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考频道]www.zhongshucan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2021年第2期
作法2:如图14,作等边三角
形OAB,以点0为圆心、O P为半
径画弧交的延长线于点C,再
以点P为圆心、A C长为半径画
弧交©〇于点即为所
求。这里主要依据三角形全等的
性质。
作法3:如图15,与方法2类似,通过作AOPQ2△OBA,得Z〇QP=60°。这里主要依据三角形全等 的性质。
3.3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总结尺规作图的步骤和策 略,即运用逆向思维,先画出目标草图,分析图形满足 的条件,回归到基本作图,从而确定作图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 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 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知 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因此,对于尺规作图的复 习,不仅仅是掌握几种基本作图,更要学会通过几何 推理进行尺规作图,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有探究 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 析,从不同层次加以理解,用不同方法加以解决,提升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指向“问题解决”,选取基础但能一题多解 的例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 基础知识的应用,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自 己参与解题过程,拟定解题方案,构建解题方法,用学 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尺规作图不仅是一种操作,更是对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 的一种知法明理的追溯。在师生活动环节的教学示 范或建议中,均是以学生的先行独立尝试开路,洞察 学情,以学定教。
总之,深度教学应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机会和充足反思的时间,以思维活动为核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成云.尺规作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9
(1/2):87-91.
图形的对称、平移、
旋转与位似
张雪麟(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文章编号:1002-2171(2021)2-0047-04
1教学内容及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
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初中数学
空间形式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图形
的对称、平移、旋转与位似是初中几何学习内容的四
大重要变换,是研究特殊几何图形性质和图形之间关
系的重要工具。从落实学生空间观念角度对标这一
内容,关键是培育学生根据几何图形变换过程想象出
变换前后图形形状、位置及相关点、线、角等元素的对
应变化;从落实学生几何直观角度对标这一内容,关
键是培育学生根据几何图形变换过程语言的描述画
出图形,实现从几何语言到图形语言的跨越;从落实
学生推理能力角度对标这一内容,关键是培育学生根
据几何图形变换过程推理探索思路,发现结论,证明
结论;从落实学生模型思想角度对标这一内容,关键
是培育学生根据几何图形变换过程体悟转化、分类、
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并能利用图形变换的性质解决
数学问题。
基于几何变换内容定位与知识走向分析,复习应
重点关注“识”“画”“悟”“用”四个层级目标。
(1)“识”: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四种变换,明确变换
过程的本质要素,通过比较四种变换的异同点,辨析
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变换图形或变换过程;
(2) “画”:能画简单平面图形变换之后的图形,明晰图形变换过程中点、线段和角等基本图形的对应,
以及由对应产生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变化规律;
(3) “悟”:体悟图形的运动变换思想,
掌握蕴含其
/^8 X
2021年第2期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中的转化、分类、建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切 实促进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素养落地;
(4)“用”:利用图形变换的性质,综合所学其他几 何图形相关知识,设计并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达到对 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2典型例题设计
2.1初识——
操作感知变换
例1 (2020年永州中考题)某校开展了一次综
合实践活动,参加该活动的每位学生持有两张宽为
6 cm ,足够长的矩形纸条。探究两张纸条叠放在一 起,重叠部分的形状和面积。如图1所示,一张纸条 水平放置不动,另一张纸条与它成45°角,将该纸条从 右往左平移。
(1) 写出在平移过程中,重叠部分可能出现的形状;(2)
当重叠部分的形状为如图2所示的四边形
ABCD 时,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答案:(1)可能出现三角形、梯形、五边形、菱形; (2)证明略。
