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方言新闻的生存与突破
作者:徐琳燕
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3期
    徐琳燕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 全球数字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带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在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新闻内容的生产、加工、消费等具有更大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立足于地域特的方言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浪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是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方言新闻;本土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105-02
    21 世纪初,在要求方言进入广播电视的呼声中,浙江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了一档特电视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开启了用方言播报新闻的先河,并取得了不菲的收视效果。在示范效应的鼓舞下,一些电视台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纷纷尝试开办方言节目,就以方言繁杂的浙江为例,几乎每一个地方台都有一档自己的方言新闻节目,方言新闻在短时间内呈现一种勃兴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带领我们进入大众媒介的“新一代”。从微博的“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再到基于位置的“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插件,社交媒体成为草根平民传播信息、表达呼声的最佳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传统媒体的方言新闻节目还未崭露头角,便被抢去了风头,更是因其地域性、资源少等缺点,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发展境地。传播生态系统的变化,给传统的方言新闻节目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为节目制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是这种机遇并非偶然,需要我们以更加崭新的方式来实现发展和突破。
    1 方言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现状
    方言新闻节目从兴起、高潮到逐渐回归平淡,已经走过了10 多个年头。在新技术的重重打击下,如今收视率保持持续上涨的节目可谓寥寥无几,大部分的方言类新闻节目都在经历着受众的不断流失以及收视率的大幅度回落。
    1.1 节目的受众流失自己可以开网站吗
    在施拉姆的大众媒介传播模型中,大众传媒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受众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劝服式的传播效果,将信息的生产、加工、流通、选择权交给受众。相比于电视媒体每天固定时间段的播出,手机移动端碎片化的传播形式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再加上、热门微博等的出现,许多突发性新闻都通过互联网来发布第一消息,互联网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这对于以电视为载体的方言新闻节目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例如南宁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有话日日倾》以及梧州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都是因为受众的不断流失,最终走到穷途末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方言新闻节目所面临处境的重新思考。
    1.2 地域局限性突出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它的传播功能受到时间、空间或者对象的制约。方言新闻节目把本地观众作为主要市场,受众面较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小众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为了迎合本地受众、体现本土特,方言新闻节目选取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本土,与大范围相比,小范围视角内具有吸引力的新闻线索相对较少,新闻资源较为匮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方言新闻节目将取材局限在繁琐的生活琐事上,而忽视了对国家大事、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严肃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只适合报道一些市井新闻和百姓的家长里短,而无法驾驭严肃的经济、政治新闻报道,增加了选材的局限性。
    1.3 内容逐渐趋于娱乐和媚俗化
    首先,负面题材过多。以受众为出发点生产媒介产品,如果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把庸俗的东西作为卖点,这就偏离了节目本身的定位。近年来,许多方言新闻节目,在题材的选择上,大部分都存在着负面新闻过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还渲染社会毒赌黄等社会阴暗面,使受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符。
    其次,带有表演成分的主持风格。很多方言节目的主持人以前都是曲艺艺人或者演员,例如《师爷说新闻》的郑师爷以前是绍兴曲艺班平湖调的传人;《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周志华是国家一级演员,十八笑星之一;《施斌聊斋》的主持人是一位优秀青年弹词演员,擅刻画人物形象。他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主持训练,主持节目时可能会带有娱乐表演的成分在里面,使新闻趋于娱乐化。
    2 方言新闻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突围之路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方言新闻节目依然存在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方言本身虽然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和工具,却承载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延续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生态系统的变化并没有阻止我们去制作高品质的新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瓜分方言电视新闻原有受众的同时,还为方言新闻节目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融合”浪潮中把握机遇,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方言新闻节目的自救自新之路。
    2.1 从“单屏”到“多屏”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提出,他指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介组织正在慢慢走向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言新闻要发展和生存下去,就必须采取兼容并包为端口接入,架起新媒体与方言电视节目之间的桥梁。这意味着方言新的姿态将一切可能的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把、新闻网站、App 等作闻节目必须完成从“单屏幕”到“多屏幕”的转变,叙事方式从单一媒体向跨媒体转变。
    时效性弱、节目时长受限制、传播渠道单一依然是方言新闻节目面对的难题,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存在的缺陷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给方言新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长和内容的限制,同一个新闻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多屏幕”进行多渠道的传播,从而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的出现弥补了方言电视节目与受众互动不足的缺陷,它不仅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分享式信息推送,同时也为媒体和用户提供了“一对一”的沟通对话功能。
    2.2 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
    从传播的角度看,方言传播是分众传播、地域传播的手段。而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本身在交流传播中是相互融洽的,在新媒体时代,方言本身如果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可以转化为覆盖更多人、更多民族的普通语言,换句话说,通过数字网络平台,边缘文化也有可能转化成为主流文化。
    方言类新闻节目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与受众沟通交流之“桥”,又是阻碍沟通之“墙”,很多学者都认为,它的出现和发展虽然满足了本地受众的“方言情结”,但是对非方言地区的人员来说,却是一种排斥和隔离。但在笔者看来,只要换个角度,这面阻碍沟通之“墙”,也许就能够崩塌,成功的方言新闻节目可以突破语言和年龄的界限,为更多的受众体服务,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外来人口来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身份- 认同”危机,为了能够克服这种危机,他们甚至会专门去学当地方言,而收看方言新闻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任何语言都是共通的,只有不断地交流、融合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方言,同样不应被地方性所局限,而应该和普世性的主流语言相勾连,逐渐进入全民族的共同想象。在移动新媒体时代,方言的价值渐渐被受众所认同,从2015 年的电影《老炮儿》到最近的《火锅英雄》,都使用了普通话和方言的结合模式,呈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少人担心方言会阻碍交流,但实际放映过程中,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茬架”“扛雷”这些老北京人口头的俗语或者“婆娘”“啥子”这些只有重庆人才懂的语言,现在也许会出现在广东人、江浙人口中,从而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语言。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也给了地方方言节目有了一个发挥的契机,使边缘文化“主流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莹.从方言节目看分众传播的兴起[J].今日南国,2008(85):109.
    [2]陈力丹.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悖论[N].人民日报,2015-10-11(005).
    [3]王健.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3):50.
    [4]周静.“真实的力量,民间的智慧”——方言新闻节目的文化语言思考[J].新闻知识,2011(10):10.
    [5]刘颖悟.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理论探索,2012(1):73.
    [6]张秀华.方言节目要做本土文化的代言人[J].中国地市报人,2014(7):84-8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