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数据库简介
⼀、Access数据库的简介
1.microsoft office access是由微软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结合了 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 和图形⽤户界⾯两项特点,是⼀种关系数据库⼯具。它在很多地⽅得到⼴泛使⽤,例如⼩型企业,⼤公司的部门,和喜爱编程的开发⼈员专门利⽤它来制作处理数据的桌⾯系统。它也常被⽤来开发简单的web应⽤程序.
但是它也有优点和缺点,如下:
优点:
(1)存储⽅式单⼀
access管理的对象有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以上对象都存放在后缀为(.mdb)的数据库⽂件种,便于⽤户的操作和管理。
(2)⾯向对象
access是⼀个⾯向对象的开发⼯具。它将⼀个应⽤系统当作是由⼀系列对象组成的,通过对象的⽅法、属性完成数据库的操作和管理,极⼤地简化了开发⼯作。同时,这种基于⾯
向对象的开发⽅式,使得开发应⽤程序更为简便。
(3)界⾯友好、易操作
(4)  access是⼀个可视化⼯具,⽤户想要⽣成对象并应⽤,只要使⽤⿏标进⾏拖放即可,⾮常直观⽅便。系统还提供了表⽣成器、查询⽣成器、报表设计器以及数据库向导、表向导、
查询向导、窗体向导、报表向导等⼯具,使得操作简便,容易使⽤和掌握。
(5)access可以在⼀个数据表中嵌⼊位图、声⾳、excel表格、word⽂档,还可以建⽴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access还可以将程序应⽤于⽹络,并与⽹络上的动态数据相联接,轻松⽣成⽹页。
缺点:
access是⼩型数据库,既然是⼩型就有它根本的局限性:access数据库不⽀持并发处理、数据库易被下载存在安全隐患、数据存储量相对较⼩等。⽽且在以下⼏种情况下数据库基本上会吃不消:
(1)数据库过⼤,⼀般access数据库达到50m左右的时候性能会急剧下降。
(2)⽹站访问频繁,经常达到100⼈左右的在线。
(3)记录数过多,⼀般记录数达到10万条左右的时候性能就会急剧下降。
⼆、对⼀些基本知识的体会
1 字段数据类型
学习了access的数据类型,发现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是很严格的。access数据表⾥⾯的数据字段,是规定好字段类型的,⽐如说⽂本型的、数值型的、是否型的或⽇期型的?⼀旦设置好了字段的数据类型,那么,在该字段中的所有单元格是不能随便输⼊内容的,如果输⼊的内容不符合字段数据类型,是输不进去的。⽐如,⽇期型的数据,你输⼊汉字,是不能输⼊的,⽽只能输⼊诸如:2009-9-29这样格式的数据。这就是字段的数据类型的约束性,可以说,是⼀种强制性;显然,约束性带来了数据管理的⽅便,解决了数据的分类与管理上的⽅便。
2 数据的查询
access⾥⾯的查询,不会对源数据表的数据造成影响。这是很好的⼀种分离模式;我们可以根据⾃⼰的查询,设置或构造简单的或复杂的查询条件,之后运⽤查询,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数据的,但是,查询到的数据,对源数据表,即原始数据,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这就带来了如下的⽅便:即能
到所需数据,同时,⼜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另外,查询对象,还⽀持sql语⾔的使⽤,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查询的难度,提⾼了灵活性和使⽤性。
3 窗体的使⽤
原来我对软件界⾯很好奇,不知道这样的界⾯,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学习了access之后,才知道,这种界⾯,其实就是⼀种窗体。窗体对象,可以这样简单的来概述:⽤来显⽰数据表数据的有别于查询的⼀种界⾯。窗体对象中的⽤来显⽰数据的控件,我们可以灵活的⾃⾏
设计,想拖哪个表的哪个字段到窗体⾥⾯,窗体就显⽰哪种数据,⾮常⽅便。
4 关系
access⾥⾯的数据表与数据表之间,有着关系这个概念。关系,其实就是两表或多表,相互之间存在的⼀种关联或依赖。
⽐如说,学⽣信息表,有id和姓名字段;⽽学⽣成绩表,有id、学科、语⽂、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成绩;后者保存学⽣每年每学期不同学科的成绩。这样⼀来,在学⽣成绩表⾥⾯对应于⼀个同学的记录,就有多条;⽽在学⽣信息表中,仅有⼀条记录。那么,我们要知道该同学的姓名,同时还要查询与之相对应的成绩,只有通过两表的操作,才能到数据。若要表明某个id的号码所对应的成
