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题论坛
2016年第4期
总第175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冶金高校一直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支撑、引领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令人瞩目的特和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冶金高校如何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战略发展路径,更好地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冶金高校办学定位面向冶金行业企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适应性与冶金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匹配度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冶金行业企业人员构成中占据主流。毕业生进入对口的冶金行业企业后,逐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高层领导者,为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冶金高校具有为冶金行业生产实践服务的优良传统,应用研究与开发是科研重点,科技队伍长期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了解并解决冶金行业技术难题的优势。冶金高校不论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冶金行业重点、横向科技任务,还是基础研究等科研任务,大多有较明确的为冶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应用目标,有力支撑了冶金行业的发展[2]。
冶金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在探索科技发展前沿与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冶金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机构调整等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智力支持。
一、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原冶金部高校一部分调整为教育部管理,一部分划转地方政府管理。由于未及时强化分类管理,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单一,部分冶金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只能向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在同质化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特和优势逐渐丧失[3]。
(一)办学特弱化
在高等教育竞争中,部分冶金高校过于看重各类排名,注重了排名的外延,忽视了排名的内涵,逐渐在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出现了“去行业化”的办学思想。盲目“综合化”,不断追求学科全、规模大,扩展学科领域,致使学校资源投入分散,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难以巩固,学科的传统特渐失,新兴交叉学科又难以做强,处于“优势不明显、特不鲜明”的尴尬境况。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客观反映出各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实力,从中可以了解冶金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4],见表1-表3[5]。
从表1可看出,冶金高校传统优势学科已受到其他高校的冲击,比较优势减弱。
从表2可看出,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方面,冶金高校竞争力仍显不足。
(二)社会影响力下降冶金高校划转到地方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指导和扶
冶金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贾东风1 范芙蓉2 张靖慧1
(1.东北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辽宁 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分析了冶金高校的困境与机遇,提出了集聚优势资源,打造特学科,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特、学科特、行业特、区域特等,建设高水平、有特的冶金高校发展战略。关键词:冶金高校;优势;特;发展战略
中国冶金教育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专家专题论坛
2016年第4期
总第175期
持逐渐减少,相对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6];各类大学排名和评价体系强调综合排名,体量小的高校受到 “不公正待遇”,很难争取到相应资源,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通过表3可看出,除中南大学外,大部分冶金高校社会声誉呈现下降趋势。
二、发展机遇
(一)科技发展需要高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为促使高校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7]。
“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
(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高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985工程”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有关“985工程”学校,增强高校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问题,加强与有关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攻关等方式,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8]。
(三)特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育部2011年直属高校咨询会上,刘延东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特发展,实行分类管理,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争创一流[9]。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10]质量与特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国家从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强对高校办学特培养的指导和引导,这为冶金高校进一步密切与行业联系、保持和彰显行业优势和特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战略选择
(一)集聚优势资源,合力打造特学科综合性大学与行业特大学相比,虽然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多,但学科门类也多,建设资源极易分
表1 传统优势学科排名情况
学科名称
评估轮次参评高校数排名前5的冶金高校数
冶金工程
第一轮
65第二轮93第三轮124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一轮
491第二轮692第三轮981矿业工程
第一轮
103第二轮133第三轮
16
3
表2 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前5学科情况学校名称
学科名称排名百分位次,%
中南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
314.2护理学
410.2测绘科学与技术527.7交通运输工程520基础医学
511.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110安全科学与工程419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2
2.4
表3 部分冶金高校社会声誉情况学校名称社会声誉排名综合排名2005201520052015中南大学35201519
东北大学28302828北京科技大学2940444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43154157157武汉科技大学125137179179昆明理工大学
121
135
110
118
专家专题论坛2016年第4期总第175期
散,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只有集中优势资源,把特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才能使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1]。冶金高校的办学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特优势学科的“专一性”,有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若干代表国家先进水平和战略需求的特优势学科;具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科研队伍,科研实力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具有培养行业精英人才基础和条件,培养人才取得了行业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冶金高校应在既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集中优势和资源,把特做强、做精,做到顶尖水平,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建成特学科,走由“大”而强、专而精的发展道路。
(二)强化学校特,建设独具特的高水平大学
1.凝练文化特
