识的特点
9.族身份的改变
2.  族意识的产生
1. 族之间交流的客观需求
2. 外在因素对族意识的影响
3. 对待其他族的态度
4. 族间差异程度与族意识
(1)体质差异(2)文化差异(3)经济差异(4)居住地差异
3.  族识别
nation和nationality的区别1. 族的识别与界定
2. “族”边界的变化
3. 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民族识别”的社会环境与政策背景
4. 中国“民族识别”中可能存在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4.  族身份与实际利益
1. 把族身份与社会地位——里联系起来的制度——政策安排
2. 法律上平等但事实上存在明显的“族分层”
3. 族领袖
第四章理解中国族关系的理论框架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地理单元从地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说明由于这片共同生存的土地而使中华民族各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
2. 族溯源:提出了中华民族各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3. 考古发现:这种交流与渗透已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在文化方面形成了中华各族之间各种形式上或潜在的共性,从而构成了“一体”格局的深厚文化基础。
4. 核心族:汉族的形成,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
5. 演变分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原农业区和北方草原游牧区分别形成了两个并立的统一体,第二个时期是这两大区域统一体的汇合。最后由清朝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6. 族融合:北方、南方各族不断向汉族输入新的血液,部分汉族人口也融入了边疆各族,汉族之外的其他族之间也存在相互融合的现象。
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P50-52
形成时期危机时期重建时期
3. 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
1. 战争之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东亚的大陆的文
化中心。
2. 历史上曾长时期实行以汉族为核心、周边地区层层淡化的管
理体制。
3. 历史上中央政权所实行的是保持中原汉族地区在社会发展水
平方面居优势地位的政策。
4.“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    P56-57重点
1. 在美国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地理分布上支离破碎的一些“印第安人保留地”之外,是绝对不允许某个族独占一个地理区域或者以一个族为主题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实行任何形式的“族自治”。
2. 限制成立以种族-族为背景并具有排他性的政治团体或政党,但是允许成立为争取民权为目的的民间组织。
3. 不允许成立以种族-族为背景的人和排他性的经济组织,也不允许经济组织在招收员工时采取种族-
族选择或带有种族-族歧视。
4. 允许成立以某族传统文化为旗帜、但在吸收成员中不带排他性的文化艺术团体。
5. 允许成立以种族-族为背景或以某个族为主要成员的宗教组织或教会的支系组织。
第五、六章族关系的社会目标
1. 美国族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1.  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
第一阶段自英国向北美移民开始,直至20世纪初。最初建立的北美13州都是英国殖民地,北美早期移民主要来自英国,而且移民们大多是因为受到宗教的压迫、政治迫害而逃亡的英国新教徒和破产的英国农民。这些移民的文化背景无疑都属于英国传统。
2. 第二阶段:“熔炉”
第二个阶段自20世纪初开始,直至50-60年代.随着欧洲遭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天灾人祸的巨大冲击,大量来自南欧、北欧各国的移民,甚至还有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争和十月革命,不
断涌入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实行先前的政策、要求所有的人都“盎格鲁——撒克逊化”,接受新教,实际上不可能。
3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第三阶段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到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种族和族问题并没有像有些政治家和学者们预期的那样通过“熔炉”效应而圆满解决,族间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4“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和“集体的多元主义”
戈登指出美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来自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声称从标准道德和宗教体系中获得了好的信条,其中一方面强调的是待遇平等和个人精英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则强调体应当对过去时代的不公正做出集体性的补偿。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基础上,戈登进一步提出了“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和“集体的多元主义”两个概念。前者强调追求个人的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与族身份相关的影响,他不赞成族隔离,
但也不去推动族融合;而后者正式承认种族与族身份的意义,“政治权利和经济收益按照某种公式进行分配,以种族权利为出发点,并把族成员身份视作决定个人所获成果的重要因素。”
5“文化多元主义”必须以自愿为原则
一个是族层面,族作为一个整体,有权利选择自己文化的演变方向,外部力量或政府不应干预。另一个层面涉及族的个体成员,有时本族的大多数成员仍然愿意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但如果有些成员愿意吸收其他族的文化,作为个体行为,这些个人应当有这个权利,政府甚至本族人员都不应干涉。
第七章如何衡量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族关系
1. 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论模型
(一)衡量族同化程度的自变量
1. 人的生理-社会发展变量
反映的是人的生物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人的生物机体产生的外部社会与环境因素。
2. 互动过程变量
这是衡量成年人之间互动时社会心理过程的变量。
(1)人们彼此之间的“成见”。
(2)“挫折——侵犯”机制。
(3)自身地位的“失意感”。
(4)一个族对于通过冲突而实现预定目标机会的计算。
(5)对族间冲突升级的估计。
3.社会的变量
(1)人口因素。
(2)价值观的差异程度。
(3)文化差异。
(4)从意识形态上对族关系观念的差异。
(5)族间权力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
(6)少数族进入社会酬赏制度的能力。
(7)社会的政治性质。
(二)研究族通化程度的因变量
1. 同化的类型:在不同的社会里,发生族通化现象的主要类型可
能是不同的,在各种同化“子类型”方面实际发生的“同化”程度可能也不同。
2. 发生同化的程度:这个子变量由7个同化的“子类型”中每一个的同
化程度共同组合为一个指标。(文化同化、结构同化、婚姻同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