绩是属于哪个学⽣,就要使⽤到表间关系。通过将学⽣信息表⾥⾯的id和学⽣成绩表⾥⾯的id,建⽴起关系,或者称为以此来穿针引线,那么两表就存在关联了。这样就可以根据信息表⾥⾯的id,以它作为参照对象去寻学⽣成绩表⾥⾯id号相同的,就为该学⽣的成绩记录了。
sql软件长什么样
三、具体使⽤中的⼀个问题
在学习access的过程中,我发现使⽤⾼级筛选和查询这两个功能,都可以按照所选择的字段,设置条件或准则,查满⾜⼀定条件的数据。但是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后来上⽹搜索
了⼀下,然后进⾏实践,得出了答案。
①根本的区别
查询是access数据库中的⼀个对象,可以进⾏保存,永久使⽤;⽽⾼级筛选,仅仅是⽤来对数据库表数据进⾏临时的查,⼀旦关闭了,筛选就已经不存在了。
②对数据查的区别
⾼级筛选,只存在字段、排序、条件、或这样的选项的设置,⽆论条件如何复杂或再怎么简单,查出来的数据,都包含数据表中的所有字段。⽽查询对象,除了上述的选项可设置之外,还有表和显⽰
两个选项可以设置;这就说明了查询对象可以对多个表同时进⾏查询,查询出多个表中满⾜条件的记录,在这⾥,可以称为,查询能对多表进⾏综合的查询,⽽⾼级筛选只能对⼀个表的数据进⾏查。此外,查询中还有“显⽰”这样的选项,当我们选择⼀个字段之后,可以将该字段设置为显⽰或不显⽰,这样,在查询出来的数据的浏览状态,就可以根据需要,显⽰部分字段⽽忽略部分字段。另外,筛选只有在数据表打开的情况下才能使⽤;⽽查询,由于是⼀个数据库中的对象,需要新建,同时还需要选择数据源,即数据表。
③两者的关联
⾼级筛选的操作⽅法,和查询,在使⽤上类似;但是,由于前者仅有临时功能,⽽不具备永久保存的功能,因此,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但是,我们也可以将设置好条件的⾼级筛选,保存成为查询,操作⽅法就是:“⽂件”→“另存为查询”;这样,就可以将筛选保存成为查询对象了。
④两者对数据库表的影响
查询对数据表的原始状态没有任何影响;查询的结果及保存,不会对数据表⾥⾯的数据字段或记录排序有任何影响。⽽⾼级筛选则会对数据库表原始数据的排序有所影响;如果在筛选中使⽤了排序,并且,在关闭筛选的时候,选择了“是”,那么,筛选出来的数据的排序,将会改变数据库表原始数据的排序。
四、数据与数据处理
1、信息与数据:信息是数据包含的意义,数据是负载信息的符号。
2、信息的特征:
a、可以被感知;
b、获取和传递需要载体和能量;
c、通过载体进⾏存储、压缩、加⼯、传递、共享、扩散、再⽣和增值。
3、数据处理:对数据进⾏收集、存储,检索、加⼯、变换、传播等活动的总和。
五、数据库
1、定义: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设计数据库需要考虑的因素:存取、共享。
3、发展历程:磁带->磁盘->关系模型->并⾏、分布式、⾯向对象数据库->决策⽀持、查询->⾼速度、⾼可靠性
六、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系统组成:数据、⽤户、硬件、软件。
2、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集成的”、“共享的”;集成:数据结构化且数据冗余⼩;共享:数据库的“集成”。
3、⽤户:终端⽤户、应⽤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
4、硬件:各类外存储器及其附属设备、控制器、I/O通道、内存、CPU以及外部设备。
5、软件:负责存取、维护和管理的软件系统,通常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冗余低、共享性⾼;数据独⽴性⾼(逻辑独⽴性、物理独⽴性);统⼀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并发性、数据恢复)。
七、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概述:负责对数据库的存储进⾏管理、维护、使⽤,是数据库的核⼼组成部分,⽤户在数据库的⼀切操作都是通过DNMS完成。
2、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存取、数据库运⾏管理、数据库的建⽴和维护、数据通信。
3、组成:语⾔编译处理程序、系统运⾏控制程序、系统建⽴、维护程序、事务运⾏管理、数据字典。
⼋、数据库应⽤系统(DBAS)
1、概述:在DBMS的基础上,针对⼀个实际问题⾯向⽤户的系统。
2、组成: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员、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应⽤软件和应⽤界⾯。
九、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受计算机系统(联⽹、并⾏、分布)的影响。
2、联⽹:客户和服务器划分任务,产⽣了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
