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考试方法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不足,提出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应遵循的五个指导思想。
关键词:考试;计算机基础;改革方案;教育评价;过程考试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构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很多高校一直沿用笔试考试的方案,因为操作容易,易于管理。多年的考试发现了学生成绩和实际能力倒挂的现象,考试不怎么好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却很强,而考试很好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却一般,甚至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有的学生程序设计课程的高分通过,但是却不能编写一段完整的代码、编写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更别说有程序设计的思想。很多高校相关教学单位已经意识到单一的考试带来的系列问题,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成为同行共识。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我校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改革方案。实践证明,方案是切实可行有效的。
1问题原因分析及指导思想
学生不会打字,不会编辑与修改程序,甚至相当多的学生连程序如何在编译环境中运行都不会,而且所占的比例不少。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校和教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经过深入总结发现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几个问题:(1)上机实训时间安排过少,以前一门课只有12个学时的课内上机,学生得到训练太少;(2)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验指导书,学生上机时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在一个单元(2学时)的实训中基本什么都没有学会;(3)单一的笔试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认为实训意义不大,只要肯花功夫去背,考试定能过关,运气好的话还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于上机实践不记入考试成绩,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流于应付。这样,很好地解释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应用能力相背的现象。经过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商,学生的上机实践学时从12学时增加到了36学时,教学单位也编制了操作性强的上机实验指导手册。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平时上机+上机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在进行考试方案的改革的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当今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成果,注意区分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学生的区别,注意普通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的区别,注意统招生与二级学院学生的区别。这次考试改革,还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方案的五个有利于指导思想:即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
操作水平、有利于推进整体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我校大学生计算机的文化素质等。这也是实施考试改革方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考试方案的选择与实践
考试方案改革成功与否与各方面参与人员、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方案实施过程有重要关系。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改革的阻力大小,通过分析不同课程开设的目的和特点对不同课程采取适于的方案,通过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掌握了改革成功的关键问题。
2.1改革方案民意调查
考试方案的选择不能仅靠行政手段,还应该听取所有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等的意见,只有得到各方面大部分人的认同,考试方案改革才有成功基础。为此,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详细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得到了参与人员的有效配合。任课教师有效样本15份,专业教师有效样本35份,学生有效样本1857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 考试改革方案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支持考试方案改革的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都为100%,学生为71%,只有12.5%的学生完全反对改革。说明考试方案的改革能得到考试各方面人员的支持,这是顺利实施改革的有效保障。
2.2不同课程考试方案的选择
在设计和实施考试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几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同与不同点,设计了不同的考试方案。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引论对新生而言,学习难度相当大。除了基本理论外,课程都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对于培养新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非常重要。考虑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加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引论的实践考试,两门课的实践考核方法、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过程化考试的思想,详见表2。考试方案实施后,在上机实验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准备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实验时,都能认真完成具体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平时上机成绩记入期末考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操作实践能力也得到实实在的
提高。以前上机实验课中大部分学生都在玩网络聊天或玩游戏的局面得到改观,考试结果也表明考试方案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两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能设计完整的简单的应用程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序设计思想,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和调试的一般方法,具有学习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的能力。考试方案设计详见表2。这两次考试结果显示改革方案效果不理想。分析发现,开卷考试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学生误以为开卷考试很简单,所以投入的复习很少,或者根本不复习,这是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在进行数据结构考试方案研究时,充分汲取了前面4次改革的优缺点。制定了平时上机和实验报告、平时小测、期中开卷考试、期末笔试的方案,分数比例为2:1:2:5。这次改革获得了成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引论数据结构的考试改革方案都比较成功,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的改革近乎失败。虽然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甚至有学校整体学风的原因。但是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成功的共同原因,那就是除了要加强实践考试以外,还要加强平时的过程考试。对于笔试试卷,不仅要考查课程的重点知识,而且试卷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习的规律,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中,对一门课程的全方位的掌握难度相当大,试卷的灵活性要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试卷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选作题目的机会,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兴趣,这样试卷才有一定的公平性。
2.3考试改革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事实表明,在传统的课程结业考试中,一考定结果的方法已不可取。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而言,加强实践考试、改革笔试方法已经取得了同行共识。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关注细节对考试改革方案的影响。
首先,对于上机实践考试而言,有平时上机考试、期末上机考试等。因此不同的上机考试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期末上机考试就可以采用给定操作题让学生完成,如果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即可给分,这种考试简单,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少;而平时上机考试,则应该结合
教学的进程进行,最好是把上机考试、上机实验报告、上机解决问题和上机大作业等因素结合起来评分,这种考试,学生压力较小,能充分调动所有智慧解决问题,成绩评判不宜以简单的对或错作为依据。不仅要重视验证实验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及手段,而且要重视在实验中创新的能力。这种考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大有益处,值得教师付出。大学编程课是学什么的
其次,对于笔试考试方法,也作了一些必要的研究,关键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考试的目的什么?如果是选拔考试,则题目要具备一定的预测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未来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倾向。因此,在题型和内容上需要下足功夫,尽量准确地通过考试区分出不同的层次的人才。如果是课程考试,考试的目的不是区分学生的水平,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应用题应该少考或不考。
第二,考试的对象是什么?考试的对象,即考生。不同的高校的学生基础素质不一样,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考试,也不可能出同样难度的题目考核学生。如清华北大等一流重点大学的学生与贵州大学的学生考同一份试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考试的内容与范围是什么?任何一门课程,一定有其不变的、基础的,但是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要避免挖空心思出题的现象。作为课程的结业考试,只要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什么都考。这样学生才不会去猜老师到底会考什么,不会考什么。考什么应该是确定、明白无误的,如果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就应该能轻松通过。
第四,采用什么题型和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考试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具体来讲有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闭卷与口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笔试成绩相结合等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应该研究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考核的对象等一系列因素。应该使考试尽量合理、基本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状态、技能和能力水平情况等。
3 结束语
考试方案改革基本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几年来,在学校(含信息学院)对整个方案进行了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执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任务和目标明确,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大为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使用键盘进行汉字输入,能够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使用Internet的各种服务
进行学习、交流、收发等,相当多的同学在进校时害怕计算机,通过学习,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越发高涨,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同学基本能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及程序设计的思想,能够完整地编制简单应用程序。
事实证明,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数学、物理等其它课程,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考试方案的改革达到了最初想要达到的五个有利于的目标,其社会意义和取得的社会价值显而易见。试题库建设是考试方案中一件非常得要而有意义的工作,试题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性等也是考试改革研究的重点,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论述。
参考文献
[1] 于信凤. 考试理论研究[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 王建新,姜秀英,董冀. 考试方法[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 徐玖平. 考试学[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4] 王力.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高校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6-39.
[5] 王力. 面向21世纪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2-55.
本文受贵州省教育厅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改革方案项目经费资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