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摘要: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典型代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窘,最终归于失败。究其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威尔逊本人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其中,公众舆论起到了一个很显著的作用。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并使之能为国家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好好反思。
关键词: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原因;公众舆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向国会提出了他为之奋斗的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并且以“十四点”为原则主导了参战双方的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四点”的主要内容是: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国际贸易机会均等、缩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问题、给欧洲少数民族以自决权、建立普遍性国际联合机构(国际联盟)。“十四点”原则是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国外交划时代的重要文件。
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在实践中的困窘
1919 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之间重新分配世界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会议。威尔逊在和会上
积极谋求以“十四点”为基础缔结和约,但整个巴黎和会仍主要由协约国列强主宰,秘密协议、割地、赔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了和会的主流倾向,因而“巴黎和会并没有开出一个威尔逊的太平盛世;它制定的解决方案,看来包含了许多旧时代邪恶”[1](P. 242)。以此看来,威尔逊的“十四点”不仅受到列强的抵制、扭曲,而且在实践中变的举步维艰:
第一,“十四点”的第一项内容:自由贸易原则在和会上遭到英国的抵制。英国虽然勉强接受“十四点”作为交战双方停战的基础,但是坚持对其中的关于海上自由的条款有所保留,它不允许美国借海上自由的名义动摇英国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海上霸权地位。而威尔逊为了争取英法同意将“十四点”作为和会的基础,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了英国在海军问题上的“特殊利益”。这样,他的所谓自由贸易体系实际上已经折中了。
第二,“民族自决”原则实施起来不像“十四点”中说的那样简单。首先,根据民族自决权战胜国重新划分欧洲领土。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将一部分领土划分出去后,疆域缩小14.3%。“以民族自决为名的这个重整过程结束后,受帝国统治的人民其人数几乎不低于奥匈帝国时代,差别是他们分散于更多、更弱小的民族国家内,使这些地区更加不稳定”[2]( P.230-231)。其次,欧洲领土重新划分后,由于东欧新兴小国的出现,俄国退出东欧,而东欧小国无力牵
制德国,德国反而摆脱了一战前“在东西两面均有强国压境,不论向东向西,只要向外扩张一定会遭遇强邻,或是法国、奥匈帝国,或是俄罗斯”[2](P.232)的局面。因而,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了,其地缘战略优势空前强大。最后,在取消旧殖民体系的问题上,更是美国同英法等国矛盾的焦点。结果,威尔逊的方案在英法等国在战前和战争期间就瓜分世界的问题达成的秘密协议面前碰得粉碎。为了保住国际联盟,他又做出重大让步,不再提“民族自决”了,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又搞出一个“委任统治”。 
第三,威尔逊最看重的国际联盟,虽然在战后得以建立,但是距美国原先设想的“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目标相去甚远。首先,国际和平与安全已经遭到破坏,按照威尔逊原先的设想,缩减德国赔款是保证世界安全的重要一环,但这一点由于英法的坚持已经落空了,裁军问题也没有达成任何的协议。其次,国联本身的松散性使之根本无法行使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最后,由于美国参议院中的孤立主义集团认为,美国一旦接受国际联盟盟约加入到集体安全中来,就必须被迫承担国际义务,陷入国际纷争的漩涡,这是对美国华盛顿以来的传统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背离,因而参议院对国联盟约的否决使美国没能成为国联的成员国。威尔逊精心设计的国际联盟竟成为英法操纵的外交工具,美国自己反而游离之外,这是威尔逊怎样也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威尔逊的“十四点”中主要精神都没能实现,“十四点”成为一纸空文。[3](P.273-
美国参议院人数
274)
二、“十四点”计划不能完整实现并最终失败的原因
威尔逊要想顺利实行自己的十四点原则,首先就必须得到国内的全力支持作为后盾。但是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很多方面并没有给予他全力支持,反而成为了他的障碍。
首先是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由华盛顿总统奠基,门罗总统予以充实完善的以中立、不结盟为根本内容的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为美国历届政府所遵从。因而,美国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和中立外交影响深远,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不涉及欧洲大陆事务的信条早已深入人心。正如威尔逊总统所说:”它们太清晰了,不容模糊;它们太深地植根于我们国家生活的原则之中,以至于无法更改。”[4] (P.281) 在美国国内,对于《凡尔赛和约》特别是其中的国联盟约,不少美国公民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美国部分垄断财团,特别是中西部新兴财团不同意威尔逊的主张,倾向于孤立主义。