3、并⾏:加快处理速度,产⽣了并⾏数据库系统。
4、分布:在不同站点保存多个数据库副本,防⽌某个站点被破坏后数据库的正常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来处理地理上或管理上分布在多个数据库的数据。
⼗、集中式体系结构
1.运⾏在⼀台计算机上、不与其他计算机系统交互的数据库系统。
2.客户-服务器结构
数据库存放在服务器中,应⽤程序根据需要安排在服务器或客户机上,实现了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的协同⼯作。
3.并⾏系统结构
1)、并⾏的使⽤多个CPU和磁盘来提⾼处理速度和I/O速度。
2)、并⾏结构模式:共享内存;共享磁盘;⽆共享;层次共享。
4.分布式结构
1)、数据库存储在⼏台计算机(不共享主存或磁盘)中,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介质通信。
2)、与⽆共享并⾏结构数据库的区别:分布式通常地理上分开、分别管理;(主要区别)分布式系统将事务区分为局部事务(访问⾃⼰)和全局事务(访问其他)。
3)、分布式系统的优势:共享数据(站点间可以互相访问)、⾃治性(对局部数据有⼀定控制)、可⽤性(防⽌故障)。
5. 数据模型
1)、数据的抽象过程: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
2)、在信息世界中建⽴概念模型,在数据模型中建⽴逻辑数据模型。
6. 概念模型
基本术语:实体与实体集(对象),属性(描述),关键字和域(唯⼀标识),联系(内部和外部)。
7. E-R⽅法表⽰概念模型
表现规则
a、矩形:实体;
b、椭圆:属性;
c、菱形:实体间的联系,联系也可以有属性;
d、线段:连接属性和实体,连接联系和实体;
e、双椭圆:多值属性;
f、虚椭圆:派⽣属性;
g、双线:实体全部参与到联系集中;
h、双矩形:弱实体集。
8.逻辑数据模型
1、当前流⾏的3中逻辑数据模型:层次模型(树),⽹状结构(图),关系模型(表)。
2、层次模型的优缺点:便于表⽰实体集内部的实体间联系;不便于两个以上实体集之间多对多的联系。
3、⽹状模型的优缺点:本质上与层次结构⼀样。
4、关系模型的优缺点:结构灵活,满⾜运算规则形成的查询,能搜索、组合⽐较不同类型的数据,增删⽅便。
9. 关系数据库
基本术语:
a、关系:⼀个关系就是⼀个⼆维表。
b、元组:⼆维表中的⾏,构成关系的实体。
c、属性:⼆维表中的列,⼜称为字段。
d、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e、分量:元组中的⼀个属性,不可再分(表中表)。
f、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如: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g、候选关键字:属性集合为唯⼀标识。
h、关系数据库:⼀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
i、主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中选⼀个作为主关键字,也称主键。
j、外关键字:属性不是所在关系的关键字,也称外键。
k、主属性:候选关键字中的属性成为主属性。
10. 表之间的关系
通过外关键字实现表与表之间的联系,公共字段是⼀个表的主键和另⼀个表的外键。
11.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1、实体完整性:主属性不能为空值。
2、参照完整性:属性a是关系A的外键,属性a⼜对应关系B的主键b,则a的值必须为b中的值或空值。
3、⽤户定义的完整性:⽤户⾃定义属性的约束条件,如:唯⼀性,取值范围等。
⼗⼀、关系代数
关系代数的种类:集合运算符,⽐较运算符,逻辑运算发,专门的关系运算符。
1. 集合运算
1)、并:取两个关系包含的所有元组(相同的只记录⼀次)。
2)、差:关系A-关系B=属于关系A但不属于关系B的元组组成的新关系。
3)、交:两个关系的交集。
4、(⼴义)笛卡尔积:关系A (n个元组)x 关系B (m个元组)= 关系A的每⼀个元组与关系B的每⼀个元组依次组合组成的关系(n x m个元组),与矩阵的点乘类似。
2.专门的关系运算
1)、选择:设定条件进⾏选择,条件可以使⽤⽐较运算符构成,多个条件可以使⽤逻辑运算符连接。
2)、投影:⼀个关系中取出若⼲指定字段(属性)的值称为投影。若投影有重复⾏,则取消相同的⾏。
3)、连接:把两个关系中的记录按照⼀定条件横向结合,⽣成新的关系。常利⽤两个关系的公⽤字段进⾏连接(称为⾃然连接),将两个关系进⾏笛卡尔积运算,去除重复属性列。
4)、除运算:关系R(X,Y)和S(Y,Z),R÷S=元组在X上的分量值x得象集Yx包含S在Y上的投影的集合。(象集:⼀类属性的⼀个分量对应另⼀类属性的⼀个或多个分量)。
⼗⼆、规范化理论
1.规范化:关系中所有字段不可分割,数据项不能含有多个值。
