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1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18 No.1常山县位于浙西山区,西邻江西省玉山县,境内方言属于吴语处衢片。历史上由于移民、战乱等原因,常山方言较为混杂,多达十几种,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常山县城天马镇所使用的常山方言。已有不少学者对“框式状语”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研究。曹志耘等认为:“普通话、北方话动词的修饰性成分都放在动词之前,而南方的一些方言包括处衢
方言则有将修饰成分放在动词之后的情况。”[1]432邓思
颖“把位于动词之前和动词之后的副词分别称为‘前
置副词’和‘后置副词’”[2]
。汪化云等认为:“所谓‘框
式状语’指的是出现于谓语中心前后的两个同义副词
构成的、共同修饰谓语中心的状语。”[3]172已有研究多
王丹丹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DOI: 10.13669/jki.33-1276/z.2018.017
2017-11-05
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校级科研重点项目(35)
王丹丹(1992—),女,浙江常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摘 要] 常山方言属吴语处衢片,其方言语法较为独特。在汉语方言中,“框式状语”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不多见,而常山方言中框式状语的使用却较为发达。从语义角度看,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可以分为表示追加、继续,重复、重新,领先、优先及程度的加深四大类。基于语义及语法功能对其进行历时分析与共时比较发现,其现今共存的多种同义结构代表了不同历史层次。
[关键词] 常山方言;框式状语;程度副词;历史层次
[中图分类号] H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18) 01-0074-04
The Frame Adverbials in Changshan Dialect
WANG Dand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Changshan dialect belongs to Chuqu area of Wu dialect, and its grammar is fairly unique. In Chinese
dialects,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frame adverbial is rare, while the frame adverbial in Changshan dialect is much more prominent. In terms of semantics, the frame adverbials Changshan dialect can be group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ddition continuation adverbials, repetition and renewing adverbials, leading and preferential adverbials, and adverbials expressing the strengthening degree.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reveal that the various existing synonymous structures represent different historical layers.
Key words: Changshan dialect; Frame adverbial; Degree adverbials; Historical layers
是对框式状语进行定性,证实框式的后置成分是状语而非补语或其他成分。
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的使用较为发达。曹志耘等分析了处衢方言中动词的三类后置成分:一是表示追加、继续的“添”和“凑”;二是表示重复的
“过”
[1]432-433
,亦表示重复、重新;三是表示领先、优先的“先”和“起”。借鉴此观点,将常山方言中的框式状语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类表示程度加深,即 “死……死”为补充部分。本文主要描述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历时与共时比较,以明确其现今共存的多种同义结构所代表的不同历史层次。
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
第1期75
王丹丹: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
一、框式状语的分类
1.表示追加、继续
常山方言中“再……凑”“再……添”皆表示“动作的追加和继续”这一语义,两种构式在语法功能上并无差异。
(1)句子的谓语中心。进入框式状语的谓语成分主要是动词性短语和性质形容词性短语。
[例1] 我再吃(一)瓯凑/添。(我再吃一碗)
[例2] 尔再嬉记凑/添,等记我叫尔归。(你再玩一下,等下我叫你回去)
谓语中心不能是光杆的动词或形容词,即没有“再吃凑”“再嬉凑”“再矮凑”的说法,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数(量)词,则表示动作的追加、状态的持续、程度的增加。动作的追加不同于动作的重复,“追加”侧重于量的变化,而“重复”无此强调;“追加”也并不仅仅指量的“增加”,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再度深化,“多”便“更多”,“少”便“更少”,强调的是量的变化。
[例3] 买样多,价钿无法再少沿嗯凑/添咁?(买这么多,价格不能再少点吗?)