功能分析:平移是图形变换中最简单的一种,从 这里人手起点较低。利用矩形纸片动手操作是几何 图形变换探究的常用方法,符合“学中做、做中学”的 学习理念。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平移变换过程的具 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初步形成平 移过程中分类讨论的意识,并能综合运用特殊四边形 的性质和判定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示范:实际教学时,必须结合问题情境,让学 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并分享操作成果,一方面感 知平移这一图形变换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两个要素,另 一方面体会不同的平移距离会产生不同的公共部分,
自然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2会画一一抽象还原变换
例 2
(2020年嘉兴中考题)如图3,有一张矩形
纸条 ABCD,AB = 5 cm ,
2 cm ,点M ,N 分别在边A B ,Z )C D 上,C N =1 cm 。现将四边
形B C N M 沿M N 折叠,使点B, 4
C 分别落在点B ',C '上。当点 图3
W 恰好落在边C D 上时,线段的长为______cm ;在点M 从点A 运动到点B 的过程中,若边M B '与边
C D 交于点£,则点£相应运动的路径长为
解
:如图4,由折叠可知= 又CD //
,所以 ZEJVJW = Z B M N ,所以
=ZiViWV 。又点B '恰好落在边C D 上,所
以
=
= 在 RtAC'NE 中,CB = 2,所以 £iV =v ^,所以 BM =A 。
如图5,当点A 与点M 重合时,
如图6,
当MB '丄时,D £ = 2,此时点£的运动路径长为 如图7,当点£恰好和点B '重合时,此时DE =4 —斤,也就是说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W — 2,所以点£
运动路径为W _2 + |=W —|■。因此本题答案为
了。
功能分析:折叠是轴对称变换的良好载体,也是 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图形变换。本题承接上一题矩 形纸片的学习资源与情境,给定了折叠方式或者折叠 需要达到的结果,但只呈现折叠过程,没有呈现最终 结果。学生必须通过对变换过程的理解抽象出变换 后图形的存在样态,并作出图形予以重现,对折叠知 识的理解和转化是求解此类问题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示范:教学中教师要预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 困难:(i )不能准确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因此教师要积 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时认清对应点的位置,
以点带面画出相应图形;(2)画出图形后不到解决 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教师要结合图形设置系列问题, 搭设学生思考的脚手架,帮助学生顺利到解决问题 的突破口 43)动点路径的探求存在问题,
教师要充分
肀考
www.zhongshucan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2021年第2期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动点的运 动路径,使学生思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3体悟——探究依托变换
例3 (2020年深圳中考题)背景:一次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小明将两个正方形 按如图8所示的位置摆放(点
E ,A ,D 在同一条直线上),发
现 M ^DG ,且B £丄DG 。
小组讨论后,提出下列三
个问题,请你帮助解答:
(1) 将正方形AEFG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9),还能得到BE =DG 吗?若能,请给出证明;
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2) 把背景中的正方形分别改成菱形A £F G 和
菱形ABCD ,将菱形AEFG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
转(如图10),试问当Z £AG 与Z B A D 的大小满足怎 样的关系时,背景中的结论B £ = DG 仍成立?请说 明理由。
A £ = 4, = 8,将矩形
AEFG 绕点A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如图11),联结D £,BG 。小组发现:在旋转 过程中,DE2 + BG2的值是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
解:(1)能得到BE = DG 。因为四边形AEFG 是 正方形,所以A £=AG ,Z £AG =90°。又因为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所以= 所以= 90°。 所以A EABSA G A D (SAS ),所以 B £=DG 。
(2)当= 时,BE =DG 。理由:因为ZEAG = Z B A D ,所以z e a b = z g a d 。又因为 四边形A £F G 和
四边形A BC D 为菱形,所以A £ =
AG,AB = AD ,所以
AAG D (SAS ),所以
B E =DG 。
(3)如图12,联结£G ,BD ,设
与
D G 分
别交于点因为四边形AEFG 和四边形ABCD 是矩形,所以ZEAG = 90°,所以=
Z G A D = 90°+ Z G A B 。又因为A E
AB 2
AG
AD
3,
所以图12
AA£B c /3 AAGD ,所以 Z E B A = Z G D A ,Z A I D =
ZG IB ,所以 =ZBA D =90°,即B £1GD 。由勾股定理得BG2 + DE 2 = (GH 2 + B H 2) + (EH2 + D H 2) = (GH 2 +£H 2) + (BH2 + DH 2) = £G2+BD2,而由题意,得
£G2 =42 +62 =52,BD 2 =82 + 122 = 208,所以 BG2 十
D j
E 2 =52 + 208 = 260。
功能分析:图形旋转是图形变换中自由度较高的 一种变换,关注旋转过程中不变量的分析与探究是此
类问题的焦点。本题从静态图形出发,增加旋转变换 条件,逐步弱化条件,使图形一般化,引导学生进行系
