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第⼀篇之Linux系统安装——系统分区
基本概念:
系统分区也叫磁盘分区,它是使⽤分区编辑器(partition editor)在磁盘上划分⼏个逻辑部分。碟⽚⼀旦划分成数个分区(partition),不同类的⽬录与⽂件可以存储进不同的分区。
⼀、分区——把硬盘分为⼩的逻辑分区。
分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主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
2、扩展分区:
最多只能有⼀个。
主分区加扩展分区最多有4个。
并且扩展分区不能写⼊数据,也不能格式化(其实格式化本质上也是写⼊数据),只能⽤来包含逻辑分区。
3、逻辑分区:可以正确的写⼊数据和格式化。linux系统地址
如上图所⽰,1、2、3分区是主分区,4是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下有两个逻辑分区(5和6),这种限制不是Linux系统限制的,⽽是硬盘限制的,只要硬盘的结构不发⽣改变,这种结构就不会发⽣变化。相⽐于Windows系统,C盘就相当于主分区,剩余的空间都是
扩展分区,也就是说D、E、F盘等就相当于逻辑分区。
⼆、硬盘的格式化——写⼊⽂件系统。
硬盘在进⾏分区之后,并不能直接写⼊数据,还必须经过格式化处理后才能进⾏数据的写⼊。
格式化⼜称为逻辑格式化,它是指根据⽤户选定的⽂件系统(如FAT16、FAT32、NTFS、EXT2、EX
T3、EXT4等),在磁盘的特定区域写⼊特定数据,在分区中划出⼀⽚⽤于存放⽂件的分配表、⽬录等⽤于⽂件管理的磁盘空间。因此,格式化的⽬的就是在硬
盘当中写⼊⽂件系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买的硬盘或者U盘明明是8G的,但是实际可⽤空间⼩于8G的原因。
⽂件系统会默认的将硬盘分割等⼤⼩的空间(数据块),有默认的空间⼤⼩,⽐如说是4kb,如果有个⽂件的⼤⼩为10kb,存储在硬盘当中就占了3个单元空间,即4kb+4kb+2kb,剩余的2kb的不会再进⾏数据的存放;但是这三个空间在硬盘中是不会连续存储的,
所以也就有了⽂件的⽬录系统。(windows中有个磁盘管理⼯具:磁盘碎⽚管理——把保存⽂件的数据块,尽可能的放在⼀起,以便于数据的读取)
⽂件的⽬录系统:记录了数据存放的地址。
三、分区设备⽂件名——给每个分区定义设备⽂件名。
例如,在 Linux中,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是⽂件。如下表:
具体的硬盘可以⾃⾏查阅资料哈~感觉不需要完全弄懂,只需要当看到某个⽂件时知道它⼤概是个什么东西就好了~
下图展⽰了常⽤的硬盘分区⽅法:
假设上⽅的两个硬盘sda和sdb,sda分成了三个主分区(1、2、3)和⼀个扩展分区(4),扩展分区下分成了两个逻辑分区(5、6);sdb分成了⼀个主分区(1)和⼀个扩展分区(2),扩展分区下分成了3个逻辑分区(5、6、7)。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逻辑分区的区号永远都是从5开始的,也就是说5分区永远都是逻辑分区的第⼀个分区。
四、挂载(挂载这⾥我也是学的⼀脸懵逼)——给每个分区分配挂载点。
可以理解为Windows中的分配盘符,这个盘符就是挂载点(纯理论),挂载点也就是分区的盘符。Linux使⽤空的⽬录名称作为盘符。
在Linux当中,必须要有以下两个分区:
1、/(根分区)
2、swap分区(交换分区,⼤⼩⼀般为内存的2倍,但最⼤不超过2GB),交换分区可以理解为Windows当中的虚拟内存,当内存不⾜时,可以把交换分区的空间作为内存空间使⽤。
以上两个分区设置好之后,Linux系统就可以正常使⽤了。
还有⼀个推荐的分区,/boot(启动分区,⼤⼩⼀般为200MB,ps:现在可能更⼤了),⽤来保存启动时需要的数据,如果不进⾏boot分区的话,当所有的数据(包含启动数据)填满了跟分区之后,系统很有可能⽆法启动。有了boot分区,就能保证系统任何时候
都有空余的空间,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启动。
五、Linux的⽂件系统结构。
如上图所⽰,根分区是可以单独的分配⼀个磁盘空间,根分区下的/home⽬录和/boot⽬录也可单独分配磁盘空间,往根分区下写⼊数据时,是写⼊sda3当中的(上图左边的etc⽬录就是保存在sda3当中的),往/home中写⼊数据时,最终是往
sda2中写⼊数据;boot⽬录也是⼀样的。并且,boot分区默认会占⽤sda1分区,这是因为boot分区是启动分区,系统系统时会从1分区开始扫描启动⽂件,这样可以加快启动速度。
终上所述,Linux系统的安装过程经过了以下⼏个步骤:先给系统进⾏分区,分完区之后需要对硬盘进⾏格式化,然后需要给每个分区指定⼀个设备⽂件名,最后给每个分区分配⼀个挂载点,这个分区就可以正常使⽤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