(2)句子的主观量。汪化云等认为:“框式状语与其中的前置状语或后置状语的意义、功能完全相同,省略‘再……凑’中任何一个状语,句子的意义都不变。因此,其表意可以看作是前后两个状语的同义叠置,即:1+1=1。”[3]174
但“再……凑”在一定语境下还具有威胁、恐吓语气。
[例4] 尔再讲记凑嘚,我要跟老师讲罢。(你再说话,我要跟老师说了)
[例5] 尔再横记凑嘚,我要打尔罢。(你再不讲理,我要打你了)
只有前置或后置成分的“再……”“……凑”构式也可以用于表达威胁、恐吓语气,但“再……凑”这样一前一后共同修饰中心语的框式构式,使威胁语气更为强烈,感情彩更为浓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符的数量与句子所蕴含的信息成正比,语符越多,表达的信息也越多。框式结构中两个状语前后同义叠置,赋予句子更多的主观量,故而表达的情感更强烈,由此可说是“1+1>1”。
(3)两种构式的比较。常山方言中的“添”和“凑”作为后置状语并无明显差异,“再……添”构式与“再……凑”构式在用法和意义上完全一致,稍有区别的
是,“再……添”所表达出来的语气会稍弱些。这也是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用“再……凑”表达威胁、恐吓语气的原因。从读音角度分析,后置状语“凑”在常山话中念为[ʨʰiɰ423],阴去;而“添”念为[tʰiẽ45],阴平,因而从语流上分析,“添”所表达的语气弱于“凑”。传递信息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人类在运用语言符号对现实进行再编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贴近自身体验的语符。因此,人们在表达威胁、恐吓这种较强烈的情绪时,偏向于使用语气较重的“凑”。
2.表示重复、重新
常山方言中表示“重复、重新”的有“再……过”“重(新)……过”两种构式,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基本一致。
(1)句子的谓语中心。两种构式的谓语中心只能是动词性成分,可以是光杆动词,如[例6]、[例8],也可以是动词加上(数)量词,如[例7]、[例9],也可以是少数双音节动词,如“打扫、休息”。
[例6] 开先在外头吃饱,我想归再吃过。(刚才在外面没吃饱,我想回家重吃一次)
[例7] 我听灵清,尔再讲(一)遍过。(我没听清,你重说一遍)
[例8] 开先在外头吃饱,我想归重(新)吃过。(刚才在外面没吃饱,我想回家重吃一次)
[例9] 我听灵清,尔重(新)讲(一)遍过。(我没听清,你重说一遍)
(2)语义功能。两种构式在语义上表示重复之前的某一动作、重新进行之前做过的某一事。由于说话人对之前自己或他人做某事的结果不满意,故而主观上要求自己或他人重新再做一次,体现在外部行为上便是该动作的重复。曹志耘等认为,在处衢方言中,后置成分“添”“凑”也常用来表示重新进行一次该动作[1]433,常山方言符合这一用法。
[例10] 开先在外头吃饱,我想归再吃沿嗯凑/添。(刚才在外面没吃饱,我想回家再吃一点)“再……凑/添”表示对某一动作的追加,本身具有“重复”的语义成分,故也可以用于表示某一动作的重复进行。其
区别在于,“再……过”“重(新)……过”强调对“上文所说理由”的否定性;而“再……添/凑”没有或只有少许否定成分,因为它们本身表示“追加”,重复动作之前并不否定之前的动作。比较[例6]与[例10],[例6]中说话人彻底否定了之前在外面吃的那个动作(虽然从生理上来说不能被彻底否
第18卷76温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定),因而要求回家重新吃一次;[例10]中说话人并不否定之前在外面吃的那个动作,承认自己已有饱感,只是其程度还未达到自己的主观要求,希望“再吃一点”。
(3)两种构式的比较。两种构式在语义及语法功能上基本一致,只存在语用上的差异。同样表达说话人主观上要求自己或他人重新进行某一动作,情感彩却是“重(新)……过”更为浓重。[例6]在表明“自己没吃饱,想回家重新吃过”的想法时,包含委屈了的情绪,但[例8]又增加了对“在外头吃饱”这一事实的不满;[例9]在要求的基础上,又有着“
听灵清”的郁闷。“重(新)……过”构式所表达的主观情绪更为多样化,不仅表现所修饰的谓语中心的情感,也作为纽带,关联表达上句所描绘的具体语境的情感。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重(新)……过”一般用于较为轻松、无拘束的场合,或是听话人与说话人关系较为亲近时。
3.表示领先、优先
常山方言中表示动作领先、顺序上优先的后置状语主要是“先”和“起”两个。曹志耘等的研究只涉 及“先……起”构式[1]433,另外,应还有“先……先”构式。
[例11] 女农先走起/先,男农等记。(女人先走,男人等下走)
[例12] 尔快要来弗及罢,尔先跑去起/先,我大家农慢慢走。(你快要来不及了,你先跑过去,我们慢慢走)
[例13] 尔作业先做去起/先,我去帮尔倒茶。(你作业先做着,我去帮你倒水)
(1)句子的谓语中心。“先……先/起”中的谓语成分既可以是光杆动词、双音节动词、动宾短语,或是动词性词组“V记”,也可以是“V去”的中补短语,皆表示动作的领先或顺序的优先。
(2)语义功能。一般成分进入“先……起/先”,表示动作的领先或顺序的优先,但“V去”词组若是进入,会使整个句子在语义上有所不同。“先V先/起”表示动作还未进行前,对事件作安排或商讨,“先V 去先/起”也可以表达这一语义,如[例12];但同时也用于表示事情、状态的继续,如[例13]相当于“先做着”,强调某种状态的持续,而非“领先”。
4.表示程度的加深
常山方言中有丰富的程度副词用于表达程度,框式状语“死……死”表示程度的加深[4]。该构式在
形式上是两个程度副词“死”一前一后包围中间的谓语成分,“死……死”之间不能进入光杆动词,一般要在动词前加上“会”,即副词“死”修饰的不是动词,而是助动词“会”。
[例14] 渠爸爸死会骂人死,我弗去寻渠嬉嘞!(他爸爸太会骂人了,我才不去他玩)
[例15] 渠天光死会睏死,到黄昏就弗睏罢嘞!(他白天太会睡了,到晚上就不睡了)
单音节、多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死……死”,但本身已有表示程度的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
[例16] 天公死热死,我弗想出去。(天气太热了,我不想出门)
[例17] 生得死难看死,葛劳还要样会扮。(长得这么难看,还要这么爱打扮)
“死”作为形容词本身带有不好的意味,在常山方言中语法化作副词使用后也具有贬义彩,进入“死……死”构式的大部分是贬义词,而中性词、动词进入后则会被赋予负面情绪,如[例15]、[例16]。