列探究活动。既给出结论对问题条件的探究,也给出 条件对问题结论的探究,真正达到了思维训练上的双 向互通。
教学示范:本题的难点是探求第(3)问中Df:2 +
BG2是否是定值,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提炼总结: 将一个几何图形绕着它的一个顶点作旋转相似变换, 一定会出现新的相似,即为“大手拉小手”模型;结论 的导向是寻直角三角形,相似带来角度的不变性, 由已知直角寻未知直角,结合对顶角,可以考虑“8” 字型模型。探究之余,让学生充分体悟旋转变换过程 中不变量的如影随形。2.4应用——实际回归变换
例4 (2020年
盐城中考题
)木
门
常常需要雕刻
美丽的图案,如图13。
⑴ (2)
图13
(1) 图13(1)为某矩形木门示意图,其中长为 200 c m ,A D 长为100 c m ,阴影部分是边长为30 cm 的正方形雕刻模具,刻刀的位置在模具的中心点i3 处,在雕刻时始终保持模具的一边紧贴木门的一边, 所刻图案如虚线所示,求图案的周长;
(2) 如图13(2),对于(1)中的木门,当模具换成 边长为30 W cm 的等边三角形时,刻刀的位置仍在 模具的中心点P 处,
雕刻时也始终保持模具的一边紧
/.zhongshucan
肀考涵
2021
年第2期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贴木门的一边,使模具进行滑动雕刻。但当模具的一 个顶点与木门的一个顶点重合时,需将模具绕着重合 点进行旋转雕刻,直到模具的另一边与木门的另一边 重合,再滑动模具进行雕刻,如此雕刻一周,请在图 13(2)中画出雕刻所得图案的草图,并求其周长。解:(1)如图14,过点P 作丄C D ,垂足为£。 因为点P 是边长为30 cm 正方形模具的中心,所以 P £=15 cm 。同理,
与 A B ,A 'D ’与 A D ,B’C'与
B C 之间的距离均为15 cm,所以A'B' = C'iy = 200 — 15-15 = 170 cm, B 'C ' =A 'D ' = 100- 15 - 15 = 70 cm,所以四边形A'B'C'D'周长= (170 + 70) X2 =
480 cm 〇
(2)如图15,联结P £:,P F ,P G ,过P 作P Q 丄
C D ,垂足为Q 。因为点P 是边长为30 cm 等边三角
形模具的中心,所以P £ = PG = _P F ,Z P G F = 30°。因为PQ 丄GF ,所以G (3=FQ =15 W cm ,所以PQ =GQ • tan 30° = 15 cm , PG = —
-5 = 30 cm 。当
cos 30
A £F G 向上平移至点G 与点D 重合时,由题意可得:△E 'F 'G '绕点D 顺时针旋转30°,使得E f 与A D 边重合,所以DP '绕点■〇顺时针旋转30°至D ,',所以
1^ ^.30 • t c • 30 「P P 的长为---^ = 5t t cm 。
同理可得其余三个角均为弧长是5;r cm 的圆弧, 所以所求雕刻图案的周长C =(200 — 30 W +l 〇〇 —
3〇V ^)X 2 + 5jtX 4=(600 — 12〇v ^+2〇K )cm 。
功能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
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恰当并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本题以矩形门 框中雕线为背景,自然渗透结合多种图形变换,需要 学生整体把控变换过程,明晰变换过程中的细节要 素,综合圆中弧长等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示范:第(1)问是单一图形变换,变换过程相
对简单,学生通过对平移过程的描述直观想象即可解
决,教师不需要过多参与;第(2)问是两种图形变换的 叠加,特别是四个角落的旋转变换,教师要真实还原
旋转情境,让学生现实感知整个旋转过程,并引导他
typec转dp们及时归纳总结解题经验与方法。
3设计说明
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形在穿针引线,意在系统整
合,通过复习把分散在各章各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 理、归类、比较、运用。同时,知识点的复习必须以创 设数学问题情境为载体,以分析问题路径为线索,以 达成问题解决为推手,从情境化、整体化、可视化角度 设计教学环节。情境应该选择学生熟知的或者易于 操作的教学资源,如本课设计使用的矩形纸片,课堂 中学生的操作过程完全有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情境 与资源的利用尽量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对问题 的改编力度,设计问题串,变式推进复习,整体把握复 习要点,如本课四道例题均以
矩形纸片为背景,或平 移,或翻折,或旋转,或相似,既考查学生分析综合问 题的能力,又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要充分发 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多维调动学生的表达 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真正实现生本课堂,如本 课设计以学生操作贯穿始终,期望能够在操作中获取 方法,点燃思维,形成观点,并学会分享。
〔统计与概率^
杨茜(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
文章编号:1002-2171 (2021)2-0050-04
1课标要求与命题趋势
1.1课标要求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课程内容模块之 一,其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 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 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等; 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 及其发生的概率,通过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这部分 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建立数据分析的 观念,
感受概率问题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