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研究
作者:杨卫星
来源:《职业·下旬》2019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一体化教师队伍培训、管理和评价机制,以期规范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2025年中国制造》提出:坚持“人才本位”的基本方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各级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
        〔2009〕86号),促进技工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加快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背景
        一体化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一体化教学无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在教学过程等教学环节上均有颠覆性的变革。一体化教师是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践行者,这就意味着将有相当部分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向一体化教师转变,建设一支既能讲理论又会指导操作的高素质一体化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其建设和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
        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各个学校在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多不足,对技工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带来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一体化教师培训机制尚未健全,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校的师资培训不成体系,规划的培训内容不够合理,培训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建设的结构不合理,金字塔结构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且影响力不足;一体化教师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一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历相对较低,理论教学水平有限,而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但缺乏教学工作经验;实习指导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理论课教师动手及操作能力不强,两者离一体化教师的“文武双全”的要求均有差距。
        2.一体化教师的认定、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業能力建设司于2013年9月发布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对一体化教师进行了定义与分级,并界定了各级一体化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但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对一体化教师的认定标准差异较大,对一体化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千差万别,亟须建立科学规范的一体化教师认定、评价、激励机制。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或者评价结果缺乏公平和客观性,必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
        二、主要目标
        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二是健全一体化教师的评价认定、激励机制。
        三、实施过程
        1.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
        笔者学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了《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加以完善。
        (1)依据专业教师梯级架构理念,合理确定一体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派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互动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桥梁作用。选派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采取挂职锻炼、顶岗作业等形式,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和应用情况,充分了解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岗位素质,积极参加项目研发,从而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并将其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掌握行业动态,有效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和一体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外聘教师的管理,组建一支思想素质高、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外聘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从企业有目的地选拔思想觉悟高、技术精湛、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根据选拔人员的情况聘用为专业理论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甚至是一体化教师,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及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重大决策,提高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学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拓展校本培训潜力,培育一体化教师。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等活动,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年轻教师的成长;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技能竞赛;重视教师外出培训,根据课程需要或培训计划,组织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到相应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学习进修;鼓励教师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考取高一级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四是重视专家级教师培养,构建合理的专业教师梯级架构。专业带头人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体化教师队伍中的专家,引领一体化课程改革,肩负着专业建设的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遴选及培养工作。
        在遴选工作中,要坚持公平竞争、公正评选原则,采取个人申报—公开述职—评价打分—业绩调查—领导小组审议—公示等程序,确立专业带头人人选。学校应在职称评聘、外出学习等活动中优先安排,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带动能力,通过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进程。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平台,开展好教学研究、技能培训、技术公关、教师培养等工作,提升一体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水平。
        (2)完善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
师标准(试行)》及学校具体情况,规范、完善《一体化教师培养标准》,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考核—总结—修订计划五个步骤对一体化教师的培训进行管理。
        在学校《一体化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明确年度培训时间及地点、培训目的及内容、培训形式及过程基础上,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说明。一体化教师的培训依据年度培训计划,以培训班、专题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培训。建立个人培训记录,将培训过程进行量化,作为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的依据,激励教师主动学习。培训实施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训工作总结,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培训总结等相关材料。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修正培训计划,以更好地提升一体化教师的知识技能及业务素养。
        2.一体化教师的评价认定、激励机制建设
        (1)一体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内容。一是思想道德素质。热爱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和教育事业;爱护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情感变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是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一体化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体化教师学上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熟练掌握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研究和探索技工教育规律的能力。
        三是技能素质。一体化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能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能将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规程和职业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关知识;能将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等专业知识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现代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生产技术。
        (2)一体化教师任职条件和工作标准。依据《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结合学校当前实际,启动制定《一体化教师培养标准》等系列相关制度,旨在建设一支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谙熟本专业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生产实际,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严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度的制定将围绕学校对一体化教师的能力达标要求,从课程胜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制定认定标准及实施细则。通过制度导向,将一体化教师培养成企业型教育工作者、教育型的企业技术能手。
        (3)完善一体化教师评价体系,创造一体化教学团队成长环境。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按照评价标准的主要指标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公平、公正、公开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全校一体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关系到一体化教学改革成败,直接影响学校培养质量,对学校整体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校应创造有利于一体化师资队伍良性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环境。为一体化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资金、福利、职称等方面的保障,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校领导重视,职责明确,确保落实;加强校企业合作,落实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把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为学校工作重点;学校给予资金保障;从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多方面激励教师,營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四、取得成果
        通过两年来在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方面的探索,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并完善了学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主要包括以下14项制度,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计划》《一体化教师培养标准》《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教师考核标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遴选办法》《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培养方案》《教师进修规定》《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活力课堂”系列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案》;二是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三是激发了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四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技工学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