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国际商务财会》2023年第5期
如果再往深层次分析,小米的性价比,本质上是商业效率得到提升。首先,因为有了最直接有效的电商渠道和线下旗舰店,硬件的销售成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从而促成非常可观的销量,这是销售效率的提升;其次,由于销量的增加,小米所有供应链企业产生了“鲇鱼效应”,它们不得不跟上小米的节奏,这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最后,因为硬件的销售为小米创造了巨大的用户流量,而这些流量都是互联网服务实现盈利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口碑和提供更完美的用户体验,小米一直在驱动自身不断地进行系统优化,以最终实现总体效率的最优化。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的本质是把商业效率摆在第一,只有具备超高的效益、永恒的效率,才能保持永恒的性价比”,而引发一场深刻的商业效率革命正是雷军创办小米的直接驱动因素。
总之,小米独特的商业模式给小米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不仅表现在小米赢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好感上,也表现为买小米产品的用户在不断增加。这就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小米商业模式的优势所在,也是所有小米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回到现实的选择,是“望梅止渴”般的无奈
根据小米集团的年度报告,2018—2020年的硬件综合净利率均为1%以下,2021年为2%以下,如果仅从字面数据来看,小米确实是完美兑现了承诺。但是,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果,外界对小米的质疑绝不是空穴来风。至于5%为何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我们需要通过同行比较来寻
原因。
(一)国际国内同行硬件综合净利率的比较
如图3所示,2018—2021年,苹果的硬件综合净利率最高达到了21.04%,最低为16.82%,出
现小幅度的下滑主要是受疫情
方面的影响,随着2021年疫情形势有所好转,其硬件综合净利率也随之提升,是所有手机中硬件综合净利率最高的。三星和苹果的趋势有相似之处,最高时达到17.53%,最低时为9.02%,虽然2019年有较大幅度下跌,但往后也有明显回升。华为前三年几乎“波澜不惊”,均保持在3.9%左右的水平,而2021年出现异常性的反弹主要由于出售部分业务的收益、经营质量的改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反观小米,虽然2018—2021年硬件综合净利率均为正数,但通过计算,总体净利润率分别为4.89%、5.60%,5.29%和6.71%,这说明在全部利润中,硬件净利润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二)小米硬件净利率的现实选择
至于海外手机品牌与国产手机品牌之间会产生如此差距,是因为手机定位的市场不同,高端市场主要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手机巨头所垄断,而国产手机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比如在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手机跟踪数据中,按收入份额计算,前10的席位苹果和三星共占据了9个,只有华为的Mate40 Pro 是国产手机中唯一入榜的。
从利润率来看,在中国本土,2021年第一季度苹果的份额虽然仅有13%,但却赚取了接近66%的市场利润,而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总和达到了67%,却只分得17%的市场利润,如果分摊至每个手机品牌之后,实际利润率会更低。归根到底,还是市场对国产手机品牌的认可度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就像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苹果的高售价会表示理所应当,而如果国产手机定价过高,可能只会引来
吐槽声不断。
 图1 2010—2016:小米“铁人三项”         图2 2017至今:小米新“铁人三项”
综上所述,关于小米承诺的“硬件净利率不超过5%”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不仅自身的实力在目前看来还远无法达到,而且大多国产手机也同样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评价雷军在说“漂亮话”的,不是没有道理。
三、锁住硬件净利率底线,却不压榨股东的利益
对于小米的承诺,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把硬件净利润率永远控制在5%以内,究竟会不会对股东的利益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从长远来看,股东的利益是有保障的。
(一)归属于大股东的利润呈现良好态势
随着小米上市以来的良好表现,经营呈现较佳状态,其年度利润逐年提升,股东得到的回报也随之提高。从其报表来看,小米年度利润自2018年开始扭亏为盈,2019年增速虽有所下跌,但并未影响到2020年的大幅提升,而2021只有小幅度下跌,对最终经调整净利润的增长无较大影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与年度利润的变化趋势基本重合,至于年度利润会微小于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是因为非控股权益也就是少数股东权益为负数,导致两者相加得出的最终年度利润会小于大股东应占利润。尽管如此,这些数据依然能够表明小米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大股东的基本利益,
而在对小股东方面,也并未出现侵害
其利益的行为。
(二)净资产收益率未来可期
净资产收益率表示股东们每投入
1元钱所能赚取的利润,反映了股东
权益的收益水平,体现自有资本获得
净收益的能力,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
有资本的效率。ROE指标值越高,说
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在销售净利
率的变动幅度在1%~2%之间波动的
情况下,小米通过高效的总资产周转
率以及并不算高的财务杠杆,将ROE 维持在了10%以上,2021年更是达到了16.86%。而对比苹果、三星和华为等企业,虽然它们的ROE 都普遍高于小米,但总资产周转率在小米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2021年三星略高于小米除外)。相反,观察财务杠杆方面,只有三星不及小米,而华为和苹果是小米的1~2倍不止。由此看来,小米的ROE算是健康水平,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与同行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意味着股东只要长期持有小米,未来的收益并非不可观。
四、两大“法宝”,撑起小米利润的一片天
正所谓“底气足,腰杆子就能挺得直”。小米之所以敢对外做出这样的承诺,其创造利润的两大法宝功不可没。一是具有小米“硬件”之称的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二是互联网服务。在这两大业务板块的相互加持下,小米不仅向外兑现了承诺,同时也实现了每年净利润的正增长。更全面来说,小米并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一)市场占有率与营业收入不断增加
