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轨迹曲线拟合可视化分析法(一)
作者:***
内容提要:文章以轮廓分析法为出发点,详细阐述建立在音乐轨迹概念上,采用拟合曲线为音乐作品建模,以实现一种可视化的分析途径与表达方式。该文主要内容有:作为理论背景的轮廓分析法简要介绍和该分析法的理论论证、阐述,包括音乐轨迹概念、音乐参数标准数据格式转换、轨迹的函数和曲线拟合、轨迹的转换模型等。
关键词:轨迹;可视化分析法;曲线拟合;建模;转换理论
刊登于《音乐艺术》2018年第4期,第49~60页
一、 轮廓分析法简述与轨迹
#
一、 轮廓分析法简述与轨迹
1. 轮廓分析法简述
简言之,轮廓分析法是将旋律音型中的矢量音程、音高次序以及由此生成的一系列数据列为集合,通过集合的转位、倒影、逆行、逆行倒影构成各种集合类型与相似关系而来分析音乐作品。1970年代,音乐人类学家查尔斯·亚当斯在《旋律轮廓的类型》[1]中提出了该种方法。1980年代,罗伯特·莫里斯的著作《使用音集作曲——关于作曲设计的理论》[2]、迈克尔·弗里德曼《轮廓分析的方法论及对勋伯格作品的分析》[3]等文献中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新音乐作品分析。
一个曲调或旋律通常可使用音高和节奏参数来描述。[4]在轮廓分析法中,以各音之间相应的高度和发音次序来描述截段中的结构关系。莫里斯和弗里德曼称这样的旋律轮廓结构为“有序集合”(ordered set)。集合中按照音的次序,用整数表示它们的相对高度。当有n个不同音高,0表示最低音,n-1表示最高。因此,例1中的4个谱例都可以表示为集合<2 1 0 3>。莫里斯称这种“有序集”为“轮廓-空间截段”(contour-spacesegment,cseg);弗里德曼则称之为“轮廓集”(contour class,cc)[5]。
例1  4个具有相同“轮廓集”的不同旋律片段
(a)卡特《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第314~315小节;
(b)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op.98)第一乐章,第1~2小节;(c)巴赫《b小调无伴奏第一小提琴组曲》(BWV 1002)“阿拉曼德”,第1小节;(d)古琴曲《幽兰》(《古逸丛书》谱,管平湖定谱,王迪记谱)[6]
以上可见,轮廓集中的2个有序参数本身未有需量化,仅表示相对音的高低、时间的先后。因此,在此分析法中八度跳进与小二度级进视为相同;十六分音符与全音符的时值也视为相同。例1中的4个不同旋律片段用轮廓集均表示为<2 1 0 3 >,它仅显示出旋律中音的进行方向,而无法体现连续音高之间的音程关系与节奏关系。
2. 音乐轨迹
尽管轮廓集可看作是文本及听觉意义上旋律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但轮廓分析法(从其原理、方法论以及结果)能否有助于聆听者的音乐感知?尤其是对几个旋律片段的相似性作出判断时,使用上述分析法还可能会产生一种“反直觉效应”。以此分析例2可得知:(a)与(b)在外形轮廓上完全相同,(c)与前两者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如果将被“忽略”的量化参数(音程、时值等)代入分析之中,那么(a)(c)之间相似性程度将要大大地高于它们两者分别与(b)所构成的相似度。
例2
因此,以轮廓分析法为基础,加入对旋律音程(音的空间性)、节奏(音的时间性)等旋律形态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本文将这样的旋律结构形态表述为“音乐轨迹”(简称轨迹)。轨迹不仅包含音程、节奏等矢量参数,在音高与节奏(时间)构成的二维空间中,更加强调了旋律中以非线性[7]呈现的定位点所模拟的、能直观反映音乐“姿态”的完整路径。音乐轨迹呈现可以通过函数建模,再以函数拟合曲线的可视图像“再现”旋律形态,并且通过对轨迹实现音乐作品的可视化分析。
例3(c)为在XY平面坐标系中创建例1(a)的音乐轨迹图像:X轴对应时间,从左到右前进;Y轴(垂直)对应音高,自下而上升高。当确定了时间和音高的计量单位(刻度),就可以在图上绘制出旋律进行中4个音高的点[例3(a)]。这种图像以及制作过程尽管与现行的记谱法相似,但坐标系要比五线谱拥有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每个音时值(持续时间)的表现可以用点延长线段来表示[例3(b)]。
例3(c)展示出一条将4个点串联起来的平滑曲线图像。它不仅也表示出旋律音高的坐标位置,又能反映实体间离散关系的传统轮廓线不同,它以一条想象中的、具有音乐姿态(gesture)
的平滑曲线,将旋律音高连接起来,在效果上,强调了旋律音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例3
#
二、关于轨迹的曲线参数转换
建立如例3(c)所示的“曲线”涉及相关的两个方面:
(1)两个音乐参数在坐标系中形成曲线轨迹;
(2)在(1)中述及的曲线轨迹的函数方程。
数据可视化的概念
以下将通过乐谱上的符号以及符号的转化来推导曲线方程式。并且使用例1(a)来进行说明和演示。
1. 参数选择与排序
将某个旋律片段进行曲线转化需要通过以下几个必要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两个可量化的音乐参数。如例1(a)选用了时间节奏参数(X轴)、音高参数(Y轴)。
其次,要制定一种方案将音乐参数进行转化,即每一个参数都需要排序与量化。所谓排序,是将所有参数值根据其集合框架进行排列成序。排序的方法很多,例如音高可按从低到高排列;发音点可按先后次序排列;力度可以按从弱到强排列;和弦音可按从底音到冠音排列等。在莫里斯、弗里德曼等人的旋律轮廓理论中,例1(a)的音高序用集合<2 1 0 3 >表示。因此“传统”的轮廓分析方法在参数的排序程序中是适用的。
2. 参数的量化
所谓量化,就是使用一定的方法测量参数之间的间隔与差异。比如音程是音之间的间隔,时值是发音点之间的间隔,响度是两个力度级之间的间隔等。其目的是便于描述参数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任何计量单位都可以用来描述量化。通常,使用半音数(整数)来量化音程,使用四分音符(整数或者分数)来量化时值,等等。因此,参数的量化程序比排序程序更加贴近音乐的记谱法。
无论是对参数的排序还是量化都可以实现对一个旋律轮廓的塑造。排序为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一个理想化、潜在的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不涉及参数值的大小,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量化则确定了参数间关系的深浅度,“基本形态”由此得到丰满,理想化与潜在性被打破,形态被固定下来。在音乐分析实践中,尽管可根据分析的目标来选择哪一种为最合适的方法,但通常情况下,一种综合的方法途径往往最具有成效。
以下将对例1(a)的外形轮廓进行曲线转换。根据卡特音高、节奏语言的特征,分别选择半音数、四分音符作为相应参数的量化单位[8]。设定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横轴)表示时间/节奏(发音点所在时间中的位置),y轴(纵轴)表示音高。由此,谱例中的4个音可以用有序数对(x,y)来表示,并在坐标系中对它们进行定位。设谱例所在第314小节的时间开始于“0”,
并且按照单位“1”等于四分音符时值步进;音高则以中央C(小字一组C或者C4)为基准“0”,每隔半音为单位“1”,则该谱例4个音的有序数对(x,y)值如表1所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