汪化云等认为,玉山方言中“死……死”中的前置状语读得重,所以其表义重心应该在前[3]179-180。但常山方言中“死……死”的语义重点应该在后。同样从语音角度分析,前一个“死”读作[sə45],阴平;后一个“死”读作[sə52],阴上。因此,从声调上看,后一个“死”并未弱化,相反是全降调,用力较强,为整个句子的焦点和重心,表达相应语义。
二、历时分析与共时比较
1.历时分析
四类框式状语,皆为前置状语与后置状语同时出现,在日常使用中,它们也可以省略前置状语或后置状语,省略后语义不变。如表示追加、继续的“我再吃一瓯凑/添”,可以说“我再吃一碗”“我吃一碗凑”“我吃一碗添”。其余三类以此类推,分别可以说“再讲一遍”“重(新)讲遍”“讲遍过”;“尔走先”“尔走起”“尔先走”;“难看死”“死难看”。
根据曹志耘的调查,既有“你去先”,又有“你先去先”,还有“你先去”的方言点有43个,其中浙江包括绍兴、淳安、寿昌旧、汤溪旧、宣平旧、遂昌、庆元7个方言点;既有“吃一碗添”,也有“再吃一碗添”,还有“再吃一碗”的方言点有42个,浙江包括淳安、建德、寿昌旧、汤溪旧、龙泉、景宁吴6个方言点[5]。但现今常山方言中,三种说法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开展,语言现
第1期77
王丹丹: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
象不断发生变化,某些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新的、只存在于少数体中的语法现象,其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此外,以上表达同一语义的三种说法并不处于一个历史层次。以“再……添”为例,曹志耘等认为,在表示追加、继续时,“……添”构式是方言固有的说法,是最早的层次;“再……添”构式是方言与普通话“杂交”的形式,是第二层次;“再……”构式则是后起的与普通话相同的说法,属第三层次[1] 432。由此可以推断,另一个同义构式“……凑”“再……凑”“再……”的历史层次与之相同,曹志耘等也认为,“你去起”“你先去起”“你先去”,与以上所说的“添”情况相似[1] 433。不难发现,只出现后置状语的结构一般是方言所固有的、处于最早的历史层次,吴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彩。众所周知,状语后置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常山方言保留了这一用法,即第一层次;新中国成立后,受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影响,普通话常见的前置状语进入方言,普通话与方言的糅合产生了框式状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同时出现,即第二层次;由于普通话的深入影响,一些方言彩浓重的语言现象逐渐消失,不断向共同语言靠近,只出现前置状语,即第三层次。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分析,近代汉语中便有框式状语。
[例18] 我再读一遍添[6]。
[例19] 多时不会,益发亲热得很,就坐下说了几句寒温的话。(兰皋主人《绮楼重梦》第6回)黄伯荣等指出,语法的“稳固性”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的变化相对来说缓慢得多[7]。许多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能历经千年而不变,因而汉语方言中也形成了鲜明的新旧语法现象共存的格局,常山方言中对同一语义的多种表达便是最好的体现。由此也可以说,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在历史层次上是属于方言与通语融合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语法形式,它相当于一座桥梁,连接了汉语方言与现代汉语,
其本质上也是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融合的见证。
2.共时比较
常山县周边的吴语处衢方言,衢州话、开化华埠话、江山话皆有“死”作前置状语和后置状语表示程度加深的用法,但“死……死”这种框式状语现象只有江山话有。从地理角度看,玉山县西北高、东南低,东面大面积与常山县、江山市接壤,历来三县交流频繁,近年来有“三山”艺术节等跨省活动,而开化县与玉山县地理接壤面积相对较小,加上地形因素,往来受限。故虽同属吴语处衢片,各地方言亦存在不小差异。
从更大范围看,汉语方言中也有前后都是程度副词的框式状语,但部分前后不是同一个程度副词。安徽绩溪有“太多很了”用法[8];安徽绩溪荆州方言 (属吴语)有“太贵很了”用法[9];安徽庐江(属江淮 官话)也有“太A很了”用法;贵州贵阳方言(属西南官话)也有“太好狠了”用法,“太”和“狠”意义相近,词性相同,故也是框式状语[10];浙江嵊州长乐话有 “忒葛……猛”用法[11];浙江金华东阳话也有“忒葛……猛”用法[12];浙江金华武义话有“忒……猛”“似嫌……猛”用法[13];贵州独山方言还有“很V很”用 法,表示“特别能”等意义[14]。
据考察,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框式状语,云南昆格语、阿昌语、水语、壮语、仫佬语、毛南语、侗语、黎语、莫语、邦朵拉祜语中皆有框式状语现象[15],这些发现具有地理语言学意义。可见,南方民族语
言的框式副词状语基本受汉语影响的结果,又有不同的发展,呈现与汉语方言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搭配。
总之,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十分丰富,能充当后置状语的有“凑、添、过、先、起、死”6个,可以构成框式状语结构。从目前看,其在汉语方言中形式最多。
[参 考 文 献]
[1]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等.吴语处衢方言研究[M].东京:好文出版株式会社,2000.
[2] 邓思颖.粤语框式虚词结构的句法分析[J].汉语学报,2006(2):17.
[3] 汪化云,占小璐.玉山方言的框式状语[J].中国语言学报(香港),2014(1).
[4] 王丹丹,崔山佳.常山话的框式状语“死……死”[J].汉字文化,2017(5):47.
[5]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4-87.