1)、第⼀范式 1NF:满⾜规范化最低的要求。
2)、第⼆范式 2NF:满⾜第⼀范式的前提下,所有的⾮主关键字完全依赖与主关键字。
3)、第三范式 3NF:满⾜第⼆范式的前提下,每个⾮关键字不传递依赖于主关键字。
4)、⼀般规范化到3NF就满⾜需要了,更⾼规范化的还有BCNF、4NF、5NF。
2. 数据库语⾔
1)、数据库系统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语⾔:数据定义语⾔、数据操纵语⾔。
2)、数据定义语⾔(DDL)⽤于定义数据库模式;数据操纵语⾔(DML)⽤于访问和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增删改查)。
3)、数据操纵语⾔分为过程化DML(指定数据和获取途径)和陈述式DML(只指定数据不提供获取途径)。陈述式更易学易⽤,数据库系统会指出⼀种访问数据的⾼效路径。
3. 数据库设计
概述:对具体的应⽤系统,设计优化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和物理结构,并建⽴数据库和应⽤系统,使之有效的存储和管理数据,满⾜各种⽤户的信息管理要求(存储、管理)和数据操作要求(增删改查)。
4. 数据库设计的⽬标
为⽤户和各类应⽤系统提供⼀个信息基础设施和⾼效率(存取效率、空间利⽤率、运⾏管理效率)的运⾏环境。
5.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1)、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规则: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分基础数据(最⼤、最繁琐、最细致的⼯作)。
2)、结构设计与⾏为设计相结合:就是将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数据的处理结合起来。
6.数据库设计的⽅法
1)、新奥尔良法:把数据库分为若⼲阶段和步骤,采⽤辅助⼿段实现每⼀过程(迭代和逐步求精)。有点程序设计的味道。
2)、基于E-R模型设计数据库。
3)、3NF设计法:⽤关系数据理论设计逻辑模型。
4)、ODL(Object Definition Language)⽅法:⾯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法。
7.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需求分析
a、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最困难、最耗时。
b、重点在于调查、收集和分析⽤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c、调查⽅法: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介绍、设计调查表(问卷)、查阅记录。
2)、概念结构设计:⽤E-R图进⾏描述。
3)、逻辑结构设计
a、将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关系、⽹、层次)。
b、向特定的DBMS进⾏数据模型转化。
c、数据模型优化
d、设计⽤户⼦模式
4)、物理结构设计
a、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b、对物理结构进⾏评估:设计多个⽅案,从时间、空间、维护和⽤户要求进⾏权衡。
5)、数据库实施
a、定义数据库结构:根据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定义语⾔(DDL)来描述。
b、数据装载:筛选、转换格式、输⼊、校验。
c、编制与调试应⽤:使⽤模拟数据进⾏调试。。
d、数据库试运⾏: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6)、数据库运⾏和维护(主要由DBA完成)
a、数据的转储与恢复:定期对数据库和⽇志⽂件进⾏备份。
b、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根据实际⽤户的需求设置不同操作权限(安全),由于应⽤环境的变化,数据库完整性也会变化,需要不断修改。
c、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d、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增删改查、垃圾回收,提⾼系统性能。
⼗三、总结
总结⼀下学习access的⽅法,主要有以下⼏点:
1学习计划要明确,根据⾃⼰的实际出发。
2 从应⽤出发。学习的⽬的就是为了使⽤,应把学到的每⼀点应⽤于实际操作。
3要多了解相关信息,多思考,多提问题,多问⼏个为什么,要学以致⽤。
4利⽤⽹上资料的指导、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