其次是由于共和党的挑拨导致公众舆论压力巨大。美国参战后,为了赢得民众对政府战争政策的支持,美国政府开动强大的宣传机器在民众中煽起对德国的复仇情绪。在美国历史上,除独
立战争和内战以外,没有出现过如此占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正当的理由仇恨交战方的情况。针对停战协定前夕1918年10月美国与德国之间就以“十四点”为基础进行和谈的文件往来事宜,美国许多报纸和发言人表现了他们的共和党的党派倾向。其中大多数报纸不支持威尔逊总统,他们认为美国没有任何理由在胜利即将到来时改变美国民众对德国的憎恨。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德国政府应该为最残暴的犯罪行为负责,而且在策划这些残暴事件的政府和实施这些残暴事件的人民之间没有多大差别。[5](P.39)这种仇视德国的情绪被在野的共和党利用,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进行党派斗争的工具,是1918年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击败民主党的主要因素,并迫使威尔逊在未来的对德和约中不得不从十四点原则上后退。
三、历史反思:公众舆论对“十四点”计划的影响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众舆论的力量和影响得到充分体现。政治家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得面对大众舆论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还得顺应大众舆论的力量。一旦大众舆论的力量不再支持时,政治家的决策就有可能得面对被公众愤怒扫地出门的危险。这个时期的公众舆论虽然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但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弥合显然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合作来为国家政策服务。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1918年被世人欢呼为救世主,接着就不得不眼见自己的民主世界体系被美国选民拒绝。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公众舆论和民族主义情绪在其中产生的作用。从战争的恐惧中产生的情绪和舆论是疯狂的和非理性的,但是却也是几百万人共同经受的,影响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面对这样一种激烈的民族情绪,各国领导人不可能视而不见,所以在作出各种决定时很明显会受到影响。“不为任何困难吓倒的勇敢的人民所受的苦难太多了。它们流露出来的感情被流行的报刊激得大怒……对被战败的敌人的仇恨,给敌人应有的惩罚的渴望,从深受伤害的几百万人的心头急速升起……首相一开始就明显受这些舆论的影响。”[6] (P.1203) 美国民众“在对世界的无私慷慨上远远达不到他们元首的期望,而协约国人民在对待敌人的严厉程度上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的领导人。总统(威尔逊)本人在参议院和新选举的国会中都未得到多数拥护。前总统罗斯福率直地宣称:我们的盟国和我们的敌人以及威尔逊本人都应了解,威尔逊先生当前已无权为美国人民说任何话了”。[6] (P.1263) 总体上来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第一次面对如此激烈而又疯狂且丧失理性的民族舆论和情绪时,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都没有妥善处理好,相反很多情况下反而被它们牵引。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舆论在政治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种机制也愈益完善。在政府的引导下,大众体的舆论和情绪更加理性,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积极。但是直到今天,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并使之能为国家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华民族来说,整体上需要一种世界的眼光和先进的国际意识。近年来,伴随中国公众对了解世界的兴趣和程度的加深,中国国民在中国外交领域的声音开始增强。近来一系列的对外事件中民众表现出来了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强烈热情,政府方面也开始对民众对外交政策的关注作出一定程度的回应。国内公众舆论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但不容置疑的是,在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公众舆论将会对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不断提倡的“民本外交”将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公众价值趋向的内涵。中国应从其他国家在对待对外政策与公众舆论互动方面吸取经验教训,最大程度地避免公众舆论给国家对外政策进而给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害,最大程度地将公众舆论的正面效应发挥从而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期待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公众舆论能够扮演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角。
参考文献
[1]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岳西宽,张卫星译.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5]Schoenthal,K.F.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Germany,1919-1932.
[6]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