[6] 林素娥.一百多年来吴语句法类型演变研究——基于西儒吴方言文献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27.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下转第90页)
第18卷
90
温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三、实施高职实用英语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坚持跨文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实用英语跨文化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低年级学生的跨文化教学可在内容上侧重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融文化于语言教学中,开设与实用英语平行的文化选修课程,如“美国影片文化体验”等课程;中高年级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应用类课程,融文化于应用,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行业术语、行业规范和交际惯例,开设与专业核心课平行的选修课程,如“跨文化商务沟通”等课程。
2.丰富实践培训项目
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实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活力:
[责任编辑:陈 凯]
[参 考 文 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4.
[2] 戴日新,彭宣红.高职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2(35):44.[3] 陈冰冰.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21.[4] 欧飞兵.基于体验视角的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93.[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6.
[6] 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85.
表4 实验班与普通班文化考核成绩比较分
考核项目(100)实验班普通班选择题、判断题等(20)17.5112.35现象作文(30)20.7214.46角扮演(30)20.58 16.13小组讨论(20)
17.64
11.87represent的用法
一是由专任教师对新生开设高职实用英语学习的入门讲座,凸显英语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学习的紧密性,以及跨文化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定期邀请外籍专家开设文化专题系列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际互动。三是进一步丰富实践培训项目,扩大受众面,让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和国外的交流项目及其他培训项目,置身于较长期的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对于暂时没有机会参加交流学习的学生,鼓励利用Email 结交异国搭档,进行跨文化的实时互动。
3.高度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只是专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和培养问题,语言交际能力将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6]。高职学生未来自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也决定了跨文化教学必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校方重视,英语教师日常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部署与实施,才能真正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上日程,才能使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收获跨文化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双丰收。
[责任编辑:陈 凯]
[8] 孟庆惠.徽州方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5.
[9] 赵日新.绩溪荆州方言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235.[10] 汪平.方言平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44.
[11] 钱曾怡.嵊县长乐话的特殊语序[M]//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92.[12] 曹志耘,秋谷裕幸.吴语婺州方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19.[13] 傅国通.方言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6.
[14] 曾兰燕.独山方言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219-220.
[15] 李道勇,聂锡珍,邱锷锋.布朗语简志[M]//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卷肆.修订本.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925.
(上接第77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