根据小米2018—202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智能手机占收入比重维持在59%~65%的区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则维持在25%~30%的区间,两者总和占到总收入的90%左右,是小米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与收入形成正比的是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务报表
图3 2018—2021年苹果、三星和华为的硬件综合净利率
34
《国际商务财会》2023年第5期
销量、平均售价的增长。如表2所示,2018—2021年小米的智能手机销量从1187万台增长至1903万台,增长率超过60%;平均售价(ASP)从959.1元
增加到1 097.5元,增长率达到14.43%。不断增长的数据,代表着小米的市场占有率与营业收入不断增加。
(二)互联网服
务毛利率高且用户数增长迅速
尽管互联网服务为小米创造的收入只占不到10%,但通过计算毛利率,发现贡
献毛利最多的业务却是互联网服务,2018—2020年均在60%以上,2021年甚至上升到了74.07%,远超硬件业务的毛利率,如图4所示。这说明硬件只是小米打开互联网服务的窗口,互联网服务才是小米赚
取利润的“杀手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如此庞大的硬件收入规模,互联网的收入也不可能得到保证。而互联网业务能为小米立下这样的汗马
功劳,与其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离不开关系。如图5所示,2018—2021年,MIUI 月活跃用户从2421万人增长到5089万人,已连接的IOT 设备也从1509万台上升到了3248万台,相当于平均每一台手机连接2台IOT 设备,平均每人连接1台IOT 设备。正是因为小米得到如此多“忠实粉丝”的支持,才让小米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海涛.一往无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90-295.
[2]何振红.独家对话雷军:很多人没看懂小米[J].中国企业家,2020(5):6,8-21.
[3]李亚婷.雷军的野心时代[J].中国企业家,2017(24): 6,24-37.
[4]李碧雯.小米爬坡[J].中国企业家,2018(14):6, 24-33.[5]马钺.雷军的5%和王石的25%[J].中国企业家, 2018(9):2.
责编:险峰
数据来源:小米集团报表                             
图4 2018—2021年小米各业务毛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小米集团报表
图5 2018—2021年小米活跃用户情况
表1 2018—2021年小米主营业收入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
20212020
2019
小米发布会2021
2018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智能手机  2 088.6963.62%  1 521.9161.90%  1 220.9559.32%  1 138.0065.06%IOT 与生活消费
产品849.8025.88%674.1127.42%620.8830.16%438.1725.05%
互联网服务282.128.59%237.559.66%198.429.64%159.569.12%其他
62.48
1.91%
25.09
1.02%
18.14
0.88%
13.43
0.77%
数据来源:小米集团报表
表2 2018—2021年小米手机硬件情况2021年
同比增速2020年同比增速2019年同比增速2018年手机销量(万台)
1903
29.81%146617.66%1246  4.97%1187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 (元)  1 097.5  5.55%
1 039.8
6.11%
979.9
2.17%
959.1
数据来源:小米集团报表
【摘要】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的家电制造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但随着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众多竞争者蜂拥而至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转型对于传统的家电制造产业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纷纷开展了海外并购以便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文章以美的集团并购库卡为研究案例,对其并购动因和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研究,出案例所带来的启示并应用于家电行业,以求更好地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并购动因;并购风险【中图分类号】F426.6;F272.5
一、案例企业简介
(一)美的集团
1968年,美的集团于广东省佛山市成立,最初为美的电器,以生产汽车零配件为主营业务,1980年,美的集团开始正式进军家电行业,并于2013年9月18日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旗下拥有两家子公司,此后,美的集团便开始大量从企业外部吸收资金,并不断拓展业务种类和企业规模。2016年,美的集团首次入围《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位列第481位。2019年,美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2782亿元,位居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2022年美的集团于《财富》名单的排名上升至245位。截至目前,美的集团已经在全球拥有200多家子公司,35个研发中心及科研基地,其业务范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在新兴产业方面,美的集团不断增加对智能产品的投资,实施“双智”战略,努力进军机器人领域,不断适应日新
月异的科技环境和市场环境。现如今的美的集团已然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库卡集团
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于1898年成立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建立初期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城市以及室内照明,但不久之后,库卡集团就开始涉足焊接工具及大型设备和容器的生产及制造。1973年,库卡公司研发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80年,库卡集团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营业务为汽车领域的机器人业务,其余业务覆盖能源、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现如今,库卡公司的业务已然覆盖全球,在全球拥有20余家子公司,旗下拥有上万名员工。
二、并购过程
早在本次并购的两年以前,美的集团就已然开始为本次并购做准备。美的集团在此次要约收购前,已经通过其全资子公司MECCA持有了库卡集团13.51%的股份,成为了库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2016年5月,美的集团先后三次召开董事会,提出并通过了并购库卡集团的议案。2016年6月,美的集团正式启动对库卡集团股份的要约收购。此时,库卡集团的最大股东Voith集团持有着库卡集团25.1%的股份,在当时的情况下,这
我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
动因及风险探析
——以美的集团并购库卡为例
郭宣泽 多宇阳 李爱华
(沈阳大学)
本文作者李爱华系沈阳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会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