大学的文化特是经过长期历史岁月积淀而成的、独特的文化印记,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1]同样,一个没有用特文化的大学难以强劲发展。大学文化特的形成要注重挖掘历史,凝练特,对优秀文化加以弘扬。大学的优秀文化应从学校历史以及体育、人文等的文化方方面面加以提炼和传承,形成独树一帜的大学文化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训、校徽、标识等表象。此外,要积极吸收国内外高校优秀文化,结合自身实际,转化为自身特,才能更好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快速发展。
2.强化学科特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强学科实力和水平的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的“名片”,也是学科特的综合体现。纵观世界知名大学均有一些个性鲜明、特突出、各有所长的学科,如牛津大学以神学、古典文学见长,剑桥大学则物理学、生物学突出,哈佛大学以商业管理、政治学闻名。由此可见,要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必须做好特学科这篇文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选择最能发挥本校优势、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成
果的一两个学科,重点发展、率先突破、形成特,快速取得世界公认,铸造学校的知名品牌。
建设高水平、有特的学科需不断凝炼学科方向,巩固学科优势。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并按照学科-平台-问题-团队-人才五位一体模式,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瞄准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进学科交叉和学科调整及整合,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构筑优势平台,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巩固、提高优势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学科的鲜明特。
3.深化行业特
高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密不可分,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开拓科研创新视野,产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也可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高校要通过与行业建立长期协调合作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支持和促进特、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12];加强与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机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把握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最新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体现行业特点,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校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与行业战略发展同向同行,紧密衔接行业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相关学科植入行业基因,才能形成并凸显较强的行业特。
4.发挥区域特
冶金高校的成长,不仅受到国家整体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也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产业结构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座基紧密相关。就3所“211”工程冶金高校——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而言,他们分处3个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中游经济带,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经济振兴战略。冶金高校应在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行业发展变化状况的同时,注重立足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等学校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学科布局和调整,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的冶金高校学科结构,将冶金高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专家专题论坛
2016年第4期
总第175期
参考文献:
[1]陈治亚.行业特型大学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
育,2011(22):16-18.
[2]赵沁平.发挥行业特高校优势,为行业科技进步做出更大
贡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5):48-50.[3]苑英科,李荣高.水平行业特型大学建设与行业发展研
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2-35.
耐用的小企业网站建设[4]张武军,王勇.从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看冶金高校学科发
展现状[J].中国冶金教育, 2012(2):9-13.
[5]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4-2012年学科
评估结果[EB/OL].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www.cdgdc.edu/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2015-11-04.
[6]党传升,吕廷杰.提升行业特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3(3):98-102.[7]张冲,秦竹,李继红.浅析协同创新中的高校职责[J].中国
高校科技,2013(4):20-2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2):110-114.
[9]刘延东.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创高
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08-16(1).[10]童世骏.发扬和建构中国高等教育的特与传统[J].中
国高等教育,2014(3):62.
[11]刘先春,张思源.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5(6):37-40.
[12]马建.行业特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路径选择[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7):7-8.
的开放提供大力支持。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中心实施了科研团队进平台、科研项目进内容、科研成果进教材,实验内容与产业技术进步相同步的“三进一同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措施,进一步丰富实
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项目16项。
四、实验教学团队构成
中心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及信息技术研发水平高的教师队伍。55人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1人(正高17人),硕士以上学历48人(博士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35人,专职教师41人,兼职教师8人,企业教师6人,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15人,具有企业工程背景28人,从事信息技术研发18人。
教师的学科专业涵盖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化工、信息工程等。学缘结构主要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冶金研
究院所及企业。年龄结构:50岁以上11人(20%),40-49岁18人(33%),30-39岁22人(40%),30岁以下4人(7%),平均年龄41岁。
参考文献:
[1]重庆科技学院.2014年国家级高校实验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申报材料[EB|OL].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mc.cqust.edu/course/test/,2014-05-16.
[2]廖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8):54-55.
[3]袁晓丽.冶金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
育,2011(6):51-53.
[4]沈小雄,贺晖. 加强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J].交通高教研究,2000(2):38-39.
[5]郭佳.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与途径[J].实验科学与
技术,2003(2):33-35.
[6]潘清林,黄继武,徐国富,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
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改革与探索,2009,28(1):11-14.
[7]孙会兰.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
教育,2014(24):97-97.
[8]何静.冶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创新
与创业教育,2014(5):49-51.
[9]白海龙.冶金类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3):85